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巡關御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巡關御史

巡關御史為明代官職。監察御史奉命外出巡視關防者,即為巡關御史明朝中央政權設有監察機構即都察院,下屬有十三道監察御史。監察御史在京城都察院者稱內差,若奉命外出,或巡鹽,或巡漕,或巡關,稱外差。

巡關御史簡介

根據《明史》記載:十三道監察御史,主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內兩京刷卷,巡視京營,監臨鄉、會試武舉,巡視光祿,巡視倉場,巡視內庫皇城五城,輪值登聞鼓。在外則巡按地方、巡視茶馬、巡視鹽務、巡視漕運、巡視關防等,師行則監軍紀功,各以其事專監察。

明代的巡關御史主要巡視山海關至龍泉關一帶,目的在於加強宣府至大同以及北京一帶的防備力量。然邊防事務各有所司,巡關御史在巡視關隘時仍然是重在監督。

巡關御史記載

《明史》卷二百五十記載:鳴泰之為巡撫也,承宗薦之。後知其無實,軍事多不與議。鳴泰怏怏求去,承宗亦引疾。言官共留承宗,詆鳴泰,巡關御史潘雲翼復論劾之。帝乃罷鳴泰,而以張鳳翼代。

《明史》卷二十三記載:秋七月甲辰,內臣李國輔等分守紫荊、倒馬諸關。庚戌,成國公朱純臣巡視邊關。癸丑,詔諸鎮星馳入援。己未,大清兵入昌平,巡關御史王肇坤等死之。

《明史》卷二百三十九記載:給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時言南兵未嘗反,(王)保縱意擊殺,請遣官按問。巡關御史馬文卿庇保,言南兵大逆有十,尚書石星附會之,遂以定變功進保秩為真,蔭子。

巡關御史故事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巡關御史名叫張欽,其在巡視居庸關時,明武宗在正德十二年(1517)與江彬等結伴而行,欲出關至宣府,張欽在先前勸諫無效的情況下,以巡關御史的身份下令不給武宗開關,並且說"敢言開關者斬"。張御史閉關三疏的故事在當時就已盛傳。此事見之於《明史》卷一百八十八之張欽列傳,讀之可見張欽為官之剛直,亦可見巡關御史之權重。

張欽,字敬之,順天通州人。正德六年進士。由行人授御史,巡視居庸諸關。十二年七月,帝聽江彬言,將出關幸宣府。張欽上疏諫曰:"臣聞明主不惡切直之言以納忠,烈士不憚死亡之誅以極諫。比者,人言紛紛,謂車駕欲度居庸,遠遊邊塞。臣度陛下非漫遊,蓋欲親征北寇也。不知北寇猖獗,但可遣將徂征,豈宜親勞萬乘?英宗不聽大臣言,六師遠駕,遂成己巳之變。且匹夫猶不自輕,陛下奈何以宗廟社稷之身蹈不測之險。今內無親王監國,又無太子臨朝。外之甘肅有土番之患,江右有皞賊之擾,淮南有漕運之艱,巴蜀有採辦之困;京畿諸郡夏麥少收,秋潦為沴。而陛下不虞禍變,欲縱轡長驅,觀兵絕塞,臣竊危已。"已,聞朝臣切諫皆不納,復疏言:"臣愚以為乘輿不可出者有三:人心搖動,供億浩繁,一也;遠涉險阻,兩宮懸念,二也;北寇方張,難與之角,三也。臣職居言路,奉詔巡關,分當效死,不敢愛身以負陛下。"疏入,不報。

八月朔,帝微行至昌平,傳報出關甚急。張欽命指揮孫璽閉關,納門鑰藏之。分守中官劉嵩欲詣昌平朝謁,張欽止之曰:"車駕將出關,是我與君今日死生之會也。關不開,車駕不得出,違天子命,當死。關開,車駕得出,天下事不可知。萬一有如'土木',我與君亦死。寧坐不開關死,死且不朽。"頃之,帝召孫璽。孫璽曰:"御史在,臣不敢擅離。"乃更召劉嵩。劉嵩謂張欽曰:"吾主上家奴也,敢不赴。"張欽因負敕印手劍坐關門下曰:"敢言開關者斬。"夜草疏曰:"臣聞天子將有親征之事,必先期下詔廷臣集議。其行也,六軍翼衛,百官扈從,而後有車馬之音,羽旄之美。今寂然一不聞,輒雲'車駕即日過關',此必有假陛下名出邊勾賊者。臣請捕其人,明正典刑。若陛下果欲出關,必兩宮用寶,臣乃敢開。不然萬死不奉詔"。[1]

奏未達,使者復來。張欽拔劍叱之曰:"此詐也。"使者懼而返,為帝言"張御史幾殺臣"。帝大怒,顧朱寧:"為我趣捕殺御史。"會梁儲、蔣冕等追至沙河,請帝歸京師。帝徘徊未決,而張欽疏亦至,廷臣又多諫者,帝不得已乃自昌平還,意怏怏未已。又二十餘日,張欽巡白羊口。帝微服自德勝門出,夜宿羊房民舍,遂疾馳出關,數問"御史安在"?張欽聞,追之,已不及。欲再疏諫,而帝使中官谷大用守關,禁毋得出一人。張欽感憤,西望痛哭。於是京師盛傳"張御史閉關三疏"雲。明年,帝從宣府還。至關,笑曰:"前御史阻我,我今已歸矣",然亦不之罪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