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川藏線 | |
---|---|
川藏線,歷史上是茶馬古道,現代是川藏公路、是川康公路和康藏公路的合稱,川康公路建設於20世紀30年代,是成都通往當時的西康省省會雅安的省際公路。1951年開始修建雅安至拉薩的康藏公路。西康撤省後兩條路並稱川藏公路。[1]
川藏公路是中國築路史上工程最艱巨的公路之一。川藏公路起點為四川省成都市,經雅安市、康定縣,在新都橋鎮分為南北兩線:北線經道孚縣、爐霍縣,沿國道317線經甘孜縣、德格縣、西藏自治區江達縣、昌都縣,再沿國道214線在邦達鎮與南線匯合;南線經雅江縣、理塘縣、巴塘縣、西藏自治區芒康縣、左貢縣,在邦達與北線會合後,再經八宿縣、波密縣、林芝縣、工布江達縣、墨竹工卡縣、達孜縣至拉薩市。北線全長2412公里,為317國道,南線總長2149公里,全線為318國道。
路線簡介
川藏線是川藏公路的簡稱。川藏公路是連通四川成都與西藏拉薩之間汽車通行的第一條公路。在此路修通前,千百年來,中國西南部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往樞紐就是逶迤在橫斷山區和西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間,一條世界上地勢最高、路況最為險峻的交通驛道--茶馬古道。[2]
修築背景
從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薩間的1958公里,靠氂牛運輸,一年只能往返一次,騎馬旅行也需要半年多的時間。
1950年4月,川藏公路開建,新中國的築路大軍劈山治水。1954年12月25日終於在與另一條同樣偉大的、堪稱"人類開創史之壯舉"的"青藏公路"同時開通,川藏公路317,318線被中國國家地理譽為中國的景觀大道。
2018年7月30日,拉薩至林芝高等級公路米拉山隧道進口左洞順利貫通,標誌着米拉山隧道全線貫通,為拉林公路2018年10月全線通車打下基礎。
路線規劃
川藏公路已經是318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有南線和北線,分線點位於四川省甘孜州新都橋鎮前的東俄洛鄉。
南線
川藏南線於1958年正式通車。南線從雅安起與國道108分道,向西翻越二郎山,沿途越過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上游,經雅江、理塘、巴塘過竹巴籠金沙江大橋入藏,再經芒康、左貢、邦達、八宿、然烏、波密、林芝、墨竹工卡、達孜抵拉薩。南線相對北線而言所經過的地方,多為人口相對密集的地區。沿線都為高山峽谷,風景更為秀麗,尤其是被稱為西藏江南的林芝地區。但南線的通麥一帶山體較為疏鬆,極易發生泥石流和塌方。川藏南線成都至拉薩全長2142千米,途經最高海拔4700米,有"世界高城"之稱的理塘。
南線成都至雅安段由川西平原向盆地低丘行進,全為高速公路。雅安至康定段處於川西高原,也即青藏高原東南低緣,特別是在雅安天全縣境內曾有"川藏公路第一險"之稱的二郎山,地勢逐步抬升,山河走勢呈南北線縱向分布,公路基本是越山再沿河,再越山再沿河往西挺進。二郎山高3500米左右,隧道通行以後不再有"天險"之稱,但越山後,瀘定至康定間的瓦斯河一段,雨季時柏油路面常被漫漲的河水淹沒和沖毀,並時有泥石流。
出康定即翻越山口海拔4290米的折多山。此山是地理分界線,西面為高原隆起地帶,有雅礱江,右為高山峽谷地帶,有大渡河。折多山是傳統的藏漢分野線,此山兩側的人口分布、生產、生活狀態等方面都有較顯著的差別。大渡河流域在民族、文化形態等方面處於過渡地帶,主要分布着有"嘉絨"之稱的藏族支系。其地域往北可至四川省阿壩州的大小金川一帶。
折多山以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基本處於華西豐雨屏帶中,植被茂密,夏季多雨,冬季多雪,地表水及河流對山體和路基的沖蝕和切割作用明顯;折多山以西屬亞寒帶季風氣候與高原大陸性氣候的交揉區,氣候溫和偏寒,亦多降雨,緩坡為草,低谷為林,且多雪峰及高山湖泊。
折多山至巴塘一線海拔4000米左右,由東往西有剪子彎山、高爾寺山和海子山等平緩高山。理塘是此線重要的分路點,往北可抵新龍和甘孜,往南則抵稻城、鄉城和得榮等地。寬闊平坦的理塘地處毛埡大草原,是此線平均海拔最高的縣,其縣城號稱"世界高城"。巴塘往西逐漸進入金沙江東岸谷地,地寬而略低,是藏族傳統的優良農區。但巴塘地處地質板塊的吻合帶,常有地震。
過竹巴籠金沙江大橋後,川藏線進入著名的南北縱向橫段山脈三山三江地帶。公路由此進入了長達800餘公里的,呈不斷上升的"漕溝狀地質破碎路段"。在西藏波密至排隆間,雨季盛行時,肆虐的泥石流及山體滑坡令大地幾成"蠕動狀",其威力足以使車行此地的人驚心動魄,直至翻過西藏林芝縣境內的色季拉山口。此線有盤不完的山,淌不完的河。川藏線上幾乎所有的天險都集中在這一段。色季拉山口後特別是林芝後,全為高等級公路,直到拉薩。
北線
川藏北線即317國道,從成都出發,經雅安進甘孜後,經爐霍、甘孜、德格過崗嘎金沙江大橋入藏,再經江達、昌都抵南北線交合點邦達後,經波密、八一往拉薩,全程2413公里。此線被旅遊探險者稱之為"小北線"。另一條北線是從成都北上,在汶川與國道213分路,從刷經寺經馬爾康、昌都到達拉薩,是國道317的重要組成部分。南線與北線在昌都與邦達有國道214連接。北線沿317國道在那曲與青藏公路匯合,也可到達拉薩。同時也是青藏公路的組成部分。川藏北線成都至拉薩全長2412千米。此線被後來的旅遊探險者稱之為"大北線"。
而本站所指的川藏北線是指:從成都出發北上在映秀鎮往西,穿過臥龍自然保護區,翻越終年雲霧繚繞的巴郎山(海拔4523米),經小金縣,抵丹巴。進入甘孜後,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過崗嘎金沙江大橋入藏,再經江達、昌都、類烏齊、巴青、索縣、那曲至拉薩。北線相對南線而言,所過地區多為牧區(如那曲地區),海拔更高,人口更為稀少,景色更為原始壯麗。
與南線新都橋至巴塘一段相比,川藏北線新都橋至德格一線,基本上是沿鮮水河、雅礱江而上,時有草場、峽谷、河水、河原等地形,不似南線那般高拔和平緩。其中丹巴是嘉絨藏族的主要分布區,塔公草原(也稱毛埡大草原)一帶風光和人文見長,道孚、爐霍等地民居冠絕康區乃至整個藏區,甘孜縣河谷是康區優良的農區,寺院林立,而馬尼干戈、新路海、雀兒山一帶自然風光優美,德格是整個藏區的文化中心。沿途最高點是海拔6168米的雀兒山,景色奇麗,冰峰雪山美若雲中仙子。石渠有康區最美的草原,如由石渠進入青海玉樹州,經瑪多、溫泉,可至達青海省首府西寧或青海湖。沿途高原湖泊、雪山、溫泉密布,極少有旅遊者涉足,是越野探險者推崇的極品線路。
沿川藏線進出西藏,每年的最佳時節是5月份和8月中旬-10月。5月份至8月份之間是西部的雨季,川藏線因泥石流和塌方頻繁,故行程安排應較為寬裕。除了能領略雨季川藏線分外美麗和誘人的旖旎風光之外,還需要徒步穿越塌方區的勇氣與決心。
自然景觀
川藏公路以風景優美路途艱險著稱,沿川藏公路進西藏,須翻高山、跨急流,路途艱辛且多危險,但一路景色壯麗,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和若干大江大河(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是旅遊探險愛好者和攝影師的極樂所在。
民居建築
典藏新都橋民居被稱為東方的金字塔!川藏線上的壘石與夯土民居,這些石碉的砌築或是泥土的夯築,其技術都堪稱精湛、高超,
其氣勢甚為雄偉、壯觀。它也強烈表達出建築者對大地的敬畏和熱愛。我仿佛聽到了"大地之歌"交響曲。
從折多山下來不遠,在川藏線南北分叉路口,有一片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神奇的光線,無垠的草原,彎彎的小溪,金黃的柏楊,山巒連綿起伏,藏寨散落其間,牛羊安詳地吃草……這,就是新都橋,令人神往的"光與影的世界"、"攝影家的天堂"……
新都橋的木雅民居大都採用倚山建房,以石砌牆。房高數丈,一般三層,底層養畜,樓上堆物和住人,採光極好,白牆院子和朱漆大門,每座樓房的每面牆上開着三四扇窗戶,窗檐上用紅、黑、白等色彩描繪着象徵人丁興旺、五穀豐登之意的日月或者三角形圖案。
丹巴甲居藏寨被稱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整個丹巴甲居藏寨面積約5公里,149家藏寨星羅棋布,甲居全景以綠色、白色為基調,造型獨特、
別致,絕大部分民居為四層,石木結構建築,完整保留了嘉絨民居的基本特徵,保持了歷史的面貌和風格。甲居藏寨是自然環境與建築的完美結合,具有高度的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是中國民族建築的典範,被世人稱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藏區的童話世界"。
村寨建在山腰,山下就是大渡河的主要支流大金河,村寨美麗幽雅,一座座造型別致的白色小樓錯落在濃蔭綠抹之中。小樓大多為三至四層,樓頂四周建有小塔,塔上插着瑪尼旗,門前掛有經幡。其底層為牲畜圈,二層是客廳和廚房,三層以上為臥室及經堂。外形上,既有寨房的特徵,又有碉樓的形態。丹巴藏寨牆體也用石頭砌成,一般為三至四層,底層是倉庫和圈養牲畜的地方,二層為客堂、廚房,三層為居室,頂層常設為經堂。一側還配有廂房。但不論房屋和廂房如何建造,頂層外緣都環圍着黃、黑、白三種色帶,這是嘉絨藏寨的一大特色。
幾百幢美麗獨特的嘉絨藏式民居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地融於自然環境中,背靠神聖的墨爾多神山,腳下是流淌的金川河谷,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如此古樸典雅的丹巴鄉土民居資源,是中國乃至世界鄉土民居建築的一朵奇葩。
木製民居
川藏線上的木製民居被稱為大地凝固的音符:道孚民居是藏式建築中極具特色的一種。它特有的氣質,在道孚構築着歷史和現在。遠遠望去,錯落參差的建築在青山綠水間靜靜流淌,宛如高高低低的琴鍵,叩響勤勞與智慧的婉轉樂曲。專家們"到藏區不去參觀道孚,猶如到了北京未去長城"的評價所指,主要是道孚隨處可見的、舉世聞名的"崩空式藏民居",就是"木頭架起來的房子"。
崩空的形式分兩種,一種是以夯土或砌石為主,在其上象徵性的架上一兩間崩空的土木或石木結構形式;一種是以整原木架就的全木結構形式。主要分布在川藏北線上的道孚、爐霍、甘孜、德格和西藏的江達一帶,其中尤以道孚和德格兩地的全木結構"崩空"最具特色。
馬尼干戈是進入德格後的第一個小集鎮,由於這裡海拔高、氣候嚴寒,"崩科"式民居低矮了許多,而且多為單層式,如"火柴盒"似的。但你可別小覷了它,這些看起來並不起眼、顯得過於簡單的"崩科"式民居,從它的身上,可以感悟到青藏高原上多姿的"崩科"式民居早期雛形的影子。
德格地處深谷,民居皆依山勢而建。重重疊疊依山而建的民居,給人一種扶搖直上的感覺。由於地勢所限,這反而促使德格"崩科"式民居在空間布局上發揮得更自由。在層數上,或二層、三層不拘;在陽台的取位上,或居中或置邊,隨主人的意願而為。窗框呈外八字形,一般要雕鑿二至三道圖案,如蜂巢、串珠、蓮瓣等,並且着彩,透露出一種華美的氣息。
昌都康巴
昌都康巴民居被稱為曼陀羅的世界:昌都地處藏、川、青、滇結合部的民族走廊與文化交流通道,作為古今往來民族遷徙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有容納、傳播、交流和連接等多方面的功能。昌都文化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了多元文化交匯與融合的特點,這一特點不僅從四五千年前的卡若文化遺址中透露了出來,而且從建築上延續了下來。
昌都地區民居按承重結構和使用材料的不同,大體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柱樑承重,石頭砌外牆,即所謂的碉房。柱樑承重是藏族建築的主要結構,在昌都地區這種結構更為突出。以木柱架構、密梁平頂、牆體不承重為特徵,在牆外立柱托起大梁的結構,是昌都民居的一個重要特點。第二類為牆柱混合承重,夯土或石砌為牆。這種承重結構與柱樑承重的內部結構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靠近牆體不再另立柱子托起大梁,而是把大梁直接架在牆體上,是昌都民居常見的結構。此類結構的建築可以建的很高大,如結合軍事防禦的功能可稱為碉樓。第三類為牆體承重與外圍護合一的木楞房,即中國古代三種木結構類型中的井幹式建築。井幹式結構在漢代常用於皇家或貴族的棺槨式墓葬。木楞房的基本結構為,將原木橫向平置,十字交叉相互扣接,圓形向外,平面向內,轉角的交接處挖成凹槽,相互搭接,上下層層疊壘後形成井字形或箱型結構的建築,還可以根據需要放在板築的樓層或牆體上。由於它的密封性能好,防潮、防盜,而且抗震力極強,常作為藏東地區富裕人家的糧食倉庫。
昌都的民居在結構類型、材料的使用方面均不拘一格,呈現出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結合。近年我們在昌都地區鄉土建築的調查中發現了極具地域特色的三岩民居和東壩民居。
三岩民居,一般房高3-4層,頂層或是上面兩層是木架'崩空',其餘為土牆,牆厚達1.2米左右,牆上有用於戰爭中射擊和望的小孔。其形狀和功能都與藏區的古碉建築極為相似,底層為畜圈,2樓為廚房,3樓設經堂、寢室、糧倉,4樓為庫房,房頂為曬壩。三岩的房屋沒有一戶人家的房屋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同一戈巴的成員的房屋全部緊緊相連在一起,多的達到數十戶,即數十幢碉式房屋前後左右連成一片,形成一個龐大、氣勢雄偉的城堡。這些房屋不僅戶戶相連,而且家家有暗道相通,可自由往來。
東壩,傳統獨特的"一妻多夫"的生活方式,直接衝擊了現代人"一夫一妻"、"閃電婚姻"、"同居時代"、"丁克"和"AA制"新概念!形成現代人與東壩人生存理念和生活理念的大對比!東壩民居是"大香格里拉"和"茶馬古道"沿線宣傳景點中,最別致、最有人氣的一處景點。東壩民居的建成是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的,做工精湛,風格講究;單就工藝雕刻而言,東壩民居有圓雕、浮雕、鏤雕、鏈雕、透雕、半浮雕和線描等,仿佛中國古代寺院、宮殿、亭台樓閣、小橋、村舍等,僅門窗看、走廊看,或中式,或西式,或古樸,或現代,很難明確區分何為中西式、何為宗教元素,何為古現代,何為藏漢結合……在東壩這塊土地上,所有兄弟在家業、財產、女人、孩子的屬有權上,是不分彼此的,是共同享有和共同承擔的,可見東壩的民居是以"多元素"的大融合來吸引世人眼球的。
林芝民居
林芝民居獨鍾情:俯仰天地皆美景。翻過色季拉山,一派寧靜的西藏田園風光展現在我的眼前。一排姑娘在遠處打"阿嘎"。
"阿嘎"藏語意為 "白色的物質"。這是藏區特有的一種建築材料,即將風化的石灰岩或沙黏質岩類搗成粉末,用於建築物的房頂及地面。西藏民間將"阿嘎"看得很寶貴,很神秘,正如一首民歌所唱:"'阿嘎'不是石頭,'阿嘎'不是泥土,'阿嘎'是深山裡蓮花大地的精華。"在西藏,"阿嘎"的使用分布較廣,其使用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吐蕃時期。時至今日,藏族地區還在普遍使用這一建築材料。
林芝地區山高谷深,河流湍急,平川、谷地十分少見,沿途看到的村寨大部分坐落在山腳、河邊的小塊平壩上。這些民居往往建築外牆為石砌,牆體材料除碎石、片石、卵石之外,木板、竹籬柳條籬亦為多見。林芝地區民居的基本形式是一戶一棟二層樓,底層飼養牲畜或作儲藏間,二層住人。內部結構基本是木質,屋內除梁、柱、地板以外,連隔牆也用木材。頂部多為斜頂,還有少量歇山頂。可以深度遊歷的,虛擬邊界的"工布藏族文化博物苑"、"意境田園休閒地"。
在川藏線上,還有一種獨特的民居--隨處遷居的帳篷。歷史上西藏牧民過着遊牧生活。由於不斷地遷徙,居無定所,為了禦寒避風,他們製作出帳篷以作棲息之所。牧區廣袤的綠色草原與五彩繽紛的帳篷互相襯托,呈現出一幅綺麗斑斕的高原景色。
川藏線上那千姿百態的民居建築,也如這奇麗的大自然,讓人流連在現實與夢境之間。
古道文化
產生背景
茶葉產自祖國內地,輸入藏區的最初時間,據史料記載興於唐代。從唐代開始,藏族飲茶漸成習俗,並成為飲食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藏族的茶文化中,除了飲食習俗的文化內涵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漢藏貿易文化。
漢藏"茶馬互市"文化在唐代初興時,被稱之為"茶馬互市",即指以漢區的茶葉與藏區的馬進行互換的以物易物的經貿往來。其時的互市之所,主要設在西北地區,在互市過程中還未形成一種專門制度。及至宋代神宗時期,採納王韶建議,榷禁川茶,用於博馬,實行官營。為確保茶馬貿易的正常發展,宋廷制定了一系列的具體辦法和措施。例如在管理上設置專門機構買茶司、買馬司、茶馬司、鹽茶司、都大茶馬司等;採取招馬、降低茶價和提高馬價等優惠政策;在制度上實行官運茶葉專賣的榷茶制。至使四川的茶馬互市在宋代得以興盛。其互市地點,主要有黎、雅、嘉、威、茂、文、益、瀘、敘、夔和南平、長寧、永康等地,中心為黎州(今漢源)和雅州(今雅安)。元代,中央政府對漢藏茶馬互市管理鬆弛,前期由政府統購茶葉銷往藏羌地區,後政府停止經營,漢藏之間,聽其民間自由互市。
但在交通方面,元中央王朝卻十分重視川藏茶馬古道的通暢。為通達邊情,宣布號令,加強對藏區的治理,開闢從內地到西藏的交通線路,至使川藏茶馬古道成為正驛,並設置驛站。凡持有璽書驛卷及藏區土司文牒的僧侶官員,便可在藏區和內地之間乘驛往來。元代,川藏茶馬古道共設19處驛站。到了明代,對驛站進行繼續維護和擴建。及至清代,區內驛站增擴至87處。瀘定、康定成為川藏交通之咽喉。及至明代,初行"金牌信符"制度,後改"引岸"制度。除此而外,明中央王朝還對藏族僧俗首領施行了朝貢制度,這種制度又被稱為"貢馬賜茶"制度。這種制度不僅出於明朝政治統治的需要,同時也是其時漢藏茶馬貿易的一個必要補充。清朝開國,"踵前朝故事"。及至乾隆時期,"茶馬互市"制度宣告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與茶馬互市有相同意義,但貿易範圍更加廣泛、基本形式有較大變化的"邊茶貿易"制度。邊茶貿易制度的核心是改官營為商營;以"引岸"制度代替"榷茶"制;內地仍以茶葉為主要交易商品,此外,其他與藏族人民相關的生產、生活資料進入市場的比例大幅增加,而藏區輸出的交換商品已不再僅限於馬,主要是當地生產的皮革、藥材、黃金等土特產品。邊茶貿易制度一直實行到建國初期。
自宋朝以來,甘孜州就是從四川至康區、西藏的川藏茶馬古道的交通樞紐和要衝地帶。明初,從川西到康藏的川康茶馬古道主要有兩條,一條從邛崍至名山、雅安、滎經、漢源、瀘定、康定(藏語名打折多),然後出關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渡金沙江進入西藏。從邛崍至康定段俗稱"大路",由此道進入康定的茶稱"大路茶"。明際,黎、雅、碉門(今天全)成為川西茶馬互市的最大市場,史書中有"秦巴之茶,自碉門、黎、雅,抵朵甘、烏斯藏,五千餘里皆用之"的記載。明洪武年間,又開通了一條從碉門經瀘定嵐安、烹壩的茶馬貿易通道,於岩州設市,置岩州衛,保護市易。川西茶馬互市的市場從黎州西移至岩州(今瀘定縣嵐安鄉)。該道在歷史上俗稱為"小路",沿此道運往打箭爐的茶稱"小路茶"。明末,岩州市廢,打箭爐市興。人清後,打箭爐成為藏區盛極一時的漢藏貿易中心。同時也成為漢藏文化交流的中心,歷代中央王朝治藏的重鎮。
漢、藏之間以茶葉為中心的貿易在歷史上所產生的作用是極其重大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歷史意義
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隨着藏族地區對內地茶葉的需求量不斷擴大,刺激了內地茶業興盛、產量增加;服務於茶葉貿易的機構、人員以及運輸力量等逐漸加大,服從於茶葉加工的其它行業得到發展;"茶馬貿易是從事畜牧業各兄弟民族經濟生活的重要支柱,馬有銷路,就刺激了畜牧業的發展。茶有來源,保證了肉食乳飲民族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茶馬貿易帶動了漢藏各族各類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物資交流,使各民族各地區之間,在經濟上形成互通有無、互為依賴、互為支援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清代因內地名馬甚多,馬匹銷路不廣,停止了茶馬貿易後,漢藏民間的商業貿易卻更為發展和繁榮,大批茶葉和內地出產的生產、生活資料,如衣服、綢緞、布匹、酒肉、鐵器、瓷器等商品都源源不斷地運往藏區,藏區的土特產品,特別是藥材和黃金等,大批銷往內地,雙方交換的數額遠遠超過歷史上茶馬貿易的規模和水平,從而使藏漢民族經濟更牢固地結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帶動藏區發展
明代以前,茶馬貿易的互市市場均不在藏區,各地藏族到互市市場進行交換,需經長途跋涉,加之藏族長期生活在氣候高寒的青藏高原,難於適應內地的盛夏酷暑,互市時節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明代以來,隨着貿易的增加,互市市場開始向藏區縱深發展。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碉門設茶馬司。洪武二十年 (1387年),在岩州(今瀘定嵐安)設互市市場,天全六番招討司八鄉之民"番蠲其徭役,專令蒸造烏茶,運至岩州,置倉收貯,以易番馬"。
清代以來,藏區高原市鎮的發展規模和範圍都有擴大。"雍正七年(1729年),置打箭爐廳,'為番夷匯總,因山為城,市井輻輳',商務繁盛,為邊茶轉輸西藏、青海各蒙藏地區'出口總路,是以四方茶商俱聚於此'。藏漢間交易通過'鍋莊'為煤介。雍正至乾隆年間,打箭爐由十三家鍋莊發展到四十八家……鍋莊由待貢向行棧職能的轉化,表明雍乾時期打箭爐商務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匯集於打箭爐的藏商集團,除了今甘孜州內的土司商、寺廟商,還有今西藏、青海、雲南和四川木里的藏商集團;匯集於打箭爐的漢、邛、蒲幫,雅州幫等。據乾隆年間統計,四川的邛崍、名山、雅安、滎經、天全等縣銷往打箭爐的邊茶總引額數達十萬零三百四道,計約一千萬斤以上。民國時期,每年引票銷售量均在十萬張左右,其中最低額年份亦在六萬九千多張。
在甘孜州境內,除打箭爐外,瀘定也是歷史上漢藏貿易的一個重鎮,它包括今瀘定嵐安、化林坪和瀘橋鎮。化林坪雖來曾設互市之所,但為"自磨西面渡沈村,逾飛越嶺至黎州"之"茶馬互市"要道上的重鎮。故清初"設汛於此。康熙二年,改汛為營,設守備一員,標兵一營。三十四年添設參將。四十三年改營為協"。據任乃強先生《瀘定導遊》載,化林城原建時,有六街大道及城垣,環城築有營房,城內有商肆、都司署、關帝廟、城隍廟、安撫使署、千總署、土地祠、川主宮、金花廟、青山排闥坊、果親王詩碑等建築。果親王於雍正十三年(1735)從泰寧返京時過此曾提詩曰:"泰寧城到化林坪,峻岭臨江鳥道行。天限華羌開此地,塞垣宜建最高坪"。瀘城鎮的開發與繁榮則無不與漢藏貿易與瀘定橋之建造有關,任乃強先生《瀘定導遊》記述:"瀘定縣治,舊稱瀘定橋,亦曰橋上。海拔一千四百公尺。明以前為"西番"村落,番名"阿龍",屬雜道長官司管轄。清初,從音譯曰:"安樂壩"。今之安樂壩,其時與此河原相連。又其時川康間之交通分為兩道,北自雅州經碉門(天全)嚴州(嵐州)瓦斯溝人打箭爐。有時亦自岩州渡烹壩,由大岡人瀘,曰雅州路。南自漢源逾飛越嶺經化林坪、沈村、咱威、磨西面、雅加埂,為黎州路。中間唯自瓦角渡紫牛,為自南路斜合北路之小道。沈村、紫牛、烹壩三渡,稱為瀘河三要津,此外皆非衝要,安樂壩僻在一隅,無人注意。故西爐之役,全境騷動,獨安樂壩無聞。爐亂定後,選地建橋,以通川藏。以其地名吉祥,水勢平穩,遂勘安橋基於此。康熙四十五年橋成撥化林營兵戍守,設把總一員。橋頭始有漢戶,經營小貿。雍正六年,天全黎州皆改土歸流,雅州升府,始設巡檢於此,管理橋工水利、茶榷,及沈村、烹壩兩驛站。始漸有商店成市街。其後屢因修葺鐵橋,運礦開冶,且為西爐商賈,往來要站。漢人漸增,經商之外從事墾植。乾隆末葉,西陲多故,打箭爐市漸興旺,爐之間貨運日盛,橋之西端,腳店蔚起。嘉慶中,內地擾亂,川邊礦業勃發,漢人赴邊者多,瀘定始有數十市戶,亦皆農商兼營。其後天主教傳人西康,教人引水灌溉,墾闢稻田,瀘定地力大啟,人口日增,化林與橋上,皆屬漢人勢力集中之地,百業漸興"。
促進漢、藏文化交流
在歷史上,川藏茶馬古道既是一條經濟路和政治路,也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在這條古道上,藏族土司頭人,高僧大德,漢族、滿族、蒙古官兵,漢、,藏商賈,漢藏苦力背夫、馱腳常年往來其間。康定、瀘定作為漢、藏民旅交匯的地帶,隨着漢、藏貿易的發展,帶來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特別是在康定這一漢藏貿易的中心地,多元文化並存的現象十分突出。風靡海內外的歌曲--《康定情歌》就是多元文化交融並存的結果:這首歌的雛形來自康定三道橋民間,屬於流行於康定的許多民歌中的一首歌曲。在這首歌曲中,人們既能感受到藏族民歌的韻味,又能體察到漢族民歌的影子。集中地體現了多元文化交融升華的產物。入清以來,人藏和來康的文人雅士、官吏逐漸增多,來到康區,因事因景而感發抒懷之詩詞、文章、著作漸增,並流行於世。例如姚瑩的《康輔紀行》、查騫的《邊藏風土記》、陳渠珍的《芄野塵夢》等著作。又如岳鍾琪的《瀘定橋詩》,劉贊廷的《懶兵詩》,康定頭道水"小天都"瀑布的摩崖石刻及孫士毅惠齡、和寧等人的《詠小天都瀑布》詩等膾炙人口。此外,康定地名和瀘定橋來歷的傳說中,既有漢族的傳說故事,也有藏族的傳說故事。時至今日,兩種傳說依然在民間流傳,而無厚此薄彼之非議。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幹、吳作人也曾到康定採風作畫;著名民族學家,歷史地理學家任乃強先生在康區多年,為後世留下了不少著作;川劇表演藝術家陳書舫、舞蹈家戴愛蓮等地曾在康定進行過藝術表演……這種文化現象不僅成為康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光點越發明亮。一首《康定情歌》和一座"瀘定橋使康定和瀘定兩座城市成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歷史名城,成為甘孜州人文旅遊資源最閃亮的品牌。川藏茶馬古道文化在四川從川古的邛崍一至延伸到金沙江畔,其中康定、瀘定成為茶馬古道文化的核心區,漢、藏文化的交匯點。
摺疊尼洋河
尼洋河發源於西藏米拉山西側,全長307.5公里,流域面積1.75萬平方公里,在林芝境內匯入雅魯藏布江,尼洋河是工布地區的"母親河",又稱"娘曲",藏語意為"神女的眼淚"。尼洋河沿河兩岸植被完好,風光旖旎,景色迷人,途徑景點眾多,是青藏高原最美麗的河流之一。尼洋河風光帶野生鳥類眾多,這裡也是西藏著名的黑頸鶴越冬區。
太昭古城
位於工布江達縣太昭村,318國道旁,距工布江達縣城20公里。據歷史資料考察,現工布江達縣前身為太昭宗,是川藏古道的重要驛站。清朝時期這裡商賈雲集,來自藏、漢、回、尼泊爾等地的商人絡繹不絕,是重要的商業、文化、外貿、軍事、交通要地,素有"小八廓街"之稱。自古內地通往西藏的路有四條:青藏西道、青藏中道、青藏東道、川藏驛道。其中,除青藏西道以外的三條路都要經過太昭,因此太昭古城也為軍事交通要地。
巴松錯
巴松錯也稱錯高湖,1997年巴松錯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同年被世界旅遊組織列為世界旅遊景點,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首批AAAA級風景區,2002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國家森林公園稱號。 該景區位於林芝地區工布江達縣錯高鄉境內。"錯高"藏語意為湖頭,在藏語中意為三岩湖,意思為"湖之源頭"和"綠色的水"。巴松錯景區主要景點有巴松三岩、巴松湖、扎西島、求子洞和巴松錯度假村。
然烏湖
然烏湖是川藏線上的明珠,她的源頭來古冰川腳下有兩個美麗的湖泊,湖畔的村莊被評為"中國最美的村莊"之一。然烏湖的晚上可以拍攝美麗的星空。如果是在6、7、8月到然烏湖邊,我們將帶領大家去一塊秘密的狼毒花盛開地參觀,景色震撼。
南迦巴瓦峰
被譽為"雲中的天堂"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7米,藏語意為"直刺藍天的戰矛"或"雷電如火燃燒"。其巨大的三角形峰體終年積雪,雲霧繚繞,從不輕易露出真面目。當地人們相傳天上的眾神時常降臨此山,聚會、煨桑。那高空風造成的旗雲就成為眾神們燃着的桑煙。
嘎拉桃花溝
3月的林芝,寒意未盡,卻已是花的海洋。遠方的雪峰還有皚皚白雪,桃花已如醉霞緋雲般地爭相鬥艷。粉嫩的桃花,在氣勢磅薄的雪山懷抱中無限柔媚。妖嬈桃花,映着蔚藍雲天,美不勝收。到嘎拉桃花村觀賞拍攝美麗的桃花。
旅遊信息
交通路線
川藏線318國道路況
1.拉薩-墨竹工卡71.5公里。沿拉薩河緩坡而上,手機有信號。
里程碑:[出拉薩河大橋] [318國道-4619] [斜拉橋] [318國道-4580] [318國道-4570]
2.墨竹工卡(318-4565)-松多(318-4455) 110公里:至日多55公里緩上坡,日多至米拉山陡坡,然後下坡至松多。
里程碑:[318國道-4556] [318國道-4529] [318國道-4520] [318國道-4510] [318國道-4500] [318國道-4490](遙望米拉山口) [米拉山口318-4484 海拔5020]
3.松多(318-4457)-工布達江(318-4361) 96公里。松多一直下坡至工布達江,偶爾有幾個陡上坡,柏油路。手機有信號。
里程碑:[318國道-4450] [318國道-4444] [318國道-4440] [318國道-4430] [318國道-4419] [318國道-4410] [318國道-4400] [318國道-4389] [318國道-4380] [318國道-4370]
4.工布達江[318-4361]-八一[318-4234] 127公里。隨尼洋曲河起伏而下,小坡不斷,不少地方較陡。
里程碑:[318國道-4350] [318國道-4340] [318國道-4330] [318國道-4320] [318國道-4310] [318國道-4300] [318國道-4289] [318國道-4279] [318國道-4270] [318國道-4260] [318國道-4250] [318國道-4239]
5.八一(318-4231)-魯朗(318-4167) 64公里。八一至林芝,上下坡,柏油路。出林芝,30公里大陡坡到色季拉山山頂,海拔上升1600米,土路。下坡至魯朗
里程碑:[318國道-4230] [318國道-4219] [318國道-4210] [318國道-4200] [318國道-4190] [色季拉山口318-4182] [318國道-4180]
6、魯朗(318-4167)-排龍56公里。下坡,很多地方須捏閘,不能快騎。
里程碑:[318國道-4160] [318國道-4116]
7.排龍-通麥17公里 便道,上下坡很陡,有些地方推上去都很吃力
[易貢藏布交匯]
8.通麥-波密(318-4006) 90公里。102道班附近路段很險,也是出名的塌方區。開始50公里是土路,後40公里到波密是柏油路。路沿易貢藏布江向上遊走。上下坡,路陡。
里程碑:[出通麥] [318國道-?] [318國道-?] [318國道-?] [318國道-4040] [318國道-403?]
9.波密(318-4006)-過中壩兵站4公里80公里。沿河流而上,山下坡,出波密40公里後,路又變成土石路。
里程碑:[318國道-3997] [318國道-3980] [318國道-3970] [318國道-3960] [318國道-3937]
10.中壩兵站-然烏52公里。山下坡,上坡為主,沿河而上,土石路,很差。
里程碑:[318國道-3914~] [318國道-3909] [318國道-3900]
11.然烏-八宿100公里。出然烏4公里陡坡,19公里緩坡至安久拉山口,下坡至八宿,土路。
里程碑:[出然烏9公里~] [出然烏17公里~] [下安久拉山5~6公里~] [出然烏50公里~] [出然烏60公里~] [出然烏73公里~] [出然烏81公里~] [遠眺八宿]
12.八宿-業拉山70公里。30多公里至怒江橋下,有20多公里柏油路,後面翻怒江山,43公里,海拔上升近1800。
里程碑:[318國道-3770] [318國道-3758] [業拉山] [業拉山] [業拉山]
13.業拉山-距左貢60公里(318-3753) 下業拉山後沿玉曲河而下,坡度不大,下坡多,土路。
里程碑:[318國道-3680] [318國道-3670~]
14.(318-3753)-左貢67公里。沿玉曲河而下,坡度不大,下坡多。
里程碑:[318國道-3650] [318國道-3625] [318國道-3600]
15.318-3584(出左貢6公里)-過榮喜兵站4公里(318-3525) 67公里。出左貢10公里後路變回土路,一直上坡到東達山(318-3556,海拔5100)34公里,後面一段較陡,下山需捏閘。
里程碑:[318國道-3579] [318國道-3570] [318國道-3560] [318國道-3556]
16.(318-3525)-(318-3465)出竹卡十幾公里,60公里。下坡至登巴,13上坡至覺吧山頂(318-3503,海拔3908),下山23公里到竹卡,上坡爬拉烏山。
里程碑:[318國道-3522] [318國道-覺巴山] [318國道-覺巴山] [318國道-3465]
17.(318-3465)-溫泉97公里。23公里翻越拉烏山(318-3441,海拔4338),12.5公里下坡到芒康(318-3429),出芒康6公里上山,最後一路下坡至溫泉。
里程碑:[318國道-拉烏山] [318國道-3441拉烏山口] [318國道-3425] [318國道-3400]
18.溫泉-莫多鄉(拉拉山腳下) 50~60公里。下坡至金沙江,緩坡至巴塘,全部土路。
里程碑:[318國道-3348~] [318國道-3333] [318國道-3320] [318國道-3308]
19.莫多鄉-海子山道班55公里。翻拉拉山10公里,下山6公里,緩上坡至義敦,翻越海子山,全程土路。
里程碑:[318國道-遠眺拉拉山口] [318國道-3259] [318國道-3242~]
20.海子山道班(318-3230)-理塘(318-3130) 100公里。至山頂15公里,土路較陡。下山8公里土石路,然後柏油路緩下坡至理塘。
里程碑:[318國道-3222] [318國道-3215(海子山頂)] [318國道-3185] [318國道-3165] [318國道-3150] [318國道-3135]
21.理塘-過火龍鄉42公里。翻2座小山,柏油路。
里程碑:[318國道-3120~] [318國道-3100]
22.火龍鄉-雅江100公里,翻越很多小山至剪子彎山,30公里下坡,須捏閘。
里程碑:[318國道-3080] [318國道-3070~卡子拉山海拔4718] [318國道-3050] [318國道-3040] [318國道-3000]
23.雅江(318-2991)-新都橋(318-2918) 74公里。出雅江25公里緩坡,然後22公里陡坡到高而寺山(318-2910,海拔4412),20公里下坡至新都橋。
里程碑:[318國道-2979] [318國道-2960] [318國道-2950]
24.新都橋-康定77公里,30公里緩上坡,12公里陡坡至折多山(318-2879,海拔4298),35公里下坡至康定。
里程碑:[318國道-2910] [318國道-2900] [318國道-2890] [318國道-2880]
25.康定-新溝康定至瀘定有20公里陡下坡,瀘定至二郎山隧道28公里左右,然後20多公里下坡至新溝。
里程碑:[318國道-2835] [318國道-2800] [318國道-2774] [遠眺二郎山隧道]
26.新溝-成都250公里。出新溝有30 多公里下坡,出名山縣以後,變成平路,全程水泥路。(可從雅安上高速公路)
里程碑:[318國道-2715] [318國道-2700]
2007川藏公路318國道線土、油路路況和公里數
成都---理塘(毛埡草原)680KM油路。其中下折多山到雅江段是搓板路、現正維修。
理塘---巴塘---金沙江大橋(竹巴攏)240KM 全是土路和在加寬路段。
金沙江大橋(竹巴攏)----芒康70KM土路。路面差、注意速度。
芒康---左貢156KM 其中有三座大山。"拉烏山,覺巴山,東達山",156KM是土路,東達山下山完了,就是油路了,行駛在這一段路時,注意車過在過"竹卡"瀾倉江大橋後,就翻覺巴山,緊接着在翻東達山(5008米),提醒;注意汽車的水溫!!和剎車盤溫度過熱。
左貢---幫達 120 KM。全是油路。
幫達----八宿100KM。其中上業拉山頂是油路。後有70KM 的土路。包含業拉山的下山和怒江峽谷段,出峽谷後就是油路25公里到八宿縣。
八宿----然烏100KM 新建油路。
然烏----波密 120KM 出然烏有10多公里是新油路,出湖口后土路有35公里到中壩兵站,後70KM都是油路。
波密----通麥(天險處)90KM全是新建油路,到通麥大橋後有25KM是爛路和土路。
通麥----林芝120KM 出通麥吊橋就是著名的天險路段,有18KM窄路、爛路,注意彎道來車和讓車,土路有25KM。後全是油路到拉薩了。
航空狀況
拉薩貢嘎機場
拉薩貢嘎機場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貢嘎縣甲竹林鎮,坐落在壯麗的雅魯藏布江南岸,海拔3600米,跑道長4000米,寬45米,機場等級4E,可供波音747、空中客車等大型飛機起降,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機場之一。2003年,貢嘎機場旅客吞吐量達70萬人次。
昌都邦達機場
在藏東橫斷山脈八宿縣的一個山坳中,有一片不大邦達草原,這就是2002年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世界海拔最高的民用機場邦達機場所在地。1971年5月10日機場
開始修建,1978年8月竣工。海拔4300米,跑道43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跑道最長的機場。1995年完成修建後於同年4月首航成功。邦達機場成功通航是人類民用航空飛行史上的奇蹟。
林芝米林機場
林芝機場位於林芝地區米林縣境內的雅魯藏布江河谷,距林芝首府八一鎮50公里,海拔2949米,低於4334米的昌都邦達機場和3570米的拉薩貢嘎機場,其海拔高度在國內民用機場中排位第五。林芝米林機場是西藏第三座民航機場,於2003年十月開工建設,2005年底正式通航,共投資7.8億元,是西藏自治區重點工程之一,設計年運送旅客量12萬人次。
康定機場
康定機場是一個中國四川省的民用機場,地處康定縣折多山斯木措,海拔4290米。機場距康定城約38公里。2007年10月22日首次通航。機場跑道長度4000米,為4C民用支線機場。機場跑道中心點海拔達4242.56米,其海拔最高點為4280米,是世界第二高海拔機場。僅次於海拔4334米的西藏昌都邦達機場,可滿足波音737-700和空客A319等同等機型的起降要求,年客運量達33萬人次,貨郵運量達1980噸。康定機場被稱為是最美麗的景觀機場。
稻城亞丁機場
元稻城亞丁機場位於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北部的海子山,距離縣城50公里。機場跑到長4200米,有4個停機坪、候機樓建築面積8796平方米。機場海拔4411米,這種海拔已然讓稻城亞丁成為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機場。機場在2012年8月29日已經竣工,2012年11月23日試飛成功。根據稻城機場的通知,國航成都-稻城亞丁航線開航日期推遲調整至2013年9月16日執行,具體的航班計劃如下: 航班號:CA4215/CA4216 機 型:西南分公司 A319 班 期:每天1班 航線及時刻:成都0650 /0755 稻城亞丁0845/ 0950成都 首航日期:2013年9月16日 全價 1600+110。
最佳時間
川藏線最佳旅遊時間是:5月,8月~10月。
川藏線是每年夏季最火熱的旅遊線路之一,因其迷人的風景和艱苦的條件極具挑戰性,自駕、騎行、包車都是這條線路的旅遊方式,不管你用什麼方式去旅遊,川藏線都是你值得一去的地方,想了解川藏線更多信息,可以去稻城亞丁旅遊看看。
而在5月~8月份之間是一個雨季時節,此時雖有美景卻也是泥石流和塌方的高發時間,會對你的出行帶來一些不穩定因素,而冬季則太冷,春季雖天氣較好, 但此時的風景並不迷人,因海拔問題川藏線沿途的山脈還處於冰天雪地之中,路面還有結冰的狀況。而進入秋季是景色最迷人的時候,氣溫不是很冷,出行也相當便捷了。
高原反應
因為川藏線上大部分景點都位於高海拔地區,去旅遊時要預防高原反應的發生。
高原反應簡介
高原反應即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se,AHAD),是人到達一定海拔高度後,身體為適應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氣壓差、含氧量少、空氣乾燥等的變化,而產生的自然生理反應,海拔高度一般達到2700米左右時,就會有高原反應。
初到高原建議
建議初到高原地區,不可疾速行走,更不能奔跑,也不能做體力勞動,不可暴飲暴食,不要飲酒和吸煙。多食蔬菜和水果等富有維他命的食品,適量飲水,注意保暖,少洗澡以避免受涼感冒和消耗體力。不要一開始就吸氧,儘量要自身適應它,否則,你可能在高原永遠都離不開吸氧了(依賴性非常強)。
相關事件
2016年7月26日,因連日來,受藏東高原持續強降雨影響,川藏線多處相繼發生泥石流、塌方、路基坍塌等自然災害,昌都境內海通溝段、覺巴山段最為嚴重,導致交通中斷,川藏線告急,造成千餘台進出藏車輛及5000多人滯留在巴塘縣和左貢縣城,無人員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