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巍巍豐碑(林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巍巍豐碑》是當代作家林娘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巍巍豐碑

那一年的盛夏,我們一行十多位「著名作家」,身上染透了歷山遠古的神奇綠韻,心中裝滿了「三皇五帝」一個又一個靈動的神話,一路盤旋西下,來到了中條山抗戰紀念館。

這是「名家看舜鄉」活動的最後一天下午,正值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的喜慶日子(七月二十一日)。我們不能不去中條山,鄭重地瞻拜一下那些為抗擊倭寇而英勇犧牲的英烈們。

從地理位置上看,中條山是我國山西南部主要山脈之一,東北——西南走向,南臨黃河,位於[[秦嶺]與太行之間,因為山勢狹長而得名。整條山脈劃開了中原與西部,是一道磅礴的天然門戶。

就古人而言,中條山意味着兩個重要意義:金庫與兵器庫。中條山是中華文化的搖籃之一,歷史上三皇五帝中的都曾活躍於此。山下的運城鹽湖,曾經囊括了「九分天下鹽」,誰占據這裡,就意味着誰掌握着天下的命脈。所以,從黃帝時代一直到唐、宋、明,所有的統治者都派重兵要臣守護這條山脈,捂緊自己的錢袋。

將中條山占據為後勤基地,進可圖中原,退可守關中——這是華夏崛起之時,周武王姬發的戰略規劃。與姬發有同樣想法的,還有春秋時期晉國的晉文公晉國占據運城盆地,藉助中條山快速發展,得以率軍向南進入黃河谷地,圖謀中原;而魏國憑藉中條山的銅礦,率先崛起於戰國七雄之中。

到了近代,儘管,隨着冷兵器時代的遠去中條山失去了往日輝煌。但是,由於地處晉豫交界的要地,它的地理位置和軍事意義卻從沒有下降,甚至變得比以前更為重大。

中條山如何叫我放得下?就中條山的歷史功績地理位置和而言,它本身就像一座巍巍的豐碑,矗立於中華大地,也矗立在我們心中。何況還有那場舉世聞名的、被蔣介石稱為「抗戰史上最大的恥辱」的、謎一樣的「中條山戰役」,無論如何都要去看看——這是我出發歷山時就嚮往的!

在抗日戰爭中,它的地理位置極其特殊,中國軍隊(國共兩黨)視它為關中門戶,日本人想打進西安,必須先拿下中條山。而日寇在占據中原後,將中條山稱為「盲腸」,他們當然不願得「盲腸炎」。

於是,在1937年至1941年初期,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裡,日本人13次圍攻中條山,但都被衛立煌指揮的中國軍隊擊退——當時最為著名的就是那群號稱「冷娃」的陝西子弟兵,他們血戰三年,用傷亡兩萬多人的代價,把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一直拒阻在潼關以外,妄言三個月占領中國的日本鬼子,企圖進入關中掠占西北的夢想被扼殺於胎中。

帶潔淨的探索之心,帶着虔誠的祭拜之魂,帶着無限的敬仰之崇,我們來了。我們來自華夏大地的四面八方。

在這個莊嚴肅穆的瞻拜大廳里,環顧四周,除了花圈,還有祭台,我輕輕地走過去,拈一炷清香點燃,在插入香爐的瞬間,我抬頭看到了上方有一篇祭祀長文……不由得心潮激盪,熱淚潸然,情不自禁地朗聲誦讀……

祭拜這一個個不屈的鐵血英靈,祭拜這奇峻英挺的中條山,祭拜這巍峨聳立史冊的不朽豐碑。神聖的瞻拜大廳里,沒有紅塵世俗的貢品,沒有哀婉繚繞的燭煙,沒有翩翩飛舞的灰蝶,只有我的熱血在沸騰,我的熱淚在揮灑,我的熱忱在奔涌!

那時刻,我就像一個女兒在跪拜自己的父親,像一個妻子在呼喚自己的丈夫,像一個妹妹在尋找自己的哥哥,像一個姐姐在招手自己的弟弟,像一個母親在翹首自己的兒子……然而,我更像一個吶喊着沖向壕塹的戰士,氣血翻湧,豪氣雲干,誦出了勇士們的生生吶喊,誦出了中條山的魏然浩氣,誦出了一個不屈民族的錚錚鐵骨,誦出了一個英魂聳立的千古豐碑!

走進一個個展廳,就像打開了一幅幅歷史的畫卷:

日本人下死命要割掉這段「盲腸」,以七個師團的優勢兵力,分九路三面向中條山進攻,來勢異常兇猛。飛機配合地面的大批坦克、戰車和騎兵,潮水般地朝中國軍隊的陣地撲來,很快突破了守軍前沿陣地。然後分割包圍,一路日軍迂迴到中條山側後黃河岸邊,並占領了渡口,切斷了守軍的退路。

敵我雙方展開了慘烈悲壯的殊死搏鬥,大部分山頭被敵機削平。三百里的中條山上,每一寸土地都在燃燒,都在怒吼,都在流血!守軍的各集團軍總司令以下各級將官,都在第一線戰壕里同敵人浴血奮戰。雖面臨彈盡糧絕的境地,他們仍誓死堅守在山上,沒有一個後退的。

隨着參觀的深入,我注意到了,血戰里有一個八百壯士投身黃河的細節:

某一個師新兵團的一千多名士兵,被兩倍於己的日軍包圍,經過拼殺剩下的800餘人,被逼到黃河岸邊的絕壁上。夜色濃重,雷電交加,風狂雨驟,黃河水掀起了滔天巨浪。這800士兵心裡也帶着滔天的巨浪,跳下了被稱作母親的黃河。黃河以母親的慈愛襟懷,接納了群誓不投降的關中「冷娃」。他們都是十七八歲的孩子。

他們集體投河那悲壯的一幕,被一個山民看見了。他尤其清晰地記得最後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他的雙手高擎着軍旗,儘管那已經被槍彈撕裂,被硝煙薰染,他吼着秦腔《金沙灘》楊繼業的兩句——兩狼山——戰胡兒啊……天搖地動——好男兒——為國家——何俱——死——生啊……舉行公祭時,突然有人發現水浪里有一杆軍旗,下河打撈時,拖出兩具屍首來。發現旗杆是從一個人日本兵的後背戳進去的,上邊緊緊握着旗杆的是中國士兵,就是那個吼着秦腔最後跳入黃河的旗手。

聲聲禮讚,禮讚聲聲。如峻峰聳立,橫空出世;如大河奔流,縱橫大地——是烈烈硝煙中唐淮源將軍毅然飲彈忠貞殉國的身影,是寸性奇將軍誓死拼殺帶傷自刎的怒吼,是一個穿破草鞋小戰士的最後一聲帶血的衝殺……

如詩如歌,如泣如訴。激盪浩浩九霄,響徹朗朗五嶽——就像林則徐虎門硝煙的騰騰烈焰,就像關天培手執長劍的聲聲吶喊,就像鄧世昌驅艦沖敵的陣陣呼嘯,就像倒在日寇刺刀下無辜者的哀哀呻吟……

那慷慨悲壯的歌聲還迴蕩在耳畔:余將以血肉之軀報效國家,捨身家性命以拒日寇,誓與日寇血戰到底!但聞黃河水長嘯,不求馬革裹屍還……

這是一家有模有樣的民辦「紀念館」,十幾個展出部分,把「中條山戰役」的前因後果,敘述得井井有條,詳盡動人。館長也是作家——一個質樸的農村作家:張開生!問他為甚開辦這個紀念館,他說:為了那些寧死也不可屈服的英雄們,為了那些死在抗日戰爭中的親人們……

豐碑佇立七十四年了,這是七十四年來我第一次,堂堂正正為巍峨壯麗的中條山抗戰而祭拜,光明磊落為英勇搏殺的報國英雄而祭拜,為頑強不屈的華夏靈魂而祭拜。

熱血點燃光明的英靈們啊,此刻,你們可聽見了和平的歡笑,你們可聽見了民族的呼喚,你們聽見了後輩的感念?五千載華夏的不滅精魂,百餘年中國的不摧脊樑,十四年全民族浴血奮戰的不屈自強!

「親人們啊,今天就讓這份姍姍來遲的赤誠仰望,深情思念,化作熱血九天的感恩,化作叩首三千的跪拜!就讓這份難以言表的心語,化作江河萬里的斟酒。英雄們啊,親人們啊,請飲下這一杯杯濁酒,靜靜地長眠吧!你們的英名忠魂,與日月星辰永遠同輝,與巍峨的中條山永遠常青!」聲聲迴響,縈繞在每個人耳畔,交響在每個人的靈魂深處,激盪在中條山的長天高空。

這次的參觀祭拜,是我填補了不曾寓目的愛國篇章,是我終生的教科書,是我心靈中永遠銘記的巍巍豐碑! [1]

作者簡介

林娘,原名王春陽,現在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