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嵩縣草廟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嵩縣草廟村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嵩縣城南、紙房鄉西南7公里處,現有沿河公路直達,並通至溝內十餘里毛溝、秋盤村,合稱為五道溝,緣起伊河陸渾水庫南岸第五道分支。草廟村居五道溝中段開闊處,呈魚肚形盆地。村屬主要河流有石門溝河(全長3.5公里)、五道溝河(流經本村5公里左右)至草廟村鳳凰嶺腳下合二為一,下流十餘里匯入伊河。[1]

中文名:草廟村

地 點:河南洛陽市嵩縣

總面積:3.9平方公里

下 轄:14個村民組

基本情況

五道溝歷史久遠,最遠可溯至上古「陸渾部落」,有遠古後羌人戰敗西遷,「陸渾戎」失散,村落便不復存在。草廟村中所傳民間傳說多與漢代有關,至盛唐時期,河南五道溝有大戶党姓人丁興旺,後到處遺留党姓墳冢。(現學校所處即為墳冢,留下大小石碑無數)至宋後,各地混戰、土匪占山為王,民不聊生,五道溝因地勢險惡漸雜草叢生,杳無人煙。自清初後有韓、王、張遷入,開荒種地,繁衍後代。

草廟村名,由來已久,最可信的當是「劉秀修廟」。相傳,王莽攆劉秀路經此地,劉秀單槍匹馬進入五道溝,但見兩山對峙,山清水秀,泉水叮咚,鳥語花香。尤其是看到一山形似巨龍飲水,因留戀山水,放慢馬蹄,忽聽人嘶馬鳴,便慌不擇路,沿河澗小路而行,但見兩溝並出,不知行其左右,便打馬跑上一丘形小山。山上有一小廟,因年久失修,斷壁殘垣,神像裸露,雜草叢生,深可沒人。劉秀掩馬嘴,銜鈴環,登高處,藏於神像後。王莽不見劉秀蹤影,沿南路而行。後劉秀脫身,高呼「草廟救了我」。既而進東溝,翻倒回,一路東行。後劉秀登基重修此廟,重塑神像,此地便取名草廟至今。

地理環境

草廟村位於洛陽市嵩縣城南、紙房鄉西南7公里處,現有沿河公路直達,並通至溝內十餘里毛溝、秋盤村。草廟村居五道溝中段開闊處,呈魚肚形盆地。全村總面積3.9平方公里,14個村民組,36個自然村,分布於兩溝一坡,兩溝即石門溝和五道溝,一坡即瓜坡。全村共640畝沙坡旱地,分嵌於溝岔兩邊山腰間,溝澗旱天斷流,雨季洪水滾滾注入伊河。

村屬主要河流有石門溝河(全長3.5公里)、五道溝河(流經本村5公里左右)至草廟村鳳凰嶺腳下合二為一,下流十餘里匯入伊河。

解放前五道溝河水常年不斷,出行可以坐船,溝內地主賣糧划船直達洛陽。老輩傳言:唐代武則天修洛陽宮,曾來五道溝選取木頭。古時曾有官道通木職街鄉,又因毛溝有產銀的官銀洞,現留有古道路遺址。58年大煉鋼鐵,村民上山砍取木材,曾有5人合抱的大樹。

居於村中最高山脈--丈道山,海波800米以上,山頂眺望可俯視嵩縣縣城,天氣晴好,可以看到陸渾水庫全貌,是嵩縣縣城附近最高的山脈。山澗遍生各種藥材、山果,頂上殘有戰壕,是為國民黨13軍某部抗擊日軍所築,百畝松林形成天然氧吧。

村中最底處韓灣組,海拔不足200米,是草廟村韓氏族地,隨着地表植被的破壞,河灘抬高,韓灣正在逐漸上移。

遊玩貼士

沿草廟公路至五道溝溝門沙場,有一外伸石岩,人稱「香爐石」,古時下有小廟,船家路過必拜之,95年開山修路,用炮炸石也未撼動分毫。入溝2-3里河內有水,生大蟹,長合和草(河草,俗名水芹菜,因其味美縣城酒店有人大量採購),河內有三座巨石,呈鼎足狀,傳為劉秀支灶做飯所用,有名「支鍋石」,因修路一塊巨石埋在路基之下,而下側巨石受山水沖刷,位置有所變化。附近兩座山頭對持,稱「大小龍頭」。至草廟村韓灣山壁上突出一塊巨石,呈古鎖狀,便是「金駒傳說」所在,前行不足500米,右側山頂似有一偉人歇足,稱「壓虎岩」前行一村曰「石窯門」有歷史久遠石窯一窟,仰視可見一崖,風景秀麗,身側綠林,腳下小溪,時時清風撲面,上半山可見一回形石圈,有山羊與其中即使無人看管也不得出,對面山崖便是傳說中的「箭穿崖」。

鳳凰嶺下分二溝,一側,石門溝,可追隨「王莽追劉秀」的歷史足跡,逛竹林,采山果,在油菜花中捉蝴蝶,欣賞「左青龍(山)右白虎(嶺)」,在石門一線天穿行,最後到水庫吃農家飯:紅薯檀葉玉米粥、各式時令山野菜;另一側直至毛溝、秋盤賞深山土色,可上「祖師頂」膜拜古代道教祖師煉丹聖地,可入老林「冰洞」(每年夏天6-7月,山洞中還結有大量冰塊)……

經濟產業

建國前,草廟村窮山惡水,土地貧瘠,農業生產條件極差,全村耕地面積不足50畝,全村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沒有耕地,靠逃荒要飯給人做長工過活。建國後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一定的改善,通過互助組、初、高級社、人民公社,以及農業學大寨,大搞填溝改灘造田,興修水利,擴大灌溉面積。

草廟村林果業發展始與1961年,全村人民在石門溝坡地改造一果園,嫁接栽植蘋果、梨500餘畝,因管理不善而失敗,後根據本地具體情況改種油桐,先後數年累計種植油桐3000餘畝,年產油桐50000畝,現有山坡基本上全是油桐,春暖花開季節,滿山遍野一片潔白。

1977年前,有土地面積690畝,糧食單產仍不足250公斤,1978年後,加大農業投資,購置噴灌機5部,修水渠5000餘米,河溝兩邊的100畝土地得到灌溉,糧食產量有一定提高。1990年後,又加大了農業投資,架設高壓線路1200餘米。2000年冬高壓整改,2001年低壓整改,添置小型潛水泵100餘個,架設排灌一座,基本解決了人畜用水難問題。使200餘畝土地旱澇保收,糧食產量也有原來得3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

1999年以來,農民經濟意識增強,又把視線從單一的糧食作物轉向經濟作物。開始種植蔬菜、花卉等良種外繁,現已初舉規模,中藥材種植也大面積發展。加上勞務輸出的補充,由1997年前的人均收入不足400元,提高到人均收入940元。

2000年至今,村中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村中留守老人、留守兒童逐年增多。雖有一些家庭蓋起兩層小樓,也多是空巢家庭。

視頻

美麗河洛鄉村之嵩縣草廟村,山頂的石頭遠看像坐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