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崖背上的柿子樹(張玉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崖背上的柿子樹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崖背上的柿子樹》中國當代作家張玉琴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崖背上的柿子樹

老家的崖背上長着兩棵柿子樹,是祖父親手栽種的。

柿子樹像兩個不修邊幅的男人、既不高大,也不英俊。樹皮呈灰色,粗糙斑駁,枝杆蒼虬如龍,醜陋的柿子樹,生長卻極其茂盛。結滿亮晶晶,繁嘟嘟的柿子,給院子添了一抹亮色,一抹橘黃,一抹農家的喜慶紅火。

秋冬交替,葉子落光,只剩下滿樹紅雲般的柿子掛在枝頭,這時的柿子樹周圍就成了鳥雀烏鴉逗留光顧的去處,軟了的柿子它們先開吃,鳥兒常把最好最紅的蛋柿挖個洞,讓裡邊的汁液流出體外,然後螞蟻蜜蜂也跟着在柿子上沾沾光。

記得小時候,每當柿子豐收的季節,母親總是把紅透的柿子摘幾個,再舀兩三勺玉米面]同軟柿子和在一起,給我們姊妹烙盼了一年的甜饃。饑饉的年代,書包里裝上一塊柿子饃,心裡比蜜還甜,學習也有了動力和信心。母親總是一邊叮嚀,一邊鼓勵,好好用功念書,苦日子總會過去,甜日子會到來的,還真應了母親這句話。

柿子熟了的時候,常有軟柿子啪的一聲從崖背上跌落到院子,既污染環境又招惹得蚊蠅亂飛,好幾次父親提着斧子要上去砍伐,被母親拽着胳膊攔住了。母親說:柿子樹對我們家是有感情的,你不能說想砍就砍,想留就留。娃娃們愛吃柿子饃不說。祖父臨終時,想吃幾囗甜柿子,那年柿子樹上只結了幾顆,母親用竹竿夾了最紅的一顆,拿給祖父,他吃了幾囗,安詳地閉上了眼睛。人要常懷感恩之心,樹是有靈性的,是咱家的貴人。從此以後,父親再未提過此事。

柿子樹每年都開花結果。每年都吸引着鳥雀嘰嘰喳喳,圍着兩棵老樹不亦樂乎!母親總是把青柿子小心地摘下來,給我們暖着吃。晚上把柿子放進鍋里,鍋下拿麥草煨着火,鍋里盛水,放上一層麥草,再把柿子放在麥草上面,防止柿子挨鍋燙傷。溫水裡放進去幾片柿葉,放少許鹼面可去掉柿子裡的澀味。水始終保持在一定溫度內,不冷不熱,溫溫的就可以,每隔半個小時,母親用手在鍋里把柿子翻動一遍,再給煨些火。半夜一兩點還要起來翻攪柿子,再煨一次火。直到天明。母親把水燒溫,再翻動柿子,把柿子撈進盆里,暖柿子的水倒裡面,用鍋蓋蓋嚴。晚上吃完飯倒進鍋里,繼續暖。暖甜的柿子顏色既亮又紅,吃着脆甜脆甜。我們的書包里也增加了重量,肚子餓了吃個柿子是很奢侈的事。時至今日,暖柿的味道讓我想起就流涎水。

收回的柿子,母親在麥草垛的一旁用玉米稈圍厚實,把柿子放裡邊,軟了吃幾個,一個冬天柿子不離,一直吃到過年。大年三十晚上守歲,我們還吃着甜甜軟軟的柿子,伴隨着爆竹聲迎來新春。

柿子填補了我們的空白時光,使我們有了夢想和快樂的童年。如今崖背上的柿子樹老樹煥發了新枝,依然生機勃勃。依然夏天開花,秋天收果。但我們依然想着母親那香甜的柿子饃。[1]

作者簡介

張玉琴,陝西岐山人,岐山縣某中學教師,陝西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