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寧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崇寧縣 |
中文名: 崇寧縣 建縣於: 唐代 歷史性: 歷史上曾用永昌、唐昌、周昌等名 位 於: 成都平原西部 |
崇寧縣(1102年—1958年),中國舊行政區劃名,原川西上五縣「溫、郫、崇、新、灌」之一。
唐朝儀鳳二年(677年)置唐昌縣,北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以皇帝年號「崇寧」改名為崇寧縣,1958年9月撤銷後主體併入郫縣,其他部分併入彭縣,灌縣。有1280多年的歷史。
崇寧縣其疆域位於成都平原西部,今成都市郫都區西北部及都江堰市、彭州市部分區域,縣城位於今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1]
歷史沿革
崇寧縣(1102年—1958年),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建制名。崇寧縣正式建縣於唐代,其間幾經撤、設,到1958年撤縣時已有1280多年的歷史。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唐昌縣依徽宗新建年號更名為崇寧縣。清康熙七年(1668年)並崇寧縣入郫縣,雍正七年(1729年)再置崇寧縣。
1949年12月崇寧縣、郫縣相繼解放。
1958年9月撤銷後大部分併入郫縣。其轄區位於成都平原西部,今郫縣西北部。崇寧縣在歷史上曾用過「永昌」、「唐昌」和「周昌」等縣名,縣治在今唐昌鎮。
原崇寧縣的區域,據清嘉慶《崇寧縣誌》輿地圖記載:「北至彭縣界十四里;東至新繁郫邑界二十里;南至安德鋪(今安德鎮)郫邑界十五里;西至桂花、豐樂場三十里,再至灌縣界十一里。」其縣境東南與新繁(今屬新都區),南部及西南與郫縣相連,西部與灌縣(今都江堰市),北部和東北部與彭縣(今彭州市)接壤。
縣城唐昌鎮南經安德鋪轉東南至郫縣縣城17.5公里,東北至彭縣縣城15.5公里,經郫縣至成都市區39.5公里。
據民國33年底統計,全縣面積195.69平方公里。
縣名由來
崇寧縣在歷史上曾用過「永昌」、「唐昌」和「周昌」等縣名。縣治在唐昌鎮。永昌縣是崇寧正式建縣前設的僑縣,是東晉、南北朝時期的特殊建置。據《宋書》記載:「永昌縣,孝建二年(455年)以僑戶立」。此僑縣歷經宋、齊、梁三朝,大約在西魏、北周時被裁撤。
唐儀鳳二年(677年)分九隴縣、導江縣、郫縣三縣地置唐昌縣,後改稱永昌縣和崇寧縣。崇寧正式建縣於唐代,初稱唐昌縣。崇寧縣的前身唐昌縣自唐儀鳳二年(677年)建立後,幾經並置和改名。
《元和郡縣誌》說:「(唐昌)本郫、導江、九隴三縣地。儀鳳二年(677年)於此分置唐昌縣」。《太平寰宇記》也說:「唐儀鳳二年,割導江、九隴,於益州郫地置唐昌縣,屬益州。垂拱二年,屬彭州。」此後,唐昌縣幾經更名和並置,至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依徽宗新建年號更名為崇寧縣。清康熙七年(1668年)並崇寧入郫縣,雍正七年(1729年)再置崇寧縣。
崇寧縣,1958年9月撤銷後併入郫縣。
孝建二年(455年),置永昌縣。此僑縣歷經宋、齊、梁三朝,大約在西魏、北周時被裁撤。
唐儀鳳二年(677年)分九隴、導江、郫三縣地置唐昌縣。
武則天大周長壽二年(693年)至長安四年(704年),曾改名周昌縣。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復名唐昌縣。
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改名永昌縣,崇寧元年(1102年)改名崇寧縣。
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併入灌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
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併入郫縣,雍正七年(1729年)復置。
1958年9月撤銷後併入郫縣。
行政區劃
崇寧縣縣以下區劃,據《太平寰宇記》載,宋太平興國年間,「永昌縣,(彭)州西三十里,依舊三十二鄉」。元豐年間,《元豐九域志》載,「(彭)州西二十六里,二十三鄉,一茶場」。明代《明一統志》載,「(成都)府西北八十里,編戶七里」。
清代分為五城九甲。五城即城的東、南、西、北門和小南門(街);九甲的大致範圍是:
前一甲,在縣城東南,包括呂仙橋、法華寺在內,約為解放初萬壽鄉範圍。
前二甲,在城東,包括圓覺寺在內,今唐元鄉大部分地區。
前三甲,在城北,包括洗心莊在內,今彭縣北君平鄉範圍。
前四甲,在城西,包括平樂寺、邋遢堰、竹瓦鋪在內,今新勝鄉大部地區。
後一甲,在城西北,包括五顯廟在內,即解放初靈聖鄉大部,加上慶興鄉五顯廟周圍的「河五保」部分。
後二甲,在城北,包括慶興場、興隆場、龍居寺、長虹橋在內,今彭縣慶興鄉除去「河五保」加上長虹橋地區。
後三甲,在城西,包括川主廟在內,約包括民國時期竹瓦鄉和靈聖鄉各一部分地區。
後四甲,在城南,包括安德鋪在內,今安德鄉範圍。
後五甲,在城北,包括豐樂場、桂花場在內,今彭縣豐樂、桂花兩鄉範圍。
清末分為10區:中區為縣城,東一區駐地萬壽場,東二區駐地洗心莊,南一區駐地新店子,南二區駐地安德鋪,西一區駐地川主廟,西二區駐地竹瓦鋪,北一區駐地慶興場,北二區駐地桂花場,北三區駐地豐樂場。
民國防區時代為川軍鄧錫侯部防地。
民國24年7月清查戶口,整編保甲。全縣劃為2區10聯保。一區區署先設縣府內,後遷安德鋪,二區設譚家場。民國27年3月,全縣設190保、1869甲。
民國29年8月,推行「新縣制」,廢除聯保,改稱鄉鎮。全縣設兩個指導區,下轄1鎮9鄉、124保。翌年進行保甲整編,全縣改設166保、1783甲。此後,除撤銷指導區和更改個別鄉名外,直至解放,鄉村區劃基本無變動。
1949年底,原崇寧縣解放,解放初設3個區協助縣管理各鄉。一區區署設寄魂莊,轄君平、靈聖、圓覺3鄉;二區區署設安德鋪,轄安德、竹瓦、萬壽3鄉;三區區署設豐樂場,轄豐樂、桂花、慶興3鄉。
1952年土改後,正式建立鄉村人民政權,鄉村區劃有所調整。將圓覺鄉、唐昌鎮的鳴鳳村和萬壽鄉的3個村調整為唐昌、圓覺兩鄉,並一度將桂花鄉分為桂花、斑竹、利濟、仁和4鄉,不久又合為1鄉。調整後,全縣設3個區、10個鄉鎮、156個村和10個居民委員會。1956年撤銷區的機構。1958年11月撤銷崇寧縣,其下轄的1個鎮和10個人民公社併入郫縣至今。
相關視頻
參考來源
- ↑ 成都城西一個被遺忘的千年古縣:崇寧縣,百度 , 2018-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