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嶽麓山和桔子洲頭(李霽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嶽麓山和桔子洲頭》中國當代作家李霽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嶽麓山和桔子洲頭

長沙的嶽麓山是我早在少年時代,就已經耳聞神往的地方。我的小學同班同學韋素園曾在長沙學習 過,參加過學生運動。我們幾個同學在故鄉圍爐夜話的時候,他像說故事一樣,談到學習和學運的情 況,也不止一次談到嶽麓山的景物。因此,嶽麓山在我聽焉一直是一個很親切的的地名。

世事滄桑,他早已不幸逝世了。

十幾年前,一個在抗日戰爭時期結識的朋友在嶽麓山定居,來信把嶽麓山和桔子洲頭的的景物,描繪 成一幅多麼令人神往的畫圖呵!

毛澤東主席的詞《長沙》,更引起我對於富有詩情畫意的嶽麓山和桔子洲頭的嚮往。

一九六三年五月,我初訪長沙,會晤舊友,暢談往事,也到嶽麓山一游。我只在愛晚亭旁徘徊一會, 遠遠看望桔子洲頭和湘江,沒有向嶽麓山高處攀登,也沒有到江邊瞭望,因為天色已近黃昏,還在下 着濛濛細雨,我沒有欣賞到明媚的山光水色,但是仿佛看見了蒙着輕紗的西子,自是另外一種境界。 我想,今天未盡丘壑美,留得青山他日來吧。

時光真好像"白駒過隙",十五六年匆匆過去了。中華民族經歷了許多可悲的災難,度過了許多艱苦的 歲月!但是暴風雨過後,中華民族息息相關的革命勝地。這篇短文只略記我游嶽麓山和桔子洲頭時思 想感情的點滴。

我們游嶽麓山,首先到愛晚亭。因為亭的周圍楓樹很多,一到秋季,"層林盡染",風景如繪,所以亭 名原顯秋葉。清代詩人袁子才以為此地風光,很像杜牧在一首詩中所寫的境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就把亭名改為愛晚了。現在"愛晚亭"三個字是毛澤東主席題寫的。在繞亭緩步的時候,忽然聽到遠遠 有布穀的鳴聲。這鳴聲引起多麼豐富的詩的聯想!布穀總愛在樹林深處深處鳴叫,是很不容易看見的 鳥,多年中我只見到過一次,還說不準是否真是它。它遠不如黃鸝容易識別,這種可愛的歌鳥,我卻 是多次聽過見過。雖然我很愛讀英國哈德生寫鳥的文章,關於鳥的知識卻很少,只知道布穀不自己孵 雛,形體酷似杜鵑,很容易混淆。我在四川聽到過一種鳥鳴,友人告訴我那是杜鵑,但我沒有看見 過。雖然兩種鳥的鳴聲很不相同,我也往往對它們分不開彼此。在我寫的一首絕句初稿中,我就給它 們張冠李戴了。

嶽麓山並不很高,雖然友人好意勸阻,我也緩步上了山頂。因為有輕霧,遠望看不清長沙全市。這裡 有一口白鶴泉,據說原有一雙白鶴,在井旁一株銀杏樹上棲宿。以後白鶴杳無蹤影,銀杏樹也被電火 焚枯。人們因為懷念白鶴,在井亭的天花板上繪畫了兩隻,亭亭玉立,栩栩如生。據說飲了泉水,不 能永生,也可長壽。至少用泉水澆銀杏樹,多年前樹就發出新枝了。至於白鶴,傳說仙人騎着各天了。

這白鶴仙遊的傳說,自然引人想起崔顥吟詠的黃鶴樓的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

黃鶴樓,我又自然聯想到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情感真摯,詩藝精湛,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友誼詩情,相得益彰。

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嶽麓山,去遊覽桔子洲頭。一進門,滿園桔花清香撲鼻,仿佛向我們表示親切的 歡迎。湘江岸上已經建立一亭,可以在那裡瞭望江景,我遠遠看到一葉孤帆向天際緩駛,上引的詩句 便形象地呈現到我的心頭。

離亭不遠,已砌起一壁,上面用金字摹寫毛主席的《沁園春·長沙》。在詞中所寫的環境中,吟詠這 首傑作,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不過,這滋味當然不同於舊詞人所歌詠的那種情調。這裡所描 寫的大自然及自然界中的事物都富有青春朝氣,便讀者精神煥發,心胸開闊:有生命的生氣勃勃,自 由自在地活動着--"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無生命的也以動態呈現在讀者眼前--"百舸爭流……浪遏飛 舟"。在這樣環境中,一群新時代的青年,既能"激揚文字",又敢"糞土當年萬戶侯",像一群海燕,在 風起雲湧的高空飛翔,像一列巨鯨,在白浪滔天的湘灌突進。這是一幅象徵新時代的多麼壯美的畫 圖!這使人不歡呼:"數風人物,還看今朝!"

這首詞富民族風格,題寫在這裡是十分適宜的。這使我想到,中國的庭園藝術豐富多彩,有特殊的民 族風味。桔子洲頭正在建造,應當吸取別處庭園的優點,結合地方的特色,把它建成有民族色彩的清 幽美麗的公園。詩壁如用大理石鑲邊,上覆飛檐綠藍琉璃瓦的頂,似乎比現在的形式好。

反覆吟詠,有些詩句似乎有了新的意義。"糞土當年萬戶侯"使我想到當年軍閥內戰的悲慘歷史,聯想 到北伐戰爭。這次北伐,不是因為國共合作,才取得初步成功嗎?順着中國革命史,不能不聯想抗日 戰爭。不是因為國共合作,民族統一,才取得抗日的最後勝利嗎?大敵當前,一個民族合則安,分則 危,不是我們應當記取的嚴酷的歷史教訓嗎?忘記這些教訓,違反歷史的規律辦事,到頭來是要萬年 遺臭,身敗名裂的!

長沙停留了五天,終於不得不同舊友話別了,彼此很覺依依,只好相約再會以自慰。幾日的感受,詩的聯想,促使我走筆急就了兩首詩。《贈別友人》雖然是借用了幾個詩人的辭句和意境,抒寫的卻是真情實景。《感時》或者也可以稍稍表達全國人民的心聲吧。

贈別友人

孤帆望盡故人心,湘水悠悠遠客情。難得他鄉逢知已。杜鵑且住一聲聲。

感時

幾番危局曾同舟,恩怨何消計不休!記取脊令詩大義,和平統一值追求。[1]

作者簡介

李霽野(1904~1997),安徽霍邱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