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岜沙苗寨樹文化(張曉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岜沙苗寨樹文化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岜沙苗寨樹文化》中國當代作家張曉曉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岜沙苗寨樹文化

與「岜沙」初相識,源於電影《滾拉拉的槍》中所展現的岜沙村落傳統文化:「金黃色的稻田,美麗的山脈;富饒的土地,賜予我們糧食。我們苗族山清水秀,我們家鄉美不勝收……」

這個神秘而美麗地方,令人心馳神往!也正是這種獨特氣息牽引着我一路前行,自駕開啟岜沙之旅。車駛離高速後,繼續在峰迴路轉的山道繞來繞去,陣陣清風不時輕撫臉龐,風裡夾着泥土與草木的香;山路兩旁,野花競放,青山疊翠,車行其間,宛如畫中游。

車子繞到高高的月亮山頂才停下,岜沙就像一位羞澀的姑娘,從茂密的森林裡,帶着滿身綠意走出來,和我深情相擁,互致賀詞。半山腰上,吊腳樓鱗次櫛比,層疊而上,斗拱飛檐,極具特色。苗寨內,峰叢密布,蓊蓊鬱郁,蟬鳴鳥語彌散在山山嶺嶺,裊裊炊煙與潺潺流水相互映襯。

岜沙是個崇尚自然、信仰樹神的原生部落,也是世界上最後一個槍手部落。「岜沙」系民族語言,苗語叫「分送」,翻譯成漢語時,意思是「草木茂盛而繁多的地方」。幾百年來,岜沙人一直生活在密林深處,一生與樹生死相偎,與草木共存亡,由此衍生的岜沙神秘「樹文化」,更是令人鐫心銘骨、久久不忘。據岜沙村民介紹,岜沙人的一生,會有三棵樹陪伴自己。

生命樹

每當岜沙人家中有新生命降臨,苗寨不僅添喜,同時也會添樹,即父母為新生嬰孩親手種下一棵樹苗,寓意其生命的開始。小孩的種樹儀式,很有講究,要請村里德高望重的寨老往來主持,在哪裡種,選什麼日子,小孩的父母都須和寨老商量。最終,擇一黃道吉日,再挑選一顆理想的樹苗,于吉日吉時為嬰孩栽種下,並精心護理其長高長大,「生命樹」的概念也就由此誕生。

「生命樹」以孩子的名字來命名,樹主人會在樹旁放置一個自製的鮮明標識,一則宣示私人歸屬,避免混淆;二則為警示與忠告,提醒路人勿隨意觸碰。

在岜沙,有一種說法:「生命樹」是岜沙人生命的象徵,即一棵樹就是一個生命。倘若一個人的「生命樹」根深葉茂、蒼翠挺拔,則預示此人將福壽康寧、美意延年。故,每一個岜沙人總是不遺餘力地精心呵護「生命樹」茁壯成長。

行走在苗寨的石板路上,放眼望去,這不僅是一個少數民族風情濃郁的村寨,她同時還被密林緊緊包圍着,村前寨後林海茫茫、萬木吐翠,參天樹木散布在寨子裡,古意盎然,意境深遠。這些青翠欲滴的樹木,從出生之日起,便與孩子相生相伴,沐浴陽光晨露,歷經風霜雪雨,年深月久,共生共長,直至走完人生旅程。

或許,人本是樹,樹即是人,人和樹早已融為了一體。這種「人樹合一」樸素生態理念,得以不斷傳承與弘揚,從而使岜沙的人文和自然始終保持着和諧與相容的最佳狀態

消災樹

岜沙人認為,一樹一木,皆是神靈,越是古老的樹就越有靈性。岜沙人敬畏神樹,祭拜神樹,保護神樹,這些神樹同時也庇護着岜沙,因此神樹也被稱作「消災樹」。

作為供奉和祭拜的神樹,通常是枝繁葉茂、向陽而生的木荷樹。在岜沙苗寨,不乏粗壯的樹木,為何岜沙人偏選木荷樹作為消災樹呢?據說是岜沙苗寨的先人們,發現木荷樹除了樹幹堅硬、枝繁葉茂,還具有一個特殊現象,即剝開木荷樹的樹皮時,其內層的分泌物會慢慢滲出,粘到皮膚後奇癢無比。這一神奇的現象,令岜沙先人們心生敬畏,認定木荷樹具有靈性。為此,木荷樹便被視為岜沙人的消災神樹。

每逢佳節,岜沙人總要祭拜神樹;遭遇不順之時,也要祭拜神樹。祭樹儀式簡樸而莊重,且有一定講究:首先,將岜沙人最珍貴的食物,如米酒、醃魚、糯米飯等供奉在樹下;其次,祭拜時要嚴肅而虔誠,不可嬉戲打鬧;最後,朝着大樹作揖叩拜,祈求庇佑平安,消災降福,五穀豐登。

在岜沙苗寨,還有一種神聖的儀式:小孩十周歲時,父母將擇良辰吉日,帶孩子到山上祭拜「消災樹」,祈求保佑孩子一生平安順遂、茁壯成長。

神樹祭拜這一獨特而神秘的祭祀活動,令人印象深刻,也讓我不禁思索生命存在的本質。此習俗之所以能延續至今,不僅是岜沙人對大自然心懷敬畏的虔誠表達,也是質樸善良的岜沙人樸素生態觀的彰顯,同時,也暗合當下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題。正因如此,岜沙的森林植被覆蓋率超九成,百年以上古樹超一千株,榮獲「全國生態文明示範村」的美稱。

常青樹

在岜沙,最令我感到驚異的是諾大的村寨,所見之處,沒有墳丘,亦無石碑,只有層林疊翠、亭亭如蓋。

順着村寨旅遊指示牌導引,在一塊紅色木牌上找到介紹:岜沙人信奉「生也一棵樹,死也一棵樹」。即當岜沙人生命消逝時,家人便會將那棵陪伴其一生的「生命樹」砍下來,做成棺木埋葬。入土為安後,在逝者的墳頭,又種上另一株象徵他靈魂的新樹,即「常青樹」,以示生命得到樹神的沿續,生命之樹從此萬古長青,庇護子孫萬代安康。

人葬樹下,與樹同存,人即是樹,樹即是人,相互輪迴,生命在自然中延續。因此,在岜沙土地上,一棵樹就是一個魂靈,岜沙人敬畏這些魂靈,這些魂靈也庇護着岜沙。

春秋輪迴,歲月流轉,這一奇特的喪葬習俗,形成了岜沙獨特的「樹葬文化」。如此一來,村寨里的樹木便越來越多,整個村寨的生態系統也越來越好。又有岜沙人認為,人生於自然,長於自然,也應歸於自然。或許正是這種生態智慧,孕育出了岜沙滿山蒼翠的莽莽森林。

「人不負青山,青山必不負人。」岜沙苗寨樹文化孕育出的天然生態優勢,似一顆被掩埋在大山深處的綠寶石,經岜沙祖輩不懈努力,最終被人挖掘。從此,岜沙聲名鵲起,遊人不畏山高水長,慕名而來,盡興而歸,岜沙苗寨已然成為貴州生態旅遊的一張名片。

「生也一棵樹,死也一棵樹」。岜沙人的一生,是與樹緊密相連的一生,人的生命,終在兩棵樹之間輪迴。樹,是生命的起點,亦是生命的終點;人,來源於自然,終歸於自然。

岜沙人用盡一生,向世人傳遞樸素動聽的哲學語言,講述眾生平等的本質,揭示生命輪迴的奧秘。或許,生死並非對立,而是互容,生亦死,死亦生;或許,人與自然萬物並無分別,萬物並育而不相害。

《荀子·天論》曾言:「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岜沙苗寨樹文化,是岜沙人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呈現,是休養生息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大境界,也是岜沙祖輩輪迴生死觀及生態哲學創意之美,就像一團綿延不滅的火焰,照亮了過去,照亮了現在,也必將會照亮未來。[1]

作者簡介

張曉曉,筆名若水,系貴陽市作家協會會員,雲岩區作家協會副秘書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