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襄汾縣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山西襄汾縣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中國較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綜合研究報告。甲種專刊第2號,裴文中(見「資陽人」)主編。195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共16萬字,是對1954年9—11月間在山西襄汾縣丁村遺址等12個地點調查和發掘的化石及石器的綜合研究報告。共3編7章,每章分別由不同的專家撰寫。第1編《總說》,第1章由賈蘭坡、王擇義描述了丁村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經過;第2章由裴文中、賈蘭坡概述了丁村各地點的地質和地層的堆積狀況。第2編共有4章及1個附錄,第3章由吳汝康對人類牙齒化石進行了研究;第4章由裴文中對哺乳動物化石進行了研究;第5章由劉憲亭對魚化石進行了研究;第6章及附錄由周明鎮對軟體動物化石進行了研究。第3編專門研究石器,裴文中、賈蘭坡把石器分成石核石器及石片石器,依次對它們進行了分類描述研究。
在本書中,吳汝康根據出土的3枚牙齒,認為丁村人是介於中國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人類,與尼安德特人特別是河套人相近;另外丁村人的牙齒又具有若干特點,表示他們較近於現代的蒙古人種而與白人的關係較遠。裴文中依據象化石,推斷當時正處於更新世晚期。丁村發現的3種象化石和其他哺乳動物化石說明當時有一定的森林地帶,氣候溫和,雨水充足,草木茂盛,是良好的人類棲息地。劉憲亭根據大量的魚化石,認為當時河水流量很大,雖有季節變化,但能保持一定的水量,由化石的殘破程度,推測魚骨曾被搬運一段距離後沉積下來。周明鎮從軟體動物化石出發,也認為當時氣候濕潤,代表了一種潔淨的半淨水環境。裴文中、賈蘭坡在第3編中分4節對丁村石器進行了研究。他們把石器分為石核石器與石片石器,石核石器又分砍砸器,似「手斧」石器、球狀器等3個類型,石片石器分成單邊和多邊形器、厚尖狀器、小型尖狀器和刮削器等四個類型。在對石片及石核的觀察和試驗之後,作者認為大部分石片是用碰砧法製作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錘擊石片。石器之中,以三棱尖狀器為最特殊,被稱為「丁村尖器」。在丁村文化的年代問題上,作者認為與薩拉烏蘇的河套文化相近,屬更新世晚期文化。作者特別指出丁村所發現的石器,代表一種特殊的文化,與周口店中國猿人的文化和第15地點的文化及河套文化屬於不同的「相」,即有不同的技術,石器類型和特性,是中國及歐洲都不曾發現過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由不同學科的專家對丁村文化出土的化石及文化遺物的綜合分析,使研究避免了片面性。
相關信息
名著是書籍中的精華[1]。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山西襄汾縣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100部科普經典名著,豆瓣,2018-04-26
- ↑ 工具書及其分類,豆丁網,201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