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山字號軍艦中華民國海軍在八六海戰慘敗後向美國購入之軍艦[1],目前皆已除役。

目錄

發展沿革

本級艦是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建造之快速運輸艦(APD),所謂快速運輸艦是將「Buckley」級護航驅逐艦加以改裝以適合擔任載運突襲隊或兩棲偵搜蛙人登陸的艦艇.她保留了DE的高速性能與5寸炮等級的火力,但改裝艦舯為載運艙並在其上加裝能搭載四艘LCVP的小艇架,及備有吊杆與空曠的後甲板供突襲隊員裝卸整備之用;她的部隊裝載量為162人.

美國在二次大戰共有94艘APD成軍,其中有38艘是將已服役的護航驅逐艦召回改裝,另有56艘是直接以APD的規格製造完成;所以本級艦還區分有「Crosley」(APD-87)級與「Charles」(APD-37)級兩種.本級艦在二次大戰時只有損失一艘.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島嶼的經驗發現,在某些地區進行快速運補或是小規模特戰兵力甚至是連級單位的運輸,傳統的運輸船並非如此適合;而被 盟軍戲稱為「東京快車」的 日軍運輸模式——以驅逐艦進行快速能力投射——反倒更加合適。

因此美軍將一部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平甲板驅逐艦及護衛驅逐艦拆除大部分武器,增加機械登陸小艇搭載設施,增設陸戰隊用艙室,換裝中口徑五吋炮強化岸轟支援能力,經過這類改裝的護衛驅逐艦改名為快速運輸(High speed transport,由於是負擔運輸功能transport的驅逐艦destroyer,因此軍用代號為APD)。美軍在二戰中將三級船隻改造成APD,共改裝了126艘。由一戰驅逐艦改造的APD在二戰後除役外,剩下的94艘APD大多在美軍服役到1960年代屆時退役。

性能數據

APD艦的艦身尺寸除吃水稍淺外與「太原」艦(「Rudderow」級)完全一樣,長306尺,寬37尺,吃水12.6尺,標準排水量1,400噸,滿載2,130噸;使用與「太原」艦相同的動力系統即兩座鍋爐兩部GE透賓汽旋機,產生12,000匹軸馬力電力雙軸推進,最高航速23.6節,巡航13節.

原美軍的APD只有在艦艏有一門封閉式炮塔的38倍徑5寸炮,但各艦接收後都在艦尾甲板上再加裝第二門的5寸炮塔;副炮則有三座雙聯裝共6門的40公厘機炮,4門單裝的20公厘機炮;反潛武器有K炮2座,深水炸彈軌2組,部份艦在1975至1978年間分別加裝兩組三聯裝Mk32魚雷發射管,1983年更裝上了海叢樹防空導彈發射架(裝在拆除小艇架後的位置).在這一階段的編制乘員有軍官18人,士官兵185人;列為一級艦,艦長為上校官階。

服役事件

中華民國海軍於1960年接收了2艘山字號驅逐艦,而後八六海戰失敗的壓力下為了彌補戰力,於1965年至1967年間大規模購入了10艘退役的美軍APD補強巡邏艦隊的作戰能力[2],最後山字號于海軍的總服役數量共12艘。

雖然統稱山字號,然而其中有查爾斯·勞倫斯級高速運輸艦(Charles Lawrence class high speed transports)與克羅斯利級高速運輸艦(Crosley class high speed transports)兩級不同款式;而海軍為了強化火力,回國前統一於艦尾加設一門五吋炮,故外觀上較難分辨兩級差異。而山字號服役的時間中華民國已經將國光計畫半放棄,因此對東南沿海偵巡滲透行動也較少進行,故山字號並未真正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進行交火。1980年代後這批山字號大部分都降等減裝,1990年代台海危機前後退役。少量的山字號在退役前曾加設海榭樹防空飛彈充當飛彈巡防艦使用,算是作為光華計畫系列艦交接前的墊檔配置。

與「太原」艦一樣,本級艦成軍時台海熱戰的高峰期已過,所以服役過程中沒有任何實戰戰績,反而經常做為海軍官校遠航敦睦艦隊的成員出國訪問。1988年解嚴後各艦擔任護漁,驅離大陸漁船,反走私偷渡,遣返等任務;所以武器人員都大幅減裝。

1973年時本級艦就已改列為二級艦,艦長降為中校官階,人員編制縮減為原來的三分之二;到了1989年因任務型態改變,各艦都將大部份的武裝拆除,只剩下艦艏的單管40公厘炮一門,人員編制更縮減成軍官8人,士官兵91人.本級艦在1997年五月底前已全部除役,部份封存於高雄旗津營區泊地;據聞高雄市政府有計劃將一或兩艘本級艦拖進愛河固定成為台灣第一座實艦博物館,唯一的問題是如何將由愛河口的高港鐵路橋下穿過。

視頻

山字號軍艦 相關視頻

八六海戰,解放軍三艘小型艦艇擊沉國民黨兩艘大軍艦
先鋒級快速遠征運輸艦:美軍的「海上戰場快遞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