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光杜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光杜鵑

圖片來自mustila.fi

科學分類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類植物 Asterids

目:   杜鵑花目 Ericales

科:   杜鵑花科 Ericaceae

屬:   杜鵑花屬 Rhododendron

種:   山光杜鵑 R. oreodoxa

山光杜鵑學名Rhododendron oreodoxa)為杜鵑花科[1](Ericaceae)杜鵑花屬[2](Rhododendron)的一種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植物,高1-8(-12)米;樹皮灰黑色;幼枝被白色至灰色絨毛,不久脫淨,花序下小枝直徑約4毫米。產中國甘肅南部、湖北西部和四川西部至西北部。生於海拔2100-3650米的林下或雜木林和箭竹灌叢中。山光杜鵑花色淡紅,非常美麗,可植於庭園花壇中、小溪旁或松林下,亦可作切花瓶插,淡雅宜人。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1-8(-12)米;樹皮灰黑色;幼枝被白色至灰色絨毛,不久脫淨,花序下小枝直徑約4毫米。冬芽頂生,卵狀圓錐形,無毛,長約1厘米。

葉革質,常5-6枚生於枝端,狹橢圓形或倒披針狀橢圓形,長4.5-10厘米,寬2-3.5厘米,先端鈍或圓形,略有小尖頭,基部鈍至圓形,上面深綠色,成長後無毛,下面淡綠色至蒼白色,無毛,中脈在上面凹下,下面凸出,側脈13-15對;葉柄長8-18毫米,幼時紫紅色,有時具有柄腺體,不久禿淨。

頂生總狀傘形花序,有聲6-8(-12)朵;總軸長約5毫米,有腺體及絨毛;花梗長0.5-1.5厘米,紫紅色,密或疏被短柄腺體;花萼小,長1-3毫米,邊緣具6-7枚寬卵形至寬三角形淺齒,外面多少被有腺體;花冠鐘形,長3.5-4.5厘米,直徑3.8-5.2厘米,淡紅色,有或無紫色斑點,裂片7-8,扁圓形,長約1厘米,頂端有缺刻;雄蕊12-14,不等長,長2-3.6厘米,花絲白色,基部無毛或略有白色微柔毛,花葯長橢圓形,紅褐色至黑褐色,長2.3-3毫米;子房圓錐形,淡綠色,長5-8毫米,光滑無毛,花柱長2.8-3.4厘米,淡紅綠色,無毛,柱頭小,頭狀,綠色至淡黃色,寬1.6-2.6毫米。

蒴果長圓柱形,長1.8-3.2厘米,微彎曲,6-7室,有肋紋,綠色至淡黃褐色。花期4-6月,果期8-10月。

產地生境

產中國甘肅南部、湖北西部和四川西部至西北部。生於海拔2100-3650米的林下或雜木林和箭竹灌叢中。

主要變種

陝西山光杜鵑(變種)

該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花梗疏被棕色絨毛,花冠裂片通常為5枚。

產陝西西南部。生於海拔2300-2500米的森林中。

腺柱山光杜鵑(變種)

該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子房及花柱具有柄腺體,雄蕊14-15。

產四川西部及西藏東部。生於海拔3600-3900米的林中。

粉紅杜鵑(變種)

該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子房具有柄腺體;花冠通常有6-7枚裂片。

產甘肅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東北部和西部。生於海拔1800-3500米的灌叢或森林中。

生長習性

杜鵑花產於高海拔地區,喜涼爽濕潤的氣候,惡酷熱乾燥。要求富含腐殖質、疏鬆、濕潤及pH在5.5-6.5之間的酸性土壤。部分種及園藝品種的適應性較強,耐乾旱,瘠薄,土壤pH在7-8之間也能生長。但在粘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生長不良。杜鵑花對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曝曬,夏秋應有落葉喬木或蔭棚遮擋烈日,並經常以水噴灑地面。杜鵑花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以春梢為主。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20℃,5-6月開花,杜鵑花耐修剪。一般在5月前進行修剪,所發新梢,當年均能形成花蕾,過晚則影響開花。

繁殖方式

山光杜鵑
圖片來自rhododendron-azalee.fr

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是杜鵑花栽培中應用最多的繁殖方法,一般在5-6月份剪取健壯的半木質化的新枝,長約5-8厘米,剪除下部葉片,保留頂葉2-3片作插穗,插穗基部最好用吲哚丁酸或ABT生根粉等溶液浸蘸處理,然後扦插在疏鬆透氣、富含腐植質的酸性土壤中,溫度保持在20-25℃,遮陰並經常噴霧保濕,以促進萌發新根。

嫩枝繁殖

嫩枝繁殖是用劈接對於難以成活的名貴品種如西鵑等,先剪去嫩枝約3-4厘米作接穗,將基部用利刀削成楔形,用毛鵑作砧木,採用嫩枝劈接,然後置陰棚下用塑料薄膜綁紮,並用塑料袋將接穗和砧木一起罩住保濕。

播種繁殖

播種為有性繁殖。由於自然雜交的結實率很低,一般都要進行人工授粉,以提高杜鵑的結實率,獲得較多的種子。其主要做法是在杜鵑花盛開的時候,選擇長勢好,花色美的健壯母本,移至溫室,每盆選留花朵大、開花早的花3-4朵,摘去雄蕊和花附近的新芽,使養分集中,待到花柱頭上出現粘液時,即用新毛筆蘸取父本的花粉去塗幾次就行了。授粉一周後,將花盆移至室外,加強水、肥管理,大概經過5-6個月的生長發育,到11-12月即可見到果實逐漸由青色變為褐色,種子就成熟了。隨即將其採下,讓其陰乾,揚淨,置於陰涼通風處。

杜鵑種子很細小,不宜長時間貯存,否則發芽率低。若是常綠杜鵑種子,即應隨采隨播,播在溫室內的盆中;若是落葉杜鵑種子,則可放到明年春天播種。

播種的盆宜採用淺瓦盆,播種的泥土,可在背陽的山坡表面挖取帶青苔的疏鬆表土,揀去石粒,最好用40%的福爾馬林加100倍水的稀釋液噴灑一次,進行消毒,再行晾乾。也可放到蒸汽中蒸15-25分鐘消毒,然後曬至半干即可待用。播種前,先將淺盆澆潮,在底層放入一層約2厘米的木炭屑,再鋪上一層5-6厘米厚的消毒土,刮平,稍壓實,然後均勻地將種子分格在上面,輕輕壓一壓,不可用噴壺噴水,最好採用浸盆坐水的方法。在上面蓋一塊玻璃,移至溫室內。盆土表面乾燥時,可霧狀地噴些水,但不可噴得太多,經常保持盆土潮潤就可以了。

播種後,一般經5-6星期即可發芽。在小苗長出2-3片真葉時,即可用小竹片輕輕夾出,分栽於另外的盆中,不要栽得太密,要稀些,栽好後用蘆席等遮蔭,不可讓太陽直曬,也不可讓雨水淋到。在苗幼嫩時,不要施肥,等到第二年小苗長到近10厘米高時,再開始澆施薄肥;一般第二年春末到早秋,可單株分栽。到第三年苗株長到20厘米高時,如果養護得好,就有少數株苗可以開出鮮花來[3]

栽培技術

施肥與澆水

杜鵑生長發育要求酸性土壤。由於北方土壤多偏鹼性,因此盆土需用腐熟的松針葉土等腐植土混合配製。杜鵑的根係為須狀細根,對肥料濃度及水質的要求嚴格,施肥時要遵循適時適量、薄肥勤施的原則。春季開花前為促使枝葉及花蕾生長,可每月追施一次磷肥。花後施1-2次氮磷為主的混合肥料。9-10月份孕蕾期施1-2次磷肥。在生長期、開花期肥水要求較多,冬季休眠、夏季生長緩慢時要控制肥水,以防爛根。杜鵑花喜濕潤和涼爽的環境,北方氣候乾燥,應及時澆水並噴霧,以保持較高空氣濕度。澆花水以礬肥水及雨水為好,如用常用水需加入少量硫酸亞鐵及食醋。也可將西瓜或西紅柿切成小塊施入,對於改善土質及花朵質量也有良好效果。

整形修剪

為加速植株盛開,杜鵑常通過摘心來促發新枝,對於花朵簇擁、影響花形的可以提早疏蕾,這樣不但使當年花大色鮮,也有利於植株來年生長開花。杜鵑萌發力強,枝條嚴重影響植株生長發育,降低其觀賞性和商品性,因此需通過修枝來調整。修枝一般在春季花謝後及秋季進行,剪去枯枝、斜枝、徒長枝病蟲枝及部分交叉枝,避免養分消耗,使整個植株開花豐滿。

花期控制

杜鵑在秋季進行花芽分化,通過冷藏和加溫處理,可以人為控制花期。要使杜鵑提前開花,可將其移至溫室培養,控溫在20-25℃,並經常在枝葉上噴水,保持80%以上的相對濕度,這樣經過一個半月即可開花。要使杜鵑延遲開花,可將形成花蕾的杜鵑,讓其一直處於低溫狀態,保持溫度2-4℃,盆干時澆水,夏秋移出室外,2周後即可開花。

人間美西施,花中唯杜鵑(山光杜鵑)
圖片來自rhododendron.dk

主要價值

藥用

葉入藥,可治氣管炎。

園林景觀

山光杜鵑花色淡紅,常有5-6枚深綠色的葉片托於花團之下,非常美麗,可植於庭園花壇中、小溪旁或松林下,亦可作切花瓶插,淡雅宜人。

杜鵑枝繁葉茂,綺麗多姿,萌發力強,耐修剪,根樁奇特,是優良的盆景材料。園林中最宜在林緣、溪邊、池畔及岩石旁成叢成片栽植,也可於疏林下散植,是花籬的良好材料,可經修剪培育成各種形態。在花季中綻放時即使杜鵑總是給人熱鬧而喧騰的感覺,而不是花季時,深綠色的葉片也很適合栽種在庭園中做為矮牆或屏障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