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排泄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屎(排泄物)文化,在古代,沒有沖水馬桶,人們要解決排泄的生理需要,最基本的方法是在地上挖一個坑,完事後掩埋。在農業社會,糞便由於可以作為肥料,所以在城市,每晚會有專人收集各家各戶裝在木桶中的糞便 (俗稱「夜來香」)。但在工業社會,有了化學肥料,以及人糞的衛生問題,令人們對糞便的印象大打折扣。但近四十年來,環境保護運動的興起,由禽畜糞便等發酵製成的埋肥而產生的有機食品又受到社會的歡迎。古時的人稱大便為「大恭」[1]
目錄
基本解釋
[名詞]
(1)大便[excrement;faeces;dung;droppings],糞。
例:屎盆兒;屎頭巾(喻妻妾有外遇);屎蜣螂(一種吃屎和動物屍體的黑甲蟲);屙屎;人屎;屎溺(糞和尿);雞屎
(2)眼、耳所分泌的東西 [secretion]:眼~。耳~。鼻~。(3)屎姓源出不詳,湖南祁東有此姓(出自《中華姓氏大詞典》)
[形容詞]
(3) 嘲笑低能的:~棋。~詩。
詞語來源
本字《說文》所無。字從聞從豪。「聞」意為「身體不動」,「豪」意為「穀粒」、「糧食」。「屍」與「米」聯合起來表示「當身體保持不動時,從體內排出的糧食」。
古同「矢」
「屎、SHI——《史記》卷八十一《廉頗傳
》載:趙王使使者去見老將廉頗,使者回報說『然與臣坐,趨之三遺矢矣。』《索隱》:『謂數起便也。』意謂:廉頗坐一會兒便去大便三次。矢作屎解。老將打仗,固然用矢(箭)。在這裡,若將「矢」解為打仗用的「箭」,就謬之千里了。矢、屎同義,說來話長,關此,我有親身認識。解放前凡是受統治剝削過酷,無錢讀書,缺乏科學知識,尚不知利用人糞做肥料的少數民族地區人民,一般都沒有解大便用的廁所,習慣於隨處拉屎拉尿。在僻靜的空曠地,常可看見大便處遺留着成行成列的硬屎殘狀,好像矢(箭)的排列狀,所以把屎叫做矢。屎排列如矢,解放前我在貴州榕江縣大有鄉作社會調查,曾親眼看見。古人將矢作『屎』義,即此之故。」(引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基本介紹
(屎)大便(糞便)是未被吸收的食物殘渣部分。
對於未被吸收的殘渣部分,消化道則通過大腸,從肛門以糞便形式排出體外。
屎帶有的一定的臭味,同時,有的屎還帶有一定的藥用。
形成原因
食物在胃和小腸內進行消化、主要是各種消化酶的作用。結腸不產生酶,只有細菌起消化作用。結腸內有多種細菌,大腸桿菌70%,厭氧桿菌20%,還有鏈球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乳桿菌、芽胞和酵母。另有極少原生動物和螺旋體。腸細菌的重要作用是能產生生理需要的物質,如食物缺乏維生素時可在腸內合成維生素K、維生素B12、B6、蔚酸、葉酸和消旋泛酸。也能產生 吲哚、糞臭素、硫化氫使糞有臭味。如長期用抗生素則不易合成維生素而不能吸收,引起維生素缺乏症。食糜通過回盲瓣到盲腸每24小時約500~1000毫升。主要在右半結腸吸收,主要吸收水和鈉,每日能吸收460毫當量的鈉和350~2000毫升水。也吸收少量鉀、氯、尿素、葡萄糖、氨基酸、膽酸和藥物。直腸也能吸收水、少量葡萄糖、氨基酸、牛奶和藥物。腸功能障礙、腸炎和感染時可影響吸收。腹瀉時腸蠕動增強,吸收減少,嚴重時可丟失大量維生素、水和電解質。如果正常則在乙狀結腸內形成糞便,等待排出。
糞便的形成與食物無重要關係,禁食和正常餵養的動物糞便無顯著區別,只是糞量減少。糞便組成都是一樣,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纖維素、結締組織、上消化道的分泌物,如粘液、膽色素、粘蛋白、消化液、消化道粘膜脫落的殘片,上皮細胞和細菌。如不吃蔬菜和粗糙穀類糞便組成常是一致的,即65%水分,35%固體。固體部分細菌最多可達50%,但大半細菌排出時己死亡。另外2~30%是含氮物質,10~20%是無機鹽(鈣、鐵、鎂)。脂肪占10~20%,有2種,分解的脂肪是食物未被吸收的,中性脂肪由細菌和上皮殘片而來的。另有膽固醇、嘌呤基和少量維生素。正常糞便是圓柱形,長10~20厘米,直徑2~4厘米,重100~200克。食用蛋白質的糞便為棕黃色或黃色,有臭味,硬而成塊,含有很多革蘭氏陽性細菌。食用碳水化物的糞便為棕綠色、惡臭味、軟或半液體狀、酸性、含有很多革蘭氏陰性細菌。正常糞便稍有棕色,這是因有糞膽素和尿膽素,糞便顏色因食物而不同,某些藥物可改變顏色。正常糞便為鹼性,其高低與在結腸存留時間長短成正比。稀便是酸性可刺激肛門周圍皮膚而疼痛。食用辣椒或飲酒可引起肛門直腸反應性充血使痔瘡急性發作。
結腸內氣體約100毫升,60%氮、10%二氧化碳、25%甲烷、5%硫化氫和少量氧氣。氣味因食物和氣體組成而不同,如硫化氫過多可引起硫血紅蛋白血症,出現紫紺為腸源性紫紺。這些氣體的來源,主要是隨飲食和呼吸吞入的空氣,占70%。另外是細菌對碳水化物發酵而產生的,豆類、白菜、蔥頭產氣較多。細菌發酵產生的氣體,有的能燃燒,氫高達20.9%、甲烷7.2%,電灼時可引起爆炸應注意。腸內氣體可使結腸輕度膨脹,幫助蠕動,氣體越多腸越活動,腹內有微細的噼啪腸鳴。氣體過多使腸壁擴張,牽拉神經從而致疼痛。繼續擴張可使腸壁血管受壓妨礙吸收進一步脹氣,形成惡性循環。腸氣向上打嗝由食管排出,向下由肛門排出,在腸內吸收到血循環內而感結直腸粘膜內有杯狀細胞,分泌鹼性粘液保護粘膜,滑潤糞便,幫助排便。越是遠段分泌越多,直腸分泌量就更多。化學和機械性刺激可增加粘液分泌,如直腸絨毛乳頭狀瘤,常排出大量粘液。肛腺也分泌腺液瀦留於肛竇內,當排便時被擠出滑潤糞便以利排出。有的細胞分泌激素如血管活性腸肽,能刺激腸液分泌,鬆弛腸肌。
排便過程
糞便形成後,由於結腸蠕動使各部結腸收縮,將糞便推向遠段結腸,這種蠕動常由肝曲開始,每日2~3次,以每分鐘1~2厘米的速度向前推進到左半結腸,到乙狀結腸貯留。但在進食後或早晨起床後由於胃結腸反射或體位反射而引起結腸總蠕動,以每小時10厘米的速度推進,如乙狀結腸內存有糞便可使糞便進入直腸內,蓄積足夠數量時(約300克左右)對腸壁產生一定壓力時則引起排便反射。
排便反射是一個複雜的綜合動作,它包括不隨意的低級反射和隨意的高級反射活動。通常直腸是空虛的。當糞便充滿直腸刺激腸壁感受器,發出衝動傳入腰骶部脊髓內的低級排便中樞,同時上傳至大腦皮層,導致排便反射而產生便意。如環境許可進入糞便皮層即發出噴泉使排便中樞興奮增強,產生水珠反射,使乙狀結腸和直腸收縮,肛門括約肌舒張,同時還須有意識地先行深吸氣,聲門關閉,增加胸腔壓力,隔肌下降、腹肌收縮,增加腹內壓力,促進糞便排出體外。如環境不允許,則由腹下神經和陰部神經傳出衝動,隨意收縮肛管外括約肌,制止糞便排出。外括約肌的緊縮力比內括約肌大30%一60%,因而能制止糞便由肛門排出,這可拮抗大腦反射,經過一段時間,直腸內糞便又返回乙狀結腸或降結腸,這種結腸逆蠕動是一種保護性抑制。但若經常抑制便意,則可使直腸對大腦的壓力刺激逐漸失去其敏感性,對排便感失靈,加之糞便在大腸內停留過久,水分被過多的吸收而變干硬,產生排便困難,這是引起便秘的原因之一。排便是可以隨意志而延滯的,所以應當而且能夠養成定時排便習慣。當人們早晨起床產生的起立反射,和早飯後產生的胃結腸反射,都可促進結腸集團蠕動,產生排便反射。因此,早上或早飯後定時排便符合生理要求,這對預防肛管直腸疾患是有很大的意義。應該形成起床後或飯後排便的正常反射,除非環境不允許,否則就不應當有意識地抑制排便。當排便反射弧的某個環節被破壞,如切除齒線上4~5厘米腸段,腰骶段脊髓或陰部神經受損傷,大腸斷裂等,就會導致排便反射障礙,產生大便失禁。
排便是一種神經反射活動。排便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直腸在正常情況下是空虛的,但當集團運動推進糞便進入直腸時,如容積達150~200ml,直腸腔內壓力升至7.3kPa時,可刺激直腸壁內感受器及其附近感受器產生神經衝動,經盆神經、腹下神經到達S2~4的排便低級中樞,由該中樞發出的衝動沿盆神經的副交感纖維傳出,引起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收縮,肛門內括約肌舒張。同時由低級中樞神經傳出的衝動減少,肛門外括約肌舒張,使糞便排出體外。
正常情況下,低級反射中樞受高級中樞的控制。直腸感受器產生的衝動除傳給低級中樞外,還傳給脊髓丘腦束上行達丘腦,最後至大腦皮質進入旁中央小葉,丘腦下部及腦幹的排便反射高級中樞,並引起便意。排便反射的高級中樞可以加強排便低級中樞的活動,還可使腹肌、膈肌等收縮,增加腹內壓,幫助排便。然後,腹肌鬆弛,肛門括約肌收縮,夾斷一節糞便,因糞便重量自然下落。此後肛管再次閉合,肛門皺皮肌收縮清除剩在肛門周圍的糞便渣。糞便排出後,內括約肌鬆弛,肛門周圍皮折變淺,又可清除皮膚皺摺內存留的糞渣。這一排便活動完畢後,可再開始另一排便活動。正常排便時可排空降結腸、結腸脾曲或更上部的結腸,也有人即便是直腸的內容物,也不能完全排空,至於能把全部結腸內容物排空的則屬罕見。
排便時大腸縱肌的收縮很重要。大腸縱肌收縮,可使大腸縮短,還可消除結腸遠端與直腸之間的角度,此時直腸內壓力升高,肛門內、外括約肌舒張,膈肌下降,腹肌收縮,可使腹內壓增高達13.3~26.7kPa,促使糞便排出。排便時盆膈橫紋肌支持腹腔內臟,並能防止直腸和肛門脫出。
排便感覺是由各種衝動引起,有精神的或機體的。另外有由外來對直腸壁壓力引起的假排便感覺,如前列腺腫瘤、膀胱結石、分娩兒頭壓迫直腸等。
正常人的直腸對糞便的壓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閾值,達到此閾值時,即產生便意。當100ml糞便將直腸充盈25%時,或者直腸內壓力達到約2.4kPa時,就可產生便意。要達到非排便不可的程度,直腸內容物和壓力須增加3倍。但是否排便最後還取決於排便高級中樞對低級中樞的作用是抑制還是增強。
排便次數和習慣因人不同,一般每日1次,早飯後排便。也有的3~5日或更長排1次,卻不感排便困難。排便後有舒適愉快的感覺。因此,不能只按排便次數多少確定便秘、腹瀉或排便的規律改變,應按各人的排便習慣來確定。
控制排便
由於人的排便反射受大腦皮層的控制,因此意識可控制排便。肛門部保持一定緊張力,使肛門緊閉,阻止糞便、液體、氣體漏出,這種作用叫排便節製作用。排便節製作用,由感覺、反射、肌肉活動共同完成,是一種比較複雜的反射活動。可歸納為兩種:
(1)儲存器節製作用(結腸的節制機能):結腸的節制機能不依賴於括約肌作用。結腸特別是乙狀結腸具有適應反應,這種反應可調節腸腔內的容積和壓力,腸腔容積的改變壓力隨之改變,有防止壓力過高,延遲腸內容物通過的作用。直腸乙狀結腸連接處的阻力、彎曲和皺摺能延遲糞便進入直腸,保持直腸平時處在空癟狀態。左側結腸能蓄積一定量的糞便,如超過一定數量時,可刺激結腸,使糞便進入直腸。乙狀結腸造口術病人,如飲食調理適當,每日灌腸,可形成排便習慣,即是由於結腸的節制機能。
直腸是一種既有感覺又能擴張的貯器,對容量有最大的耐受性,能蓄積糞便和液體。直腸瓣能使糞便在直腸內螺旋形活動,使糞便壓力均等,避免了糞便堆積在直腸下部,並防止直行通過直腸,對排糞起到相應的節製作用。
(2)括約肌節製作用:是肛門括約肌抵抗結腸蠕動向前推進力的作用。括約肌的收縮力必須勝過結腸推進力才有節製作用。如不能勝過推進力,則是肛門功能不良。內括約肌是抵抗排便的最重要因素,常處於持續緊張收縮狀態,控制排便活動;外括約肌也常處於收縮狀態,閉合肛管。外括約肌的緊縮力比內括約肌高30%~60%,因此能制止糞便從肛門流出。如外括約肌已失去緊張力,可發生肛門功能不良。
在節制排便活動中,隨意肌外括約肌、恥骨直腸肌和提肛肌功能與不隨意肌內括約肌和縱肌功能有相互關係,聯合作用。如對抗排糞和排氣要求,外括約肌收縮可抑制內括約肌對逼肌收縮的反射性鬆弛,稱為隨意抑制作用。同時提肛肌的底袢收縮牽緊和抑制縱肌收縮,恥骨直腸肌收縮使肛直角的角度變小,直腸下段壓力增加,阻止糞便進入肛管,起到控制排便的作用。
因為意識可控制排便,所以正常人對排便具有節制能力。如果環境條件不許可,有排便感覺而不能排便時,排便的高級中樞下傳衝動抑制低級排便中樞,使括約肌收縮增強,肛門象節制閘門一樣緊閉,並反射地引起乙狀結腸舒張,直腸內的糞便即返回乙狀結腸,使便意暫時消失。但如果經常或長時間抑制排便,可使直腸對糞便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糞便在大腸內停留過久,水被吸收過多而使其乾燥,可產生便秘。
影響因素
影響排便過程的因素雖然很多,但歸納起來不外有兩種,首先是影響便意產生的因素,另外是影響直腸排空的因素,前者已在「影響排便反射產生的因素」一題中作了介紹,不再贅述,有關影響直腸排空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1)大腦皮層對便意的抑制,如工作緊張、外出旅行、生活規律改變、情緒抑鬱及過度勞累等均可使便意受到抑制,另外直腸的局部病變如痔瘡、肛裂會引起大便疼痛,從而使大便受到大腦的抑制。
(2)排便無力,如老年人、久病體虛者,由於膈肌、腹肌、腸平滑肌均收縮無力,缺乏推動糞便的力量。
正常人的排便頻率
正常人的排便差異很大,這與個體差異、生活習慣,尤其是飲食習慣有關。一般情況下,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有的2~3天一次(只要無排便困難及其他不適均屬正常),但大多數人(約占60%以上)為每天排便一次。
中醫對正常人排便次數亦有論述:「胃為水谷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陳,一日一便,乃常度也。」
糞便組成
食物殘渣在腸道內,其中一部分水分和電解質等被大腸粘膜吸收,經過細菌的發酵和腐敗作用,即變成糞便排出體外。糞便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纖維素,消化道脫落的上皮細胞,粘膜碎片和大量細菌,還有未被吸收的消化道分泌物,如粘液、膽色素、粘蛋白和消化液等。如不吃蔬菜和粗糙穀類食物,糞便組成常一致,即水分65%,固體35%。固體部分細菌最多,可達總量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當排出糞便時,大部分細菌已死亡。另有2%~3%的含氮物質,10%~20%的無機鹽,如鈣、鐵、鎂鹽。脂肪占10%~20%,一種是未被吸收的分解脂肪,另一種是由細菌和上皮殘片而來的中性脂肪,還有少量的膽固醇,嘌呤基和維生素。
正常排出糞便是圓柱形,長10~20cm,直徑2~4cm,重量100~200g。正常糞便為鹼性,其鹼度高低與在結腸存留的時間長短有關,存留越長,鹼度越高;相反稀糞便存留時間短,常呈酸性,可刺激肛門周圍皮膚。一般正常糞便呈棕色,這是由於糞內含有糞膽色素和尿膽素。因吃食物不同,糞便亦有改變,如吃含蛋白質豐富食物的糞便,有臭味、稍硬、成塊,色稍淡呈棕黃或淺黃色,含細菌以革蘭氏陽性為多;吃碳水化合物豐富食物的糞便,呈棕綠色,惡臭味,軟或半液體狀,酸性,細菌以革蘭氏陰性居多。某些藥物也可改變糞便顏色。
反映疾病
了解大便的次數和時間及大便的量、色、質、氣味、便時感覺和伴隨症狀等,對診斷消化系疾病有重要意義。大便秘結,伴見高熱煩躁者,為腸熱證;伴見面色蒼白、脈沉遲者,屬冷秘,為腸寒;老人便秘,脈細數者,屬脾陰虛;大便溏泄,納少腹脹者為脾陽虛;腹痛泄瀉,瀉後痛減,脘悶噯腐為傷食;情志抑鬱,腹痛作泄,排便不爽,為肝鬱乘脾;黎明前腹痛泄瀉,為脾腎陽虛。排便時肛門灼熱,屬大腸濕熱;里急後重,見於痢疾、脫肛,屬濕滯大腸或脾虛中氣下陷,大便下血,色鮮紅為近血,為病在大腸或痔瘡出血;血色黑暗或呈柏油狀為遠血,多屬食管、胃及十二指腸出血。
腸道易激綜合徵表現為大便堅硬如羊糞狀,伴有陣發性腹痛,可在排便後暫時緩解,糞便中含有粘液無膿血;大腸癌糞便形狀持續變細,糞便表面可有鮮血;先天性巨結腸見於新生兒,表現為出生後排解胎糞減少,或者有持續性便秘、腹脹。
嬰兒糞便
觀察兒童大便性狀,是了解嬰兒消化狀態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調整孩子飲食的重要依據,對孩子每天的大便次數要有數,每次的大便,都應該在光亮處仔細觀察,看性狀,聞氣味。
小兒出生後十小時內開始排出胎便,為黑綠或深綠色,粘稠、無臭、有點像鋪路用的瀝青。胎便是由膽汁、腸道分泌物、脫落上皮細胞和孩子在胎內吞入的羊水、胎毛等組成。一般在二至三天內排完,每天約3~5次。若生後二十四小時不見胎便,應懷疑是否消化道先天畸形而致糞便梗阻,須及時診治。
出生三至四天後,胎便逐漸過渡到普通嬰兒糞便。四個月以內以乳類為主食的小嬰兒,其正常大便多為糊狀,稠度均勻,頗像細沙和水後的膏狀,可有少許如辣椒籽大小的顆粒狀物。用母乳的孩子大便多呈金黃色,偶而稀薄如水後濃羹樣,可微帶綠色,有酸味,無臭,每日排便二至四次。初生時可能次數多些,每天四至五次,甚至每次餵奶後都要排便。這是因為母乳容易消化,利於排出,以及腸道輸入食物後的反射性蠕動。另外,出生後一至二個月內,孩子每次排便時,好像非常用勁,全身肌肉都收縮,小臉漲得通紅。這是因為孩子神經發育還不健全,神經衝動還不能分化,一個排便衝動引致全身肌肉收縮,隨着孩子的長大會逐漸局限化。
如每日排便4—5次或更多,或相反,二至三天才排一次,但大便性狀如常,孩子體重增加,精神狀態好,則不必過濾。
大便的顏色可與食物有關,桔汁使大便發綠,番茄汁使大便發紅等。如果大便的次數或稠度有改變,應及時調整嬰兒及母親的飲食。若孩子體重增加減慢,精神狀態不好,煩躁哭鬧,則應及早就醫。下面幾點關於嬰兒大便的常識可作為參考。
(一)大便次數增多,質地比平時稀,夾有較多的顆粒,有酸味,這是因為脂肪消化不良所至。哺母乳的可以只給孩子吃前半段奶,脂肪含量高的後半段奶則擠出棄去。同時,母親可多飲水及少食含脂肪高或油性大的食物。哺牛奶的可餵脫脂肪奶,或牛奶煮沸後略冷卻,將表層凝結的「奶皮」揭去。
(二)大便水樣,有泡沫,酸味刺鼻且如餿食般,這可能是糖類不消化所致。也可能是腸道感染炎症或多或少其它原因,需要診治。嬰兒飲食中的糖類主要是乳類中乳糖及調味時加的蔗糖。排酸味水樣便時,如能排除腸道炎的可能,則應減少或暫時停餵乳類食品,代米湯或淡豆漿,並用葡萄糖代替蔗糖調味。
(三)大便惡臭如臭雞蛋味,可能為蛋白質不消化。未添加輔食的可限制奶量1—2天。已加蛋黃、魚肉的孩子,可暫停添加,大便應可恢復正常。可以給孩子用點多種維生素製劑,幫助消化。
(四)大便呈褐色球狀硬便,是便秘,周邊可能帶少許鮮血絲,是硬便損傷肛門所致。大便乾燥的孩子應多飲溫水,多吃水果蔬菜。另外,可以每天給孩子吃一些蜂蜜來預防便秘。兌蜂蜜水時,應該兌在溫水裡,不可用沸水兌。有腹瀉時,則停用。
(五)添輔食導致的腹瀉,大便稀薄,含所有添加的食物,少許消化或未消化的原形。此時可停止該樣食物。若只是輕微腹瀉,如次數增多不多,水性不大,可繼續減量給予。
(六)大便呈以下性狀,多為病理性腹瀉,應及時診治:大便帶膿,帶血,如有濃鼻涕樣粘液加紅或褐色;大便次數明顯增多,水樣,換尿片時如水注;大便黑色像柏油樣或暗紅,或帶多量鮮血。
如果擔心寶寶大便不正常,平時可以給寶寶服用益生元調理,四歲以下兒童的腸菌落很不穩定。許多口入致病菌都可以干擾微生物菌落。可以穩定菌落的物質可被認為是益生元。益生元最主要的是一些寡糖類的物質,也叫低聚糖,目前市面上適合嬰兒寶寶服用的益生元有立健三清之類的異麥芽低聚糖類的益生元,能雙向調節寶寶便秘腹瀉,預防其他肛腸疾病
各種病症 了解大便的次數和時間及大便的量、色、質、氣味、便時感覺和伴隨症狀等,對診斷消化系疾病有重要意義。
大便秘結,伴見高熱煩躁者,為腸熱證; 伴見面色蒼白、脈沉遲者,屬冷秘,為腸寒; 老人便秘,脈細數者,屬脾陰虛; 大便溏泄,納少腹脹者為脾陽虛; 腹痛泄瀉,瀉後痛減,脘悶噯腐為傷食; 情志抑鬱,腹痛作泄,排便不爽,為肝鬱乘脾; 黎明前腹痛泄瀉,為脾腎陽虛; 排便時肛門灼熱,屬大腸濕熱; 里急後重,見於痢疾、脫肛,屬濕滯大腸或脾虛中氣下陷,大便下血,色鮮紅為近血,為病在大腸或痔瘡出血; 血色黑暗或呈柏油狀為遠血,多屬食管、胃及十二指腸出血。 道易激綜合徵表現為大便堅硬如羊糞狀,伴有陣發性腹痛,可在排便後暫時緩解,糞便中含有粘液無膿血; 大腸癌糞便形狀持續變細,糞便表面可有鮮血; 先天性巨結腸見於新生兒,表現為出生後排解胎糞減少,或者有持續性便秘、腹脹。
屎的用途
肥料 糞便是很好的有機肥料。
燃料 潮濕糞便燃燒時產生的煙很多,因此中國部分史書稱古代烽火台以燃燒糞便(狼糞)的濃煙來表達訊息。
干牛糞是很好的燃料,可再生能源,亦可以用於建房築牆,「撿牛糞」在早期的鄉村是一種工作。
糞便可以用於製造甲烷,一種可以用於工業或民用的可燃氣體。
藥用 僅供參考,任何健康問題應諮詢專業的醫護人員!
《本草綱目》中動物糞便藥共有51種之多,涉及禽、獸、人部三部包括人在內的32種動物。如蠶糞可以入中藥,主治眼疾。其他如五靈脂、夜明砂、油蟲珠等,皆為糞便入藥的例子。中藥「人中黃」的製作過程也需要糞便:「在竹筒中塞入甘草末,兩端用竹、木封固,冬季投入人糞缸中,立春時取出,懸當風處陰乾,破竹取甘草末,曬乾。」
相關典故
(1)本草綱目/人部
《全州志》記載有一種名為「斷腸草」(又名胡蔓藤)的劇毒植物,其中一種解藥就是「以狗屎調水灌治」。
《資治通鑑》的「黃龍湯」是南北朝北齊時代中醫郎中給和士開看病開藥方子,就是以糞便釀成的藥引。另外在診斷方面,糞便顏色、清稀或堅硬,都可以顯示人的身體狀況。春秋戰國時期,勾踐親嘗夫差的糞便,唐代郭霸也是親嘗魏元忠的糞便,南齊朝的庾黔婁為母嘗糞而得孝名的,成為二十四孝之一。
於古印度及埃及,鱷魚、大象等的糞便被認為具避孕作用。
(2)釋迦牟尼曾像苦行僧一樣吃糞便修行,「晝便入林中。夜便露坐……至冢間。取彼死人之衣。而覆形體……設見犢子屎。便取食之……日食一麻一米。形體劣弱。骸骨相連。頂上生瘡。皮肉自墮。猶如敗壞瓠盧……」(《增一阿含經》)。
(3)中國雲貴高原部分少數民族村寨也有用人屎餵養魚類的傳統,在這些村寨里,廁所都建在魚塘上面,人的糞尿直接排入魚塘,由魚兒消化掉,從而形成了一種良性的生物循環。人類糞便作為禾苗養料的做法,則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可以上溯到神農時代,漢語中稱轉化人糞尿為肥料的專用漚化池為「圊」。自然界也存在一種昆蟲,叫「屎殼郎」(蜣螂),它以動物糞便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之稱。中國西藏地區存在一種比藏獒還要稀有和珍貴的袖珍犬,漢語稱其為「痰盂犬」,當主人把它藏在袖筒里,外出拜訪人家時,因在別人家裡吐痰不方便,就可以把痰吐在「痰盂犬」嘴裡。當痰盂犬聽到主人的咳痰聲時,便會主動伸出頭來,張開嘴,接住痰,隨即吞了下去,但並不會因此而生病。
檢驗糞便
驗糞便是驗身、健康檢查的一種方法,了解病人的內臟及消化系統的健康狀況,例如發現糞便見血、消化不良等。
古人排便
在古代,沒有沖水馬桶,人們要解決排泄的需要,最基本的方法是在地上挖一個坑,完事後掩埋。在農業社會,糞便由於可以作為肥料,所以在城市,每晚會有專人收集裝在木桶中的糞便 (俗稱「夜香」)。但在工業社會,有了化學肥料,以及人糞的衛生問題,令人們對糞便的印象大打折扣。但近四十年來,環境保護運動的興起,由禽畜糞便等發酵製成的埋肥而產生的有機食品又受到社會的歡迎。
古時的人稱排泄糞便為出恭。
韓國藥酒
近日,韓國一名名叫李昌沫的醫學醫生在日本一家電視台記者的要求下,公布了一種歷史悠久的藥用米酒俗稱「糞酒」的製作過程,製作原料竟然包括六齡童的糞便。
據悉,這種神奇藥酒可以除疤、治骨折,甚至還能對付癲癇等疑難雜症。因為氣味濃烈,韓國人並不是很喜歡這種令人倒胃口的藥酒。在20世紀60年代,這個藥酒的秘方險些失傳。李昌沫聲稱自己是在世的懂得釀製此酒的最後一人。
李昌洙告訴日本記者,這種藥用米酒的酒精含量僅為9%,可以起止痛作用,還能讓摔傷的病人住院時間減少一半。「糞酒」的製作方法是將快速發酵水和6歲兒童的糞便混合,發酵一天。第二天,將蒸熟的米飯和酵母混合,再加入前一天準備好的糞水混合物。緊接着,把混合物在攝氏30度至37度的室溫下儲存一周,再經過過濾後才能供人飲用。至於為何要選擇6歲兒童的糞便,李昌沫解釋為,不會散發惡臭,味道比較純粹。
製作完成後,李昌沫和日本記者都嘗試了,「味道略酸,呼出一口氣時有屎味。」日本記者內田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