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魯士文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居魯士文書(又譯居魯士圓柱或居魯士銘筒;Template:Lang-fa)是古代的一個泥製圓筒,現已破裂為幾件碎片,以居魯士大帝的名義由古代阿卡德語楔形文字所寫成[1],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巴比倫遺跡中出土,現存於大英博物館。它寫成的年代約為公元前6世紀。
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的開國君主居魯士占領了巴比倫城,滅亡了曾經在現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境內叱吒一時的新巴比倫帝國。占領這座擁有古代西方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空中花園」的文明古城後,居魯士宣布將末代巴比倫王從各處帝國搜刮來的神像物歸原處,並修復那些被他摧毀的地方神廟。新巴比倫帝國將許多被征服地區的臣民,包括巴勒斯坦的猶太人,都抓到首都巴比倫來看管,防止他們在地方上作亂(即「巴比倫之囚」)。居魯士同時也解放了這些人,允許他們回歸故土。這件泥巴做的筒子上,就記載居魯士在巴比倫做的上述諸事。[2]
因此,聖經學者一般認為居魯士文書是居魯士大帝在巴比倫之囚後讓猶太人重返應許之地政策的証據。居魯士圓柱亦被視為世界上最早的人權宣言[3],儘管此看法被大英博物館與部份西亞古代史學者所否定。
人類歷史上第一篇人權宣言
公元前539年波斯皇帝居魯士刻在一個圓筒上面的銘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篇人權宣言。這個圓筒是以陶土製作的,稱為居魯士圓筒(Cyrus Cylinder),目前保存在大英博物館。聯合國總部二樓展示著複製品,並把銘文翻譯為六種文字。銘文內容呼應《世界人權宣言》前四條揭櫫的理想。圓筒長22.5公分,最寬處直徑為10公分。
居魯士大帝乃是古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Achaemenid Empire, 550–330 BC)的皇帝。公元前539年他征服巴比倫帝國,和平進入首都巴比倫城。他釋放所有奴隸與猶太人,宣布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宗教信仰,確認每個種族享有平等地位。從人權發展角度衡量,這都是獨特的。他把這些命令以楔形文字記錄在圓筒上。
居魯士圓筒的銘文共有45行,使用阿卡德楔形文字(Akkadian cuneiform script)鐫刻。前35行刻在甲段,後10行刻在乙段。有些部分損壞嚴重,文字無法辨識。圓筒銘文應該是在公元前539年到530年居魯士去世之間鐫刻完成。
居魯士圓筒的銘文共有45行,大致可以分為六節:
(一)第1-19行:斥責巴比倫帝國末代君王納波尼督斯(Nabonidus),指控他褻瀆眾神廟宇,強制人民勞動。馬督克神尋找一位正直君王,召喚居魯士,攜著他的手進入巴比倫城,高聲宣佈他是新君王; [
(二)第20-22行:居魯士宣佈他自己的冗長頭銜與家世。他的頭銜是「波斯國王、雅利安·伐爾塔國王、安善國王、米底國王、巴比倫國王、蘇美爾和阿卡德國王、四方之王」;
(三)第22-34行:居魯士宣布重建巴比倫城的政策。他自表徵服巴比倫帝國後的虔敬行為,恢復巴比倫城與其他信奉馬督克神的城市的和平,使其居民擺脫桎梏。他為居民重建傾頹的住宅,消除主要民怨。他修葺他征服的城市裡的神廟,恢復它們的崇拜儀式。他歸還前王納波尼督斯強制帶到巴比倫的宗教聖物,並且釋放俘虜(包含猶太人);
(四)第34-35行:為居魯士與其子甘比西士向馬督克神禱告,祈求國泰民安:
(五)第36-37行:居魯士宣佈讓人民和平生活,取消奴隸,宗教寬容,並且提高向神明獻祭的供物;
(六)第38-45行:詳述居魯士大興土木、重建巴比倫城的政策之細節。[4]
參考文獻
- ↑ Kuhrt (2007), p. 70, 72
- ↑ 玩轉英倫:大英博物館「十宗最」之五 被傳得最邪乎的宣言,今日頭條,2017-10-26
- ↑ 人權的背景 - 中華國際人權促進會
- ↑ 【專文】居魯士圓筒:人類第一部人權宣言(539BC),民報,201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