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尕楞藏族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尕楞藏族鄉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下轄鄉,地處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西南角,東臨文都鄉,南與崗察鄉毗鄰,西以黃河為界與尖扎縣、化隆縣相望,北與查汗都斯鄉接壤。行政區域面積184.71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末,尕楞藏族鄉戶籍人口有5311人。截至2019年10月,尕楞藏族鄉下轄11個行政村。 [1]

2011年,尕楞藏族鄉農業總產值287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48元。

中文名: 尕楞藏族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地理位置: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西南角

面 積: 184.71 km²

下轄地區: 11個行政村

電話區號: 0972

郵政區碼: 811102

氣候條件: 大陸性高原氣候

車牌代碼: 青B

人 口: 5311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

建置沿革

明朝、清朝時期,由下隆務昂索和尕楞百戶管轄。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第一區,轄尕楞、比塘、曲卜藏3鄉。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改成尕楞鄉。

1949年11月,屬第三區。

1950年夏,設團結鄉。

1954年1月19日,歸屬文都藏族自治區轄。

1956年8月,與團結鄉合併稱尕楞藏族鄉。

1958年7月,比塘、尕楞溝莊並人聯合鄉,曲卜藏溝莊併入團結鄉;同年9月1日,合併成立紅旗公社。

1961年9月,撤銷紅旗公社,成立尕楞公社、建設堂公社。

196年4月,兩公社又合併成立尕楞公社;同年10月3日改名為建設公社。

1970年6月4日,復名為尕楞公社。

1984年6月,改社為尕楞藏族鄉。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尕楞藏族鄉下轄11個行政村:洛哇、香沙、麻尕、牙尕、哇龍、比塘、建設堂、曲卜藏、秀日、仁務村、宗占。

截至2019年10月,尕楞藏族鄉下轄11個行政村:牙尕村、麻尕村、相沙村、洛哇村、哇龍村、比塘村、建設堂村、曲卜藏村、秀日村、仁務村、宗占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尕楞藏族鄉,地處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西南角,東臨文都鄉,南與崗察鄉毗鄰,西以黃河為界與尖扎縣、化隆縣相望,北與查汗都斯鄉接壤。

行政區域面積184.7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尕楞藏族鄉地形山巒重疊,溝壑縱深,地處偏遠山區,地勢東高西低、南高北低,境內主要山脈有澤迪、南兄、古木、阿尼夏吾等,平均海拔3200左右。最低點是宗吾村,位於黃河岸邊,海拔2100左右。

氣候

尕楞藏族鄉屬大陸性高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7℃,降水量311—441毫米,無霜期170—180天,作物生長期180—220天,平均海拔為2550米。

水文

黃河流經尕楞藏族鄉境內約3千米。

自然災害

尕楞藏族鄉的主要自然災害有山體滑坡、暴雨引起的洪水、泥石流等。2006年9月6日,曲卜藏村東四古社發生較嚴重的山體滑坡。2009年9月,因強降雨曲卜藏溝遭泥石流襲擊,農田設施、交通道路受損嚴重。

人口

2011年末,尕楞藏族鄉轄區總人口5266人。

截至2018年末,尕楞藏族鄉戶籍人口有5311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尕楞藏族鄉農業總產值287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48元。

農業

尕楞藏族鄉的農作物以小麥、青稞、豌豆、胡麻、馬鈴薯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590噸。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尕楞藏族鄉有學校11所(幼兒園2所,完小2所,初小6所,初級中學1所),共設教學班27個,在校生共有1039人,其中幼兒134人;小學在校生667人;初中在校生238人。教師共52人,其中代課教師20人,代課教師占在編教師的38.46%。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尕楞藏族鄉的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曲卜藏村民間組織編演的藏戲《智美更登》,香沙村的《囊薩翁布》、「噶爾澤」、「啦伊」等。

社會保障

2011年,尕楞藏族鄉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117戶,人數456人,落實最低生活保障金48.9萬元;五保戶44人(其中農村五保集中供養7人,分散供養37人),支出五保戶供養費7.39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500人次,支出1.5萬元;實施各類救災資金3.8萬元,救災麵粉2.1萬斤。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尕楞(即噶讓),藏語意為「長柱子」,尕楞境內佇立有兩條自然形成的形狀近似於柱子的岩石而得名。

視頻

尕楞鄉哇龍村的小孩們跳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