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少年游 潤州作,代人寄遠(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少年游·潤州作代人寄遠》

作品名稱:《少年游·潤州作代人寄遠》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詞

作者:蘇軾

《少年游·潤州作代人寄遠》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上片寫夫妻別離時間之久,訴說親人不當別而別、當歸而未歸;下片轉寫夜晚,着意刻畫妻子對月思人的孤寂與惆悵。詞用飛雪似楊花和楊花似雪這兩個比喻貫穿上片,結構精緻,文思巧妙。全詞情景交融,如一幅幽美的畫卷,運用對比與類比手法,營造出一種幽深、纏綿的意境,新奇別致,感人肺腑。

原文

譯文

去年相送於餘杭門外,大雪紛飛如同楊花。如今春天已盡,楊花飄絮似飛雪,卻不見離人歸來,怎能不叫人牽腸掛肚呢?

捲起帘子舉起杯,引明月作伴,可是風露又乘隙而入,透過窗紗,撲入襟懷。月光無限憐愛那雙宿雙棲的燕子,把它的光輝與柔情斜斜地灑向畫樑上的燕巢。[2]

賞析

這是一首托為思婦懷念遠人的詞。作者於熙寧六年冬,自杭州至鎮江,到次年春尚遲留未歸,有感而寫此詞。上片說去年離家是在飛雪似楊花的冬天,現在已是楊花似雪的暮春,尚無返回的消息。巧妙地把眼前的楊花與去年的雪花聯繫起來。下片寫對酒邀月,明月卻偏照着畫梁雙燕,襯托作者久居客地的孤寂淒涼。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蘇軾因賑濟災民而遠在潤州時(今江蘇鎮江 )。為寄託自己對妻子王潤之的思念之情,他寫下了這首詞。此詞是作者假託妻子在杭思己之作,含蓄婉轉地表現了夫妻雙方的一往情深。

上片寫夫妻別離時間之久,訴說親人不當別而別、當歸而未歸。前三句分別點明離別的時間——「去年相送」;離別的地點——「餘杭門外」;分別時的氣候——「飛雪似楊花 」。把分別的時間與地點說得如此之分明,說明夫妻間無時無刻不在惦念。大雪紛飛本不是出門的日子,可是公務在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發,這種淒涼氣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後三句與前三句對舉 ,同樣點明時間——「 今年春盡」,氣候——「楊花似雪 」,可是去年送別的丈夫「猶不見還家 」。原以為此次行役的時間不長,當春即可還家,可如今春天已盡,楊花飄絮,卻不見人歸來,怎能不叫人牽腸掛肚呢?這一段引入了《詩·小雅·採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楊花」、「楊花似雪」兩句,比擬既工,語亦精巧,可謂推陳出新的絕妙好辭。

下片轉寫夜晚 ,着意刻畫妻子對月思己的孤寂、惆悵。「對酒捲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說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捲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風露又乘隙而入,透過窗紗,撲入襟懷。結尾三句是說,妻子在人間孤寂地思念丈夫 ,恰似姮娥在月宮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樣。

姮娥憐愛雙棲燕子,把她的光輝與柔情斜斜地灑向那畫樑上的燕巢,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羨慕雙燕,而更思念遠方的親人。

詞中將「姮娥」與作者之妻類比,以虛襯實,以虛證實,襯托妻子的孤寂無伴;又以對比襯托法,通過描寫雙燕相伴的畫面,反襯出天上孤寂無伴的姮娥和梁下孤寂無伴的妻子思情之孤苦、淒冷。這一高超的藝術手法,與上片飛雪與楊花互喻的手法一道,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魂。[3]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