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少年游·玉肌鉛粉傲秋霜(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少年游·玉肌鉛粉傲秋霜》

作品名稱:《少年游·玉肌鉛粉傲秋霜》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詞

作者:蘇軾

《少年游·玉肌鉛粉傲秋霜》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元月。上片,運用神話傳說,戲弄、嘲笑紫姑神。下片,借用歷史故事,揭示紫姑神的虛無本質。全詞,以神話與民俗、歷史與現實、正反與反正相結合的手法,希望人們能改變舊的風俗習慣。

原文

譯文

黃州僑居人郭遘,在每年的正月都會迎請紫姑神。用簸箕作紫姑神身軀,用一隻筷子代替口說話。在灰盤中寫字、作詩。這樣作詩很快,一會就寫成了。蘇軾前去觀看,迎請紫姑神過後,作《少年游》戲諷這件事。

肌體被打扮得像玉鉛粉一樣白,可以與秋霜相比。準確地模擬鳳呼喚凰的聲音。樂官伶倫的律譜中看不到,向善男信女索取香錢的「清香」也傳不開名聲,都是如米皮、穀殼似的散發着。

筷子到處都是成雙的,但紫姑神寫字、說話、作詩只用一根筷子,空空洞洞沒有什麼內容儘是文字遊戲。紫姑神一張小口插上如香檀的箸,誰能憑藉箸為籌以獻策,沒有第二個像張良那樣的人。[2]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元月,蘇軾觀看了黃州僑居人郭遘迎請紫姑神的過程,作該詞戲諷郭遘迎請紫姑神,希望人們能改變舊的風俗習慣。[3]

賞析

上片,運用神話傳說,戲弄、嘲笑紫姑神。「玉肌鉛粉傲秋霜,準擬鳳呼凰」,畫出了紫姑神「玉肌鉛粉」的「箕」體和以「鳳呼凰」的「箸」音等的神相。「伶倫不見,清音未吐,且糠批吹音,黃帝樂官的音律中看不到,以「清香」作引誘向善男信女索取香錢這一舉動也傳開不去,全都屬於米皮、穀殼一類的糠秕,四處吹噓飄揚。紫姑神雖命賤位卑,受到祭祀,但蘇軾還是向世人指明紫姑神只不過是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愚弄百姓的「坑三姑娘」。「糠秕吹揚」四字,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下片,以歷史為鏡,進一步揭示紫姑神虛無本質的意義。「到處成雙君獨只,空無處,爛文章」,從「箕」、「箸」之相貌不同凡人入手,將民間「歲正月必衣服箕箒」以祭的「子姑」還以本來面目:詩才敏捷,實為滿腹「爛文章」,原是一具愚弄百姓的稻草人。「爛文章」三字,畫龍點睛,妙不可言。「一點香檀,誰能借箸,無復似張良」,筆鋒又一反轉。蘇軾以歷史唯物論指出神話傳說也曾被積極利用。即使是紫姑神香檀般的小箸,也可以為現世生活之鑑。誰能藉箸代籌以指點江山,只有漢臣張良,別無他人。

全詞,以神話與民俗、歷史與現實、正反與反正相結合的手法,寫了一位「言如響,善賦詩」而又不幸、善變的「紫姑神」。「蘇軾以歷史學的態度,引神用典,以為警世之治、移風易俗之用。表面戲弄,實富深邃之哲理,值得借鑑。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