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少年奇才張之洞(小不點兒)

少年奇才張之洞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少年奇才張之洞》中國當代作家小不點兒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少年奇才張之洞

張之洞,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與晚清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四大重臣齊名。成為支撐晚清王朝的台柱子。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張之洞祖籍直隸南皮,出生地卻是貴州興義。張之洞父親張鍈從1826進入貴州任職,到1855年病逝於貴東道道尹任上,30年來一直在貴州工作、生活。1837年,張之洞在貴州興義(也就是現在的安龍縣)出生。張之洞在貴州度過了童年時代。14歲時回到直隸南平參加科舉考試。1863年進京會試,由慈禧太后欽點為探花,成為「太后門生」。( 慈禧最滿意的弟子或學生)。此後,張之洞做了17年京官,做了26年封疆大吏。

縱觀張之洞一生,可謂興義人傑地靈的代表人物。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興義知府張瑛所倡建的安龍招堤半山亭竣工時,他仿閻伯嶼邀請群僚著文紀事,在半山亭大宴賓朋。張瑛年僅十一歲的愛子張之洞,即席所作《半山亭記》,震驚四座,齊稱「神童」。

時值7月16日,招堤兩岸,新增高的堤岸上,垂柳迎風,新辟的水池中,芰葉盪青。張之洞憑欄縱目,只見雲峰聳翠如畫,荷花亭亭玉立,虹橋倒影搖曳輕風徐來,他頓覺心曠神怡,一時間豪興如涌,疾筆而書:「萬山輻湊,一水環濴,雉堞雲羅,鱗原星布者,興郡也。城東北隅,雲峰聳翠,煙柳迷青,秋水澄空,虹橋倒影者,招堤也。」七百九十餘言《半山亭記》一氣吟成。眾賓朋大為震驚,這11歲學童,才思敏捷,文采灑脫,筆調秀逸,下筆有神。雖以仿學而入門,卻自有發揮與升華。更為難得的是,童心之中,竟有「德及則信孚,信孚則人和,人和則政多暇」的政治見解,有「與民同樂」的拳拳之意。賓客心悅誠服,齊稱「神童」、「奇才」。《半山亭》受之無愧地刻成了石碑,嵌於半山亭內壁上,至今仍供人賞讀。倘若明朝徐霞客活在當時,也會為這位奇才少年書寫一筆。

張之洞這番成就絕非偶然。張之洞1837年在貴陽六洞橋邊哇哇墜地,少年時代跟隨張瑛在安龍邸度過。張瑛出身微寒,頗知民間疾苦和政治流弊,任興義知府的十三年中,廉潔奉公,治盜安民,積穀賑災,辦學育才,這對張之洞很有影響。張瑛又精心教養其子,讓他深受儒學薰陶。在作《半山亭記》的第二年,張之洞的第一本文集,便在貴陽刊印,成為貴州學童之冠。

張之洞三歲時,英國發動鴉片戰爭。隨着年歲增長,張之洞為國勢江河日下而「日為天下憂」。他懷着「以天下為己任」的書生意氣,參加鄉試。為避免在父親管轄的興義府投考,他從南盤江畔到廣西百色直隸廳應試,結果名列前茅。

1826年,張之洞赴京會試,終於金榜題名。房師範鳴鸙寫了七律為他發現人才誌喜:

此弟何應只得仙,大常箋語意纏綿。

早看桃李森桂植,翻為門牆慶風緣。

名士愛才如共命,清時濟治正需賢。

知君別有拳拳意,不獨文章艷少年。

以後,張之洞成了進士、學政、內閣學士;當上了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商務大臣、軍機大臣。成為了清朝一代重臣,舉足輕重。在他任上,他起用馮子林、劉永富,在廣西邊境擊敗法軍。他辦工廠、修鐵路,成了清末洋務派首領。他主張「中體西用」,力圖國富民強。這些,又都同他在少年時代的思想輔墊息息相關。

張之洞自幼喝過盤江水,吃的盤江糧。不論他走到哪裡,始終把安龍作為他的第二故鄉,招堤,綠海,荷花,彩亭,連同書生意氣,激揚文字的少年時代,讓他魂牽夢縈。1904年,頂戴花翎,朝服袍褂,正襟危坐的張之洞在北京做商務大臣,年高67歲,還派了專人,肩挑馬馱,不遠萬里,給安龍高等小學送來幾千冊圖書……

張之洞一生的很多舉措雖是為挽救大清,卻造就了近代中國的天翻地覆。他任湖廣總督時,大量向日本派遣留學生達三千人之多。這些人後來大多成了革命黨,辛亥革命的「二號人物」黃興就是其中之一,他編練的湖北新軍,有三分之一的力量參加了辛亥革命,成為革命軍的主要力量,後來成為民國總統的黎元洪,就是原來張之洞編練新軍的「統制官」。也正是他編練的湖北新軍,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而打響的那些槍,就是他督制的「漢陽造」。因此,有人說他是「不言革命的革命家,也是辛亥革命的孕育者」。黃興甚至說要給他的老師張之洞發一百噸重的黃金大勳章,因為他不但為革命提供了人才,他的漢陽槍炮廠還為革命準備了充足的武器。

[1]

作者簡介

小不點兒,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