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資生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資生活

來自 太平洋網 的圖片

小資生活 所謂的小資首先要有個硬件水準 ,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稱之為小資的。 首先大部分小資是有文化有修養的人,他們一般都受過高等教育,受過一些歐美文化的薰染,小資的經濟基礎在中產階級邊緣,高於普通民眾,一般工薪階層。但也沒超過中產階級的上限,在這個邊緣的人最多。小資最重要的軟件就是小資所特有品位、情趣、格調,也就是被稱之為小資情調的東西。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小資生活 [1]

外文名稱 Small endowment the life

人群 有文化有修養的人

經濟基礎 中產階級邊緣,高於普通民眾

簡介

小資,全稱小資產階級,又稱布爾喬亞階級,世紀二十年代以來知識階層的習慣用語,原是資產階級的一個分支,如今指代一些嚮往西方思想生活,追求內心體驗、物質和精神享受的人,尤指年輕人群體,這些人擁有一定卻又有限的經濟基礎、生活品味、思想水準和藝術鑑賞力,他們衣着整潔,收入可觀,有着良好的素質和修養,他們可以是穿梭在都市中的知識精英,也可以是寫字樓里的白領麗人,可以是月光下憂鬱的詩人,也可以是酒吧里狂野的歌手,他們有着相當的生活水準,但又與財大氣粗、金碧輝煌的富豪有所區別。

特徵

小資群體有着乾淨,優雅,博學,講究等特徵,從衣衫穿着到生活用度,從家居裝潢到床頭擺設,從書刊閱讀到音樂欣賞,從環球旅遊到商場購物都堅持自己的獨有風格,他們鍾情藝術,融合流行與經典,在時尚潮流湧來的前夜傾力追捧,又在這股潮流淪為大眾文化之前及時遠離,他們喜歡用咖啡、紅酒、巧克力、茶、玫瑰、百合等元素點綴生活,喜歡古典、爵士、輕搖滾等音樂,喜歡海明威、福克納、馬爾克斯、村上春樹、徐志摩等人的文學作品,嚮往麗江、西藏、馬爾代夫、澳大利亞等旅遊勝地,在一定程度上熟悉一門或多門外語,懂得利用互聯網作為生活的工具,筆記本、上網本、平板、智能機使用信手捏來。小資情調其實就是一種固執與狂熱,邊緣與非主流,憂鬱與含蓄的微妙平衡,並以此來標榜他們的與眾不同。

符號

金錢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足夠的金錢作為強大的後盾支撐,之後的所謂符號都是廢話。但值得注意的是,"小資"的金錢後盾也分兩種,一種是亦舒說的"自己賺錢買花戴",一種則是有他人在背後提供長期飯票。無論怎樣,有錢才是"小資"的大前提。

孤獨

"小資"之所以讓人覺得神秘,讓人有那種意猶未盡的探索欲求,並不是因為 雨巷式的憂傷 雨巷式的憂傷 他們擁有那種"世人皆醉我獨醒"式的猖狂,也不是她們發出的"世上本沒有路"式的哲學式的自我拷問,而是一種"獨自徘徊,寂寥又悠長"的"雨巷"式的孤獨。

這種孤獨跟寂寞有本質的區別,這是一種來源與靈魂的感受,這是一種源於希望遇上一個同樣徘徊寂寥的異性的渴望,這是一種隨着跟年齡、跟魅力成正比增長的孤獨。

這種孤獨感,更多來源於本身的地位與生活環境的限制,是自我悲憫感。

裝扮

上個世紀一二十年代,男人剪小辮穿洋裝、女人短髮放腳都是很時髦的, 清新整潔是小資穿着的王道 清新整潔是小資穿着的王道 但並不是所有剪小辮穿洋裝的男人和短髮放腳的女人都是時尚和小資的。區別在於富有者梳着油亮小分頭,穿皮鞋西裝戴領結,歐派十足,胡適徐志摩早期的相片是典型;有的團花馬褂緞面長袍,一派莊重雍容。而貧者在亭子間裡等郵差送稿費買麵包,留長髮,四季一件夾袍,晝伏夜出佯作名士狂態。至於那時的女人們,老照片裡占多數的燙髮旗袍可謂經典裝扮,但也不乏穿中國式長統紗襪、中西結合式七分百褶裙,戴分不清哪一路的頭帕或法式貝雷帽的奇異另類。

五六十年代,樸素是時尚,大家都是中山裝、人民裝,區別是經典的類型面料高檔,毛料或雙面卡其,且注重整理,規格合身。而另類往往走極端,比如刻意在新衣上打補丁將樸素進行到底,或將尺寸搞到緊身,將合身進行到底。

將這些關係換算到今天,就是說"小資女人"絕對不可能把自己往另類的路上打扮自己。你沒有看到過一個所謂的"小資女人"穿着五顏六色的吊帶坐在星巴克里喝咖啡吧?

戀愛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小資"都要談點小戀愛,有那種"不戀愛寧可死"的觀點。

但這種戀愛也有它自己的特點:

精神高於肉體--不一定要有結局,更享受過程,最好常常分離,留下文字交流思想的空間。經典的做法過去是書信集,現在是Email,另類的方式過去是激情洋溢的詩:"哦哦,我的女郎,我的愛",電子時代是自己設計的電腦卡通。

理想高於現實,個性高於共性--過去是"我是我自己的,我們要走自己的路",今天的小資更實際一些,"讓我們AA制"。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