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內容簡介

《小艾》是1951年5月張愛玲 以梁京為筆名在上海《亦報》上連載的一部中篇小說。文中描寫女傭小艾在舊社會受盡壓迫,最終在新中國成立後迎來了新生活的故事。 作者張愛玲本名張煐,是一位名女作家,後因入學需要,母親黃逸梵(又名黃素瓊)以英文名Eileen譯音,易名愛玲。祖籍河北豐潤,漢語現代作家。 《小艾》講述的主要是小艾的故事,女傭小艾自幼被賣進上海的席家,連父母和自己的名字都不記得,飽受老爺太太和其他僕人的欺負。後被老爺席景藩強暴並懷孕,孩子被姨太太憶妃打掉,小艾因此流產並留下病根。小艾後遇見在印刷廠工作的馮金槐,兩人情投意合併結婚。然而好景不長,因為抗戰的爆發,金槐工作的印刷廠搬到香港,金槐遂跟隨去了香港後輾轉多個地方。與此同時金槐的母親和兄弟因躲避戰亂和地主的盤剝,從鄉下逃到上海投奔小艾。小艾流產後的病根發作,但為了養活婆婆一家子,不得已又給別人當女傭。 《小艾》是一個很純粹的「無產階級故事」,這在張愛玲的創作中是個異數。早在民國時期,就有人問張愛玲能否寫無產階級故事,她的答覆是她對此不太熟悉,「要麼只有阿媽(指傭人)她們的事情,我稍微知道一點。」言下甚是不屑。 相比《傾城之戀》等前期作品中「那說不盡的蒼涼故事」(《傳奇》,經濟日報出版社,張愛玲著,陳子善編,146頁),這一結尾遜色很多,有點讓人失望,尤其於前面精彩的筆墨相比更顯突兀,然而考慮到《十八春》同樣性質的結尾,與進入50年代以來的中國大陸文學作品驚人相似的一致,這一情況也並非不可理解。同時,還要看到在《傾城之戀》中是戰爭成全了白流蘇和范柳原的婚姻,同樣解放成全了小艾和金槐夫婦,在此張愛玲表現了普通人在時代也就是歷史和命運面前的無奈與順從,無論這種變化對於他們有利與否。 但在這看似平庸的結尾中張愛玲仍顯示了其獨到之處。如:七十節第三段金槐給小艾蓋上舊棉被注意到上面的花紋:大紅花不被面,上面一朵朵細碎的綠心小白花,看着眼暈,看得人心裡亂亂的。「綠心小白花」不正是小艾人生的象徵。小艾來到席家是快到端午節時,因此五太太給取名字叫小艾。 小艾的一生是一個平凡女人的悲劇人生。時間和空間是被割裂的,人們生活與自己的世界中,無暇顧及他人即使對面相逢也只是自顧自的走過。斜陽里匆匆而過的人們忙碌着,沒有人關心他人在忙些什麼,小艾要死了,也只有「執子之手」金槐獨自傷心。「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陶潛這句詩中是有着堪稱雋言的對於生命的深切與悲涼的徹悟的。 張愛玲小說中的意象描寫是理解其作品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水晶曾在一篇文章中論及張愛玲小說中的「鏡子」意象。同樣我們在《小艾》中同樣可以發現鏡子意象的運用和發揮。

作者簡介

張愛玲(1920.9.301995.9.8),中國現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張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 作品主要有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9月8日,適逢中秋節,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動脈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終年75歲,被發現的時候她已經過世一個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為她舉行了追悼會,追悼會後,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張愛玲系出名門,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父親張志沂(字廷眾)、母黃素瓊(字逸梵)。 張愛玲的小說,無論結局是好是壞都給人以一種悲涼的感覺。張愛玲文筆冷靜,小說常用第三人稱即他來描寫,以一種全知的視角來敘述,小說中雖然沒有摻雜太多作者個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調悲涼。如《傾城之戀》中的開頭寫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故事不問也罷!結尾雖然白流蘇如願以償嫁給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卻冷眼說道柳原現在從來不跟她鬧着玩了

內容預覽

下午的陽光照到一座紅磚老式洋樓上。一隻黃蜂被太陽照成金黃色,在那黑洞洞的窗前飛過。一切寂靜無聲。這種老式房子,房間裡面向來是光線很陰暗的。席五太太坐在靠窗的地方,桌上支着一面腰圓大鏡,對着鏡子在那裡剪前劉海。那時候還流行那種人字形的兩撇前劉海,兩邊很不容易剪得齊,需要用一種特別長的剪刀,她這一把還是特地從杭州買來的。她忽然把前劉海一把擄上去,要看看自己不打前劉海是什麼樣子。五太太明年就三十了,在當時的「女界」仿佛有一種不成文法,一到三十歲,就得把前劉海撩上去了,過了三十歲還打前劉海,要給人批評的。五太太在鏡子裡端詳着自己的臉。胖胖的同字臉,容貌很平常,但是,都說她福相,也還有人說她長得很甜淨。無論如何,是一點也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