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腸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腸俞

小腸俞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骶正中嵴旁開1.5寸,平第1骶後孔,在骶棘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間;有骶外側動、靜脈後支的外側支;布有第1骶神經後支外側支。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疾患,腹瀉,痢疾, 腰骶痛。操作方法為直刺或斜刺0.8~1寸。

基本信息

  • 出處:《靈樞·經脈》
  • 隸屬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 功能:外散小腸腑之熱
  • 操作:直刺或斜刺0.8~1寸
  • 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疾患,腹瀉
  • 特殊主治:小腸之背俞穴
  • 主要配伍:配腎俞、關元、中極主治遺尿

目錄

1 名稱釋義

2 氣血特徵

3 運行規律

4 功能作用

5 治法

6 定位

7 解剖

8 主治

9 操作

10 臨床運用

11 配伍

名稱釋義

小腸,小腸腑也。俞,輸也。該穴名意指小腸腑的濕熱之氣由此外俞膀胱經。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濕熱之氣。

運行規律

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

功能作用

外散小腸腑之熱。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定位

骶正中嵴(第1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約平第1骶後孔。

解剖

在骶棘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間;有骶外側動、靜脈後支的外側支;布有第1骶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

1. 遺精、遺尿、尿血尿痛、帶下等泌尿生殖系統疾患;

2. 腹瀉,痢疾;

3. 腰骶痛。

操作

直刺或斜刺0.8~1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腸炎、痢疾、盆腔炎、髂骶關節炎等。

配伍

配腎俞、關元、中極三陰交主治遺尿;

配關元、腎俞、帶脈、太溪主治帶下。[1]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