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石橋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石橋鄉屬北亞熱帶季風濕熱性氣候。具有乾濕分明,雨熱同季,光熱資源豐富的氣候優勢。雨量夏秋充沛,冬春偏少,年均降雨量950----1100毫米;日照冬春多,夏秋少,年平均日照時數2265.1小時,日照率為51%,年平均氣溫14----15℃,年平均地面溫度16.8---20.1℃,年平均相對濕度70%,全年無霜期325天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天然溫室」之稱,農作物一年兩熟,盛產優質煙葉、玉米、豌豆、黃梨和冬早蔬菜。[1]

中文名稱:小石橋鄉

行政區類別:鄉

面 積:70.4平方公里

氣候條件:北亞熱帶季風濕熱性氣候

鄉鎮概況

小石橋鄉政府距離玉溪市中心23公里、省城昆明89公里。幅員面積

70.4平方公里,鄉轄小石橋、響水、玉苗三個村民委員會,23個村民小組,20個自然村。全鄉國土面積43157畝,其中:林地面積33645畝。耕地面積9512畝,農民人均耕地1.6畝。擁有水面面積101383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5%。2007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28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96元,實現財政收入1205萬元。

小石橋鄉投資環境優越,水利等基礎設施齊全,交通便利,通訊發達,環境優美,以休閒度假、民俗觀光旅遊為特色的生態彝鄉已初具雛形。

文化歷史

小石橋鄉歷史悠久,在南詔及大理國時期,小石橋屬東方黑爨三十七部之一的「強宗部」,後屬「部傍部」、「普舍部」。元代屬「普舍千戶所」。清代為世襲土州判所轄的「東夷寨」和「北山」(寨)範圍。民國時期,曾先後劃屬普舍鄉、廣義鄉、北城鎮。

1950年1月至1966年7月,先後隸屬廣義鄉、中和去區、第三區、第二區及北城公社。

1966年7月,小石橋公社成立,開始成為縣轄區級「政社合一」行政建置,下轄小石橋、響水、玉苗3個生產大隊。

1988年1月,小石橋區改稱小石橋彝族鄉至今。鄉境內彝族、回族、漢族和睦聚居,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學習、共同創造了燦爛的地方民族文化。由於各民族歷史源流原因,所以各民族在居住、服飾、婚俗、喪葬、語言文字、信仰等方面保留了各自的民族特色。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6%,具有濃厚的彝族民族文化底蘊。至今還保留着「祭龍節」、「火把節」等傳統節日和「彝族煙盒舞」、「跳樂」等民族文化。在夜幕下,篝火旁,勞作一天的群眾三五成群的跳起煙盒舞、跳起彝族舞蹈,唱起彝家山歌,濃郁的彝家風情在這裡得到充分的展現。

旅遊背景

小石橋鄉旅遊業起步較晚,從1994年開始,進入開發階段,作為後續產業進行培植,率先完成旅遊總體規劃,形成《玉溪市龍馬山風景總體規劃》。1995年至今,共投入資金400萬元,開發和建成了龍馬溶洞、石城、鬥牛場、999級天梯(情人坡)等旅遊景點,完成了旅遊景區部分水、電、路等配套設施建設,初步建立了一支具備一定素質的旅遊從業隊伍,基本形成了一個框架型旅遊產業體系。從96年至今,全鄉共接待旅遊26萬人次,實現旅遊門票收入173.3萬元,按現有人口計算,人均年旅遊收入為47元,旅遊業的發展對全鄉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地理、人口。小石橋鄉風景區距紅塔區城中心23公里,該鄉東接江川的安化,南連李棋,西與北城毗鄰,北和晉寧六街接壤。2002年底全鄉總人口5989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3%(主要為彝、回族),全鄉總面積70.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78人/平方公里。鄉轄小石橋、玉苗、響水三個村委會,23個村民小組,20個自然村。

地貌、氣象。小石橋風景區分別以龍馬山山地和羅木箐河谷為主體。龍馬山地勢交錯分布着眾多的谷地或山間小盆地,谷地兩岸陡緩坡相間,徒坡地段開成「V」型峽谷,地表廣泛分布着石灰岩、白雲岩和砂岩,在長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侵蝕和溶蝕作用下,形成較為廣泛的流水地貌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以羅木箐河谷發育較為典型,岩溶地貌主要分布於小瓦房附近的龍馬石林、羅木箐河谷的龍馬溶洞。龍馬山氣候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日照率為51%,年均溫度14—15℃,全年盛行西南風。

水資源、森林。該地區水資源主要靠大氣補給,年均降水量為950—1100毫米,地表水主要有羅木箐河,發源於晉寧縣寶峰鄉甘海子,全長29.4公里,徑流面積135平方公里,年流量為6318萬立方米。小石橋鄉森林總面積占全鄉總面積的61.8%,主要分布在海拔1826—2438米之間,以雲南松、華山松分布較廣。

民俗文化、文物。該地區是一個多民族的山區鄉,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居住該地區的各民族相互尊重,互相交流、學習,共同創造了燦爛的地方文化,在居住、服飾、信仰等方面都保留了各自的民族特色。民間文藝豐富多彩,有各種傳說、神話及眾多的彝族音樂舞蹈,有眾多的傳統服飾。有跑山、祭龍、黃牛會、火把節、開齋節、古爾邗節、聖誕節等民族節目。該地區主要文物有始建於清代的慈光寺和響水宗祠及一些珍貴的碑刻。

經濟發展

作為傳統農業鄉鎮,2000年以前,小石橋鄉每年兩三百萬的地方財政收入全部由烤煙產生,農民收入的絕大部分也來自烤煙生產。產業結構單一,是阻礙其經濟發展的瓶頸。

為此,該鄉提出了「種好一棵煙、管好一棵樹,種好一棵菜、養好一頭畜」的發展思路,在繼續強化烤煙生產的同時,通過引進新品種,大力發展名、優、特、新和反季蔬菜。現今,該鄉已推廣無公害蔬菜種植6126畝,實現總產量604.12萬公斤,產值2114.42萬元。與此同時,充分發揮沼氣池示範鄉的資源優勢,利用全鄉1215口「三位一體」的沼氣池實施生態養殖模式,緊緊抓住百信建成「百萬頭生豬屠宰項目基地」的機遇,大力推廣能繁母豬飼養,實現優良仔豬自繁自給,加大生豬養殖規模。完善動物疫病監控防治體系,加快生豬養殖基地建設步伐,大力發展規模化養殖示範戶。該鄉已有科技示範養殖戶29戶,全年出欄肥豬11146頭,自繁仔豬1462頭,年末生豬存欄7873頭;出欄林下放養黑山羊2810隻;出欄林下養殖優質土雞25405隻。實現畜牧業產值1969萬元,比上年增24%。林果方面以龍馬金花梨王生產合作社為依託,加大了林果技術服務和培訓,全力提升管理水平。已建成的50噸水果儲藏冷庫運行正常,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全鄉引進新品種、新增林果面積428畝,全年園林水果產量達22.47萬公斤,實現產值112.35萬元。櫻桃、梨、桃等特色水果銷售較好,群眾得到了實惠。林果業在小石橋鄉農村經濟發展中後繼產業的地位日漸顯現。

2007年10月,總投資8160萬元的安寧化工玉溪分廠在小石橋鄉建成開工;總投資1049萬元的35千伏變電站建設項目建成投入使用;計劃投資2.2億元的橋龍水泥廠也已在組織啟動中。安寧化工玉溪分廠、橋龍水泥廠等企業的成功引進,為小石橋鄉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008年,小石橋鄉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896萬元,比上年增14.5%,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6409萬元,比上年增28.0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164元,比上年增468元,完成財政收入1045萬元,保持了2006年開創的純農業鄉財政收入超過千萬元大關的好成績。其中,工商企業對小石橋鄉地方財政的貢獻已占半壁江山。菜、畜產業對農民收入貢獻均達2000萬元以上。在農民人均收入中,煙、菜、畜產業收入占比形成三分天下各其一的可喜格局。

鄉鎮企業

小石橋鄉的煙葉生產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步,經過20年的發展形成了規模,是小石橋鄉的支柱產業,成為小石橋鄉財政的「命脈」產業。至2007年底,全鄉烤煙種植面積12000畝,百畝連片規模基地23塊,種植品種以優質雲87為主,產量138萬公斤,煙葉交售總收入1617萬元以上,上等煙比例達69.65%。煙農1510戶,占全鄉農戶數的85.2%,煙農種植戶直接煙葉收入戶均10967元以,人均3058.2元。戶均煙葉收入5萬元以上的煙農有12戶,3萬元以上的桔農有650戶。成立小石橋鄉了烤煙種植協會,協會會員1450戶,擁有集約化煙葉烤房群組2組,建築面積8636㎡,共40個烤室。全鄉鄉、村、組三級烤煙科技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全鄉有從事烤煙生產技術指導的農藝師2人、助理農藝師4人,種植烤煙23個村民小組各組有2-3名烤煙栽培、烘烤等鄉土人才骨幹開展烤煙科技推廣工作。

小石橋鄉烤煙生產達到了規模化、專業化生產水平,成為紅塔區的主要煙葉生產基地,以「味醇、優質」的產品特色走俏市場。

基礎設施

2007年全鄉通水、通電、通路的村民小組23個,達100%;22個村民小組實施了村內道路硬化,占96%;建設健身文化活動室及娛樂為一體的公共設施6個,占30%;有公廁的村民小組23個,占100%;建有沼氣池1215口,普及率達69%;建有小水窖3665口;建有彝族飲食文化一條街1處,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全鄉擁有集約化煙葉烤房群組2組,建築面積8636㎡,共40個烤室;建供水站1座,年供水量達15萬立方米;全鄉擁有小型抽水站17座,裝機容量的1020千瓦,擁有水庫22座(其中:小二型7座),年畜水量達151萬立方米,全鄉水利化程度達70%;全鄉各自然村均通有線電視,現使用有線電視的農戶為1612戶;互聯網用戶達32戶;電話交換機總容量860門,現安裝固定電話及移動電話的農戶數達1614其中移動電話用戶1205戶,移動電話通訊覆蓋小石橋鄉全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