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橋氣象(李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小橋氣象》是中國當代作家李浩的散文。
作品欣賞
小橋氣象
小橋的出現,成為風景里的核心。
小橋誕生時的名字叫「荊山橋」,不久便改成「後樂橋」。因為范仲淹曾經在橋旁的柴扉人家讀過書,人們為了紀念他效仿他,便將橋下的河稱范河,橋旁的泉稱范泉,把長河臥波的小橋稱為後樂橋。
後樂橋不長,大約只有十七八米,但結構罕見,是國內少見的尖頂單拱石橋。尖頂模樣極像一瓣怒放的立體蓮花,不走樣地在這裡櫛風沐雨四百年。
我究竟來過多少次,已經完全記不清楚。翻檢塞滿腦溝里的那些橫豎撇捺,似乎在上學之前就來過這裡。
是父親帶我來的。但記不得是讓我陪他來散心,還是領我來玩耍,記憶里沒有任何能夠解釋的影子,頗似莊子筆下的那些被動與主動,客體與主體。玩耍的地方除了溪水長流的小橋,還有小橋兩側的園林景致。
自從有了小橋,這裡便成為景致最青睞的寶地。
亭榭樓台以橋為中心,依山而建,星羅棋布在小橋兩側。可惜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日本獨攬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而且迅速侵入博山,為了挖黑山上好的煤,硬是以鐵路為刀,攔斷青州古道,將景致斬為兩截。
和諧一體的古道、長城、小橋、流水,從此不再生動。
只留下小橋左邊的北亭和小橋右邊的南亭。
「北亭」的正名叫怡園。怡園在我幼時眼裡,感覺十分大,裡面有假山、亭榭、清音閣、醉石軒等等,很有些《紅樓夢》大觀園的影影綽綽,當然是極其微觀又微觀的縮小版。清音閣繞樑畫棟,曲水纖纖,環閣流淌。如同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中南海看到的流杯亭,只是流杯亭繞來繞去更加別致、彎曲和細膩。清音閣水細流軟,撿一枚或兩枚楊樹葉子放在水渠里做船,就有了「流水曲觴」的蘭亭情節。隨葉而行,看扁舟泛渡,水渠里蕩漾的好像已不再是水和葉子,而是快樂的唐詩和婉轉的宋詞。
橋右側的南亭里,串連着十幾個院落,藏有兩大主題,一是紀念范仲淹幼時曾寄讀於此的「范公祠」,一是緊靠范公祠的「因園」。
因園是當地望族名流、清代著名詩人趙執信之祖父修建的疊山別墅。南亭似乎比北亭還要壯觀些,除了有范泉書院、讀書樓,還有覽秋台、聽泉榭、范泉等。范泉不僅是名泉,還是博山的一眼大泉,泉水泓大,清澈透明,無論環繞北亭里的水,還是後樂橋上汩汩流經的水,都源自范泉。泉大成池,方方正正,四周有青石雕花護欄,長寬數丈,深亦數丈,模樣很像濟南的珍珠泉,同時也映照着范仲淹的做人氣質和風範。泉旁立摩崖石刻,矗立着「山高水長」的石雕影壁。這些景觀是後來漸漸補充到眼睛裡的,最深的初次記憶則是排在寬綽大屋裡的一架架書,因為南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是淄博市圖書館所在地。
作者簡介
李浩,品詩文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