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巫旅遊蜜語:帶孩子丈量世界
小巫旅遊蜜語:帶孩子丈量世界 |
《小巫旅遊蜜語:帶孩子丈量世界》內容簡介: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小巫用其中西方結合的教育理念影響了很多新手父母。帶孩子出去玩,在小巫看來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她認為:大自然能給予孩子父母不能給予的幸福感,同時,外出旅遊的每一次,也是對孩子意志力的磨練。 小巫孩子還在襁褓中,就帶着他們出去旅遊,從北京的長城山水,到中國的雲南、四川鄉間以及遙遠的南半球、東南亞、美國……都留下了她和孩子的足跡。 孩子在旅遊中健康成長,也學會了用自己的小腳丫丈量世界。 《小巫旅遊蜜語:帶孩子丈量世界》分上中下篇,第一部分,北京長城和山,記錄了每一個周末小巫帶着孩子享受着北京不一樣的春夏秋冬;第二部分,國內部分,講述了小巫帶着孩子去四川鄉村和雲南等地有趣的旅遊故事;而第三部分,國外部分,則是小巫帶着孩子丈量世界的最精華部分。小巫用她獨有的文風,將帶着孩子在國外旅遊的手記生動、有趣、快樂,富有感染力地呈現給讀者。 相信每一位父母讀完《小巫旅遊蜜語:帶孩子丈量世界》後,都會背着包帶孩子啟程,因為,小巫在這本書里告訴大家,旅遊不僅豐富孩子的童年,同時也快樂了我們的成人世界!
目錄
基本內容
出版社: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開本:16
ISBN:7807638036、9787807638032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品牌: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小巫
頁數:221頁
書名:小巫旅遊蜜語:帶孩子丈量世界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小巫旅遊蜜語:帶孩子丈量世界》編輯推薦:著名教育專家小巫最新力作!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小巫,傾情講述與孩子的旅遊故事,分享教育秘笈之帶孩子丈量世界。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序大自然幫我帶孩子4
上篇長城山水四季北京
第一章多變的長城春夏秋冬慕田峪17
不到箭扣非好漢20
披荊斬棘摩崖石刻24
金山嶺上帥哥多29
懸崖峭壁九公山33
第二章身手矯健小山羊
銀山塔林:孩子們的另類實驗室37
幽穀神潭:戲冰樂無窮41
廟上走冰河風雪艷照門44
雲蒙山:滑索玩兒心跳46
天池峽谷:清水滌心48
聖泉山:踏雪好去處50
石龍水庫:腳癢就去走走53
中篇海里鄉村的快樂童年
第一章浪裏白條小海豚暢遊北戴河60
祖山:與友情相連的記憶63
昌黎葡萄溝的外國「品種」67
槎山,雲中漫步的快樂69
第二章鄉土童年
心性本天然小馮客棧79
童心童趣三個孩子一台戲83
第三章七彩雲南
下篇小腳丫大世界
第一章在澳洲淡忘人間
舉家飛往南半球98
公婆家的花園小鎮103
新西蘭農場的小農夫106
學做環保模範109
親親自然的臉112
奇妙的人體博物館115
悠長的白雲之鄉118
悉尼密略124
從金色海灘到獵人谷127
袋鼠之鄉還有很多精彩129
第二章美國旅行往事
芝加哥兒童博物館136
丹佛的奇異「早餐」140
第三章熱辣辣東南亞
佛香繞城越南行147
馬來西亞蘭卡威:驚濤駭浪跳島游157
新加坡,和粉紅海豚談戀愛163
巴厘島尋夢探寶自駕游166
隆冬季節混跡首爾179
浮光掠影柬埔寨189
附錄一時光逆轉游蒙古201
附錄二那不勒斯之龐貝夢回207
附錄三Sam旅遊日記215
序言
大自然幫我帶孩子
我和丈夫都酷愛旅遊,兩個孩子都是尚未出生就跟着我們到處跑。兒子在娘胎里去了一趟意大利參加朋友的婚禮,探訪了羅馬和那不勒斯,結果出生後對意大利食品情有獨鍾。三年後,女兒在媽媽肚子裡跟着爸爸和哥哥橫穿美國,從拉斯維加斯到大峽谷,從華盛頓到紐約,甚至還去西弗吉尼亞爬山看瀑布。
兩個孩子也都是不到一歲就坐長途飛機從北京到新西蘭省親。十多年來,兄妹倆已經去過好幾次香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幾乎每年春節期間都回新西蘭過夏天),也遊玩過多個亞洲國家。提起各地的機場,兒子如數家珍,最喜歡的是新加坡機場,因為有好吃的好玩兒的還有游泳池。
熟悉我的讀者也都知道,我們全家酷愛爬山。兩個孩子都是一歲半,剛剛學會走路,尚未斷奶,還穿着紙尿褲,就開始了「小山羊」生涯。有一年的端午節,我們和一些家庭在鳳凰嶺參加節慶活動,結束後我們說去爬山,問誰跟我們去,大家面面相覷,沒人應和。我正納悶,有一個媽媽自告奮勇說陪我們吧,大家都笑她:「你跟得上他們家嗎?」我這才明白剛才為什麼沒人捧場。
帶孩子出行很簡單
對於我們來說,帶着孩子出行並不是件困難的事情。兩個孩子都是母乳餵養到兩歲多,省卻了帶着奶瓶、奶粉、消毒器具並且需要到處找開水的麻煩。從出生到6個月,兩個孩子都是純母乳餵養,我就是他們倆的流動食堂,我去哪裡,他們就跟到哪裡,餓了撩開衣服就吃,母乳永遠新鮮可口,無需消毒。反而是添加輔食後感到一些不方便,因為還要帶上瓶瓶罐罐的嬰兒食品、小勺,還要特別小心衛生問題。
我屬於那種絕不嬌生慣養孩子卻極力培養健康強壯兒童的母親,幾乎沒有什麼時間地點是不適合孩子外出的(煙霧騰騰的酒吧除外)。兩個孩子湊巧都是2月出生,正值冬末春初季節,我也不坐月子,兩個星期後就帶着孩子出門曬太陽了。兒子兩個半月跟着我們去懷柔爬山,山民們看見他穿着短袖,一路上都有人勸告我們「給孩子多穿點吧,別凍着了」。倒也是,他們都穿着兩層長袖長褲,我兒子卻在出汗。
孩子爸爸生長於新西蘭,酷愛游泳,因此十分重視培養兩個孩子對游泳的興趣。兄妹倆一律4個月就下水,哥哥是在北戴河的海水裡接受的第一次洗禮,不到5歲已經學會蛙泳。回到新西蘭奶奶家,最熱愛的運動就是在大海里跳浪,被浪打翻了也覺得好玩兒。
有些父母不敢把孩子帶出去玩兒,怕髒、怕吹風、怕傳染病,很多擔憂。其實,越嬌氣孩子,孩子越經不起折騰。事實上,孩子比我們想象的要皮實得多。我主張「大自然幫我帶孩子」,讓孩子從小親近自然,遠離城市的污染和喧囂,對他們的體魄性情和智力發展,有着述說不盡的好處。
有些父母發出疑問:「這么小的孩子帶他到處走,他什麼也記不住,有什麼用?」唉,這就是應試教育遺留的毒害,總覺得出去一趟就必須什麼都記住,最好回來上交一篇「一次有意義的外出」之類的作文。
這些父母誤解了什麼是「記憶」,誤以為必須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有形記憶,才叫做「記住」了。而事實上,記憶遠遠比有形文字記錄複雜很多。兒童的記憶,也絕非仰仗語言功用。
退一萬步說,即便僅僅狹隘地從某些功利的角度來看,多帶孩子外出、讓孩子儘早盡多地接觸外界,起碼是在積累視覺神經發育的「素材」;從嬰兒期開始,讓孩子擁有閱歷豐富的童年,有助於促進智力發育,增強記憶力和想象力,鍛煉社交能力,讓他們終生受益。
事實上,從我們多年的體會來看,帶孩子外出旅遊,最受益的是家長自己。不要總盯着看「旅遊對孩子有什麼好處」,而是好好體味一下「旅遊對我有什麼好處」。如果我們對所到之處沒有濃厚的興趣,對當地的風土人情視而不見,外出一趟無論心靈還是心情都一無所獲,甚至覺得帶孩子旅遊很麻煩、不值當,那孩子還會有什麼收穫呢?
說句不好聽的話吧,不少出身應試教育的成年人,因為小時候忙於功課,疏於玩耍,長大之後缺乏生活情趣和情調,不知道怎樣享受生活、享受自然、享受美,不懂得怎樣找樂子,對於不同的文化也難以理解和接受。有孩子之後,還是不能放鬆讓孩子在自由玩耍中健康成長,而是凡事必須找到「教育意義」,必須有顯而易見的「收益」,不然就是浪費時間。
但是我們為什麼如此褊狹而自大呢?我們憑什麼就有資格精準地定義某事的「教育意義」呢?「意義」和「收益」必定是通過有形的衡量嗎?無法以物質形態呈現的就不算數嗎?或許,還是無形的意義更寬更廣,以我們已經被世俗束縛而變得狹隘的思維,難以獲知其全部了?
多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我們會對孩子、對生命、對大自然,多一份敬畏、謙卑和開放。
我們的成長過程,已經被剝奪了成年之後感知幸福的基礎,那就把這個權利交還給我們的孩子吧!不要再繼續剝奪他們了。帶孩子旅遊,不僅能幫助他們健康發展,更是對我們童年缺失的一種補償啊!
運動塑造生命
一個人在什麼時候注意力最集中呢?就是在他運動之後。最近的科學家經過很多實驗才發現,而華德福教育的締造者魯道夫•史坦納在100多年前就深曉此理,華德福學校十分注重身體運動與課堂學習的有機結合,每一堂課都以運動開始。
運動的好處有很多,連中國家長最關心的孩子學習,也和運動息息相關。我在《小巫廚房蜜語》中說過:「飲食是教育的基礎。」因為它對孩子的健康發展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這裡,我再說一句:「運動是教育的基礎。」其與飲食相輔相成,賦予孩子強健的身體;而說到底,身體健康才真正是教育的基礎,教育始於健康的身體。身體(感知)→情感→思考,這是人類認知過程的普遍規律;學習需要肌肉、骨骼、血液、神經與多種感官的全方位參與。不僅僅是兒童,成人也一樣。忽略運動,導致腦、心、體分離,會產生很多的問題。
我們現在的孩子,每天出了被窩,坐到早飯桌上,再坐車上學,進入教室開始一天的學習,課間活動時間很少;有些學校因為擔心孩子在操場上活動會出意外,無法向家長交代,而禁止孩子們在課間自由玩耍。於是乎,孩子們整天都處於靜止端坐狀態,這是非常不健康的。人類也算是動物。「動」物「動」物,就是需要活「動」的物種。生命在於運「動」,不「動」怎麼能夠感知生命呢?缺乏對生命感的體驗,人會像枯萎的花朵一樣,抑鬱沉淪,沒有方向。
科學家還發現,一個人在室內端坐10分鐘之後,注意力就開始下降,腦子開始暈乎。因此,要孩子集中精力的話,在開始一天的學習之前,應該讓他們先充分地活動。比如,華德福學校的孩子們,到校之後不是馬上坐下來上課,而是先進行有趣的運動,包括有韻律的活動、唱歌和樂器演奏、與教學相關的遊戲,等等,把他們的思考、情緒與身體這三者有機地連接起來。孩子們身上的細胞都活動開了,再坐下來學習,才能集中精力,學習效率才高。
而且,通過運動和遊戲而習得的知識,是貫穿到整個身體裡,並伴隨着愉悅的心情,真正屬於生命的一部分,遠遠強於僅僅用腦死記硬背的東西。
運動塑造生命。人類嬰兒剛出生的時候,腦里的神經元有上百億,但是這上百億的神經元之間沒有多少聯繫,需要外界的反覆刺激才能連接,形成圖譜,讓生命有序。新生兒對自己的身體沒有掌控,唯一略有把握的就是他的嘴和舌頭,吃母乳就是人類第一項運動。俗話說「把吃奶的勁兒都使出來了」,說的就是小寶寶吃母乳需要費力,因為這是在鍛煉他的口腔與頜面肌肉,為將來的表情、牙齒和語言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除了嘴和舌頭之外,其他地方小寶寶尚未把握,雖然他身體會動,但那還不是自主的運動;甚至他都不知道自己在動;他認為世界跟他是一體的,對身體各部位的感知沒有分化,也不知自己與外界之間的區別。對身體的把握是循序漸進地建立起來的,但絕非坐着或躺着不動,而是必須通過不斷的運動。就連自己的手在哪兒、腳在哪兒這些基本的感覺,也都是通過運動獲得的。
簡而言之,兒童首先發展的,是身體的感覺。兒童發展過程中,首先建立的是肌肉神經傳導,把身體的感覺傳遞給腦,形成網絡連接,並逐漸獲得本體感(自我感的來源)。兒童在學齡前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掌握自己的身體。掌握了身體,才能夠發展智力,這也是現代腦科學早已經證明的事實。大部分有學習障礙或者情緒和行為障礙的孩子,都在身體感覺和平衡方面有問題。要解決他們的問題,首先要他們進行一系列的身體運動,發展他們的生命感、運動感和平衡感。通過運動,身體將全方位的感官感覺傳遞給腦,激發情緒反應,繼而形成思維。
換句話說,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從一開始就與他的行動緊密相連。兒童從出生到9歲,思維和行動是一體的;身體動的時候,腦才動。而身體運動對情緒和思維的重要性,則貫穿我們所有人的一輩子。
有些人說腦細胞某個時候就發育全了,再不開發就晚了。腦科學已經證實這是誤區,人在多大年紀都可以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即便腦損傷的病人也可以康復。大腦的發育沒有盡頭,可塑性是很強的。但是小腦的可塑性或許存在某種期限,某些運動技巧在青春期以前不開發確實就很難再開發(也僅僅是很難而非不可能)。對孩子來說,身體的發育和運動的發育或許有「太晚」的說法,但所謂智力的發育則沒有時間的限制,它建立在身體運動發育的基礎之上。
運動賦予孩子們健康的身體——它增強孩子的免疫力,有效降低孩子患上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直腸癌、焦慮症等病症的幾率;它幫助孩子強化骨骼、血管、關節,有效降低早死幾率,還可有效降低青春期吸煙的幾率。
從情商教育方面來說,運動有助於兒童提高心理健康。運動好的孩子更有自信,更喜歡自己的形象,也更受同伴歡迎;由於良好的手眼配合和肌肉控制,行動上獨立自主,運動好的孩子感覺自己做事情有效率。運動促進兒童之間的社會交往與團隊合作。運動還能促進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經遞質的分泌,讓兒童放鬆,心情舒暢,讓神經元自由地連接。
家有「小山羊」和「小海豚」
明白上述道理,我們沒有早早開發孩子們的識字背書本領,而是讓他們首先成為熱愛運動——尤其是野外運動——的「野蠻人」。每個周六是我們全家雷打不動的外出活動日,夏天在戶外游泳池歡度時光,其他季節,只要天氣允許,我們都到郊外爬山。女兒的芭蕾課、兒子的鋼琴課都必須為這個日子做出讓步甚至犧牲。比如,當老師說大部分孩子都在周六上興趣班,周六的課程更適合我們報名時,我們婉言謝絕了,因為對孩子們來說,野外活動比興趣班重要得多。
當有些孩子尚穿着尿不濕就在學業的戰場上衝鋒陷陣時,我們家的孩子則穿着尿不濕在山路上歡快地跋涉。我總是說,我們家養了兩隻「小山羊」兼「小海豚」,能連續爬幾十公里的陡峭山路,能在江河湖海的浪濤中歡蹦亂跳,而且酷愛體育運動,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球隊。學業方面,我基本秉持放手態度,相信只要他們對生命和生活有着積極的熱情,求知慾旺盛,自信心充足,又有什麼問題是解決不了的呢。
這本書是《小巫廚房蜜語》的姊妹篇。寫菜譜,不是為了顯擺我手藝多高,而是鼓勵父母們親自下廚,「讓孩子記住媽媽做飯的味道」。寫遊記,也不是為了顯擺我們見多識廣,而是鼓勵父母們多帶孩子外出,和大自然交朋友,讓全世界成為孩子們的教科書。因此,這本書雖有一定參考意義,卻非「攻略」類旅遊手冊,其中八卦的成分恐怕超出實用指導,權當帶有啟發性質的休閒讀物吧。
另外,書內收錄的部分遊記,曾經發表在包括《父母世界》、《好主婦》、《虹》、《時尚健康》等雜誌上,此處略作修改補充。與新西蘭相關的文字,大多成稿於兒子幼年時期;對女兒經歷的補充,暫且體現在照片上吧。 這本書從動筆到成稿,經歷了兩年時間,特此感謝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的編輯們對我的寬容與耐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