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射陽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射陽湖因古射陽城得名,漢時稱射陂,是龍圩區江蘇省中部里下河地區的一個淡水湖,位於寶應縣東北,是歷史上蘇北著名的大湖。現有面積約8平方公里。

歷史成因

全新世中期,公元前4000年左右,由於里下河淺水海灣兩側的長江、古淮河挾帶泥沙在此堆積成岸外沙堤,古潟湖逐漸形成。戰國後,河水泥沙逐漸淤積,形成古射陽湖。漫長歷史中,江淮間諸多支流注入淡水,古潟湖逐漸演變為淡水湖。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1]開通聯通江淮的邗溝,「東北通射陽湖」。此後至北宋,射陽湖都是蘇北平原上面積最大的湖泊。宋《太平寰宇記》記道:「射陽湖長三百里,闊三十里。」清《鹽城縣誌》亦記載:「射陽湖所從來久遠矣,湖最深且闊,能受諸州邑水,東走入海……」。
1128年,黃河奪淮後帶入大量泥沙,射陽湖群淤塞速度顯著加快,湖面萎縮,演變成許多大小湖泊盪地,但射陽湖仍深且廣。
1495年後,黃河淮河洪澤湖時常決堤,洪患不絕,洪水帶着大量泥沙侵入。射陽湖漸淤,成為沼澤型湖泊。清末後,射陽湖區多數或淤為盪灘,或墾為農田。射陽湖成為長條狀的河道型湖泊
據出土的石刀、石斧等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這裡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此地先屬吳,吳亡屬越,越亡屬楚,楚亡屬秦。西漢初年此地屬於項伯封地。

地理氣候

古射陽湖約位於寶應建湖鹽城興化之間。西起今寶應縣射陽湖鎮西安豐鎮、太倉村一線,北至淮安市境內的涇口鎮、左鄉(博里鎮東)一線,東經九龍口,至阜寧喻口村入海,南連大縱湖,地勢低洼,湖盪連片。
由於地處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境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適中,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4.4℃,降水量956毫米;物產豐富,五穀豐登,藕香蟹肥,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荷藕之鄉」、「生態之鄉」;風景秀麗,民風淳樸,社會治安穩定。

參考文獻

  1. 句踐嘗膽大方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