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隱者不遇 / 孫革訪羊尊師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尋隱者不遇 / 孫革訪羊尊師詩》 |
作品名稱: 《尋隱者不遇 / 孫革訪羊尊師詩》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 作者:賈島 |
《尋隱者不遇 / 孫革訪羊尊師詩》唐代詩人,字閬(讀láng)仙,人稱"詩奴"賈島詩。[1]
賈島寫詩,以刻苦認真著稱。這在他自己的詩句中也有所反映。如他在《送無可上人》詩"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句下就自注:"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二句三年得"自然是誇張說法,但他吟詩常常煞費苦心卻真有其事。
賈島的詩作與他的苦吟精神,在唐末五代還是很有影響的。如晚唐的李洞,就"酷慕賈長江,遂銅寫島像,戴之巾中。常持數珠念賈島仙,一日千遍。人有喜島者,洞必手錄島詩贈之,叮嚀再四曰:此無異佛經,歸焚香拜之"。[2]
詩詞正文
“ | <松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 |
” |
— <《尋隱者不遇 / 孫革訪羊尊師詩》>,<詩詞名句網> |
譯文
蒼松下詢問年少的學童,他說他的師傅已經去山中採藥了。
只知道就在這座大山里,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道他的行蹤。
鑑賞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着眼於錘字鍊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這首詩就是一個例證。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採藥去了山中。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於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裡把問話省去了,只從童子所答「師採藥去」這四個字而可相見當時松下所問的是「師往何處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小詩的後兩句是說,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在這裡又把「採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詞,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後一句「雲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覆採藥究竟在山前、山後、山頂、山腳的問題。
在這首詩中,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採取了以答句包含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於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於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後並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採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後一答:「雲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而詩的抒情要憑藉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着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鬱郁青松,悠悠白雲,這青與白,這松與雲,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雲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後卻見茫茫白雲,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後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採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雲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雲之間來「尋隱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的。
作者簡介
賈島(779~843年),[3]唐代詩人,字閬(讀láng)仙,人稱"詩奴",與孟郊共稱"郊寒島瘦",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人。自號"碣石山人"。
據說在長安(今陝西西安)的時候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作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才華,並成為"苦吟詩人"。後來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
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遂州長江縣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有詩文集《長江集》。[4]
賈島的家鄉范陽曾是安祿山的老巢,安史之亂平定後,這裡又長期為藩鎮所據,處於半隔絕狀態。賈島出生於平民家庭,門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傳說他30歲前曾數次應舉,都不得志。失意之餘,又迫於生計,只好棲身釋門為僧,取法名無本。貧困的家庭景況,枯寂的禪房生活,養成他孤僻冷漠而內向的性格,耽幽愛奇,淡於榮利,喜怒鮮形於色,世事頗少縈懷。但他仍酷愛吟詩,常常為構思佳句而忘乎所以,"雖行坐寢食,苦吟不輟。"賈島也因此被視為唐代苦吟詩人的典型。
視頻
參考資料
- ↑ 《尋隱者不遇 / 孫革訪羊尊師詩》 古詩文網
- ↑ 賈島簡介 360網
- ↑ 賈島簡介, 古詩詞網
- ↑ 走進以刻苦認真而著稱的唐朝詩人賈島的故居 快資訊,發布時間;020-08-27 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