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湖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對湖街道成立於1988年1月,由原上渡街道和原水上街道調整後成立,位於福州閩江南岸,東至利民路與東升街道相鄰,西至嶺後路與上渡街道相隔,北部以愛國路與倉前街道為界,南至高蓋山分別與倉山鎮萬里村、霞湖村、蓋山鎮首山村毗連,總面積約2.7平方公里,下轄湖嶺、馬廠、程厝、師大、萬里5個社區。[1]
對湖街道是傳統的文教資源集聚區,著名的首山學區所在地,有福建師範大學(倉山校區)、福建警察學院、福建船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等11所大中專院校,教育科技資源豐富。
對湖街道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區內現存有因明代戚繼光駐軍養馬而得名的馬廠街,至今仍保留一批近現代歷史建築群,以其獨具特色的「廬園」文化被評為「福州市魅力小街巷」,已列入煙臺山歷史風貌區修復保護控制範圍。
對湖街道還是海軍福建保障基地、省軍區第七干休所所在地,為駐軍首長、官兵及家屬服務也是街道傳統的一項特色工作。此外,對湖街道還是老倉山標誌性商業區之一,轄區內施埔路學生街以其跳蚤市場的獨特韻味聞名省內外,曾獲「福建省特色商業街」、「福州市十大名街」等稱號,近年來隨着城市建設的推進,它還輻射帶動了首山路新學生街、學生街城市廣場商業興起,形成新舊學生街三足鼎立、上三路橫亘中段的學生街商圈,成為倉山區主要商業區之一。
中文名: 對湖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中國華南
地理位置: 福州市
面 積: 2.7 km²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5785人(2010年)
成立於: 1988年
街道概況
福州市倉山區對湖街道組建於l988年2月,位於倉山區西南部,東鄰福州市體育中心,西接三縣州大橋。南至高蓋山,北靠倉前山南麓。上三路貫穿轄區南北。與連江南路、則徐大道、三高路、首山路、二環路、施埔路、程埔路、對湖路、上渡路、倉前路、三縣州大橋相通,道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
街道辦事處設置7個社區居委會,轄區面積2.7平方公里,總人口35785人(2010年)。
對湖街道還是歸僑、僑眷集中地。共有海外華人、華僑2113人。多分布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西班牙等國。街道轄區內尚保留有數十座已有百來年歷史的庭院,這些庭院坐落在幽靜的小街巷,庭院建築古香古色,院內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環境優美,頗具特色。
轄區內位與螯頭鳳嶺坐落1座已有500多年歷史的古寺----長興寺。古建築趙氏宗祠距今已有400餘歷史。還有幾百歷史的玄壇廟、大王廟、白馬王廟等古蹟,還保留有安葬日本橋民的琉球陵墓。
近年來,隨着轄區舊屋區的拆迂改建,一大批具有現代化大都市的住宅區拔地而起。新建的蘭庭新天地高樓聳立,百米的瀑布長流、石雕仙鶴景觀、噴水廣場、亭台樓閣假山美不勝收。在建的首山濱海佳年華特包建築群更為轄增添了美景。
精神文明
對湖街道以社區、校園及市民文明學校為基地,以校鎮街共建為形式,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飛躍發展。結合開展文明社區創建活動,投入1萬多元在馬廠街開闢了社區思想品德畫廊,對社區居民的文明教育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認真開展群眾性文體體育活動,湖嶺、倉頂、師大等社區開闢了居民活動點,增設了體育健身器材,為居民鍛煉身體提供方便,深受群眾好評。馬廠社區居委會、552電台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海軍招待所被評為區級文明單位。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不斷加強,計劃生育管理不斷完善。同時,新經濟組織黨建工作不斷拓展。嘉福電子有限公司黨支部被省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街道黨委被市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
經濟發展
2004年街道完成工業總產值4900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值383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0萬元;財政總收入751.98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83.49萬元。
隨着福州「東擴南移」政策的逐步貫徹落實,對湖街道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轄區內施埔路是全省聞名的學生街。這裡商鋪毗連,人員密集,商店內各式各樣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既是轄區學子和居民群眾休閒購物的好去處,也為倉山區的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街道所屬一批規模企業的龍頭產品:電梯、精微軸承,瓷介電容器、汽車零部件等知名品牌產品已經暢銷國內外。轄區以社區、校園及市民文明學校為基地,以校、街共建為形式,開闢了遍布各社區的文體活動中心、醫療服務站、社區服務中心等活動網點,方便了居民生活。
舊屋改造
2004年,嶺後舊屋區改造面積7.53公頃,動遷839戶2268人,拆除房屋8萬多平方米,現安置房正在建設中;首山舊屋區改造拆遷面積14.07公頃,動遷848戶2478人,其中居民戶占51.32%;程埔舊屋區改造拆遷面積6.67多公頃,其中馬廠社區占1.33多公頃,動遷居民戶108戶。久居外地的當代福州籍著名詩人陳運和,出生處嶺後舊屋區雲應境1號已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