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富煤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富煤帶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為什麼漢字是方塊字,這個問題雖然沒有明確的考證,但從古人觀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窺見一斑。《淮南子·覽冥訓[1]》說:「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在古人心目中,「天圓地方[2]」,地是方形的,而且在這四方形地的盡頭,還有撐着的柱子。

名詞解釋

富煤帶是指在同一聚煤坳陷或聚煤盆地中同一時間單元內聚煤作用相對富集地帶。在不同類型的盆地中,富煤帶的表現形式存在一定差異,可以是厚到巨厚煤層分布地帶,也可以是總厚度較大的許多單個煤層分布地帶。與聚煤盆地的總面積相比較,富煤帶在聚煤盆地中所占的面積雖然不大,但是卻可能占有盆地內煤儲量的大部分。例如,遼寧省早白堊世鐵法盆地的富煤帶,其面積僅占盆地總面積的1/20左右,而儲量卻占盆地總儲量的1/2以上;中國南方二疊紀的主要富煤帶在貴州省西部和雲南省東部的部分地區,其主要部分為六盤水煤田,煤儲量卻超過南方12省其他地區二疊紀煤儲量的總和。

形成條件

富煤帶形成於沉積盆地中有利的古地理環境與古構造條件的疊加部位。富煤帶形成的古地理環境是:

①海成湖泊的三角洲,大的富煤帶皆形成於廢棄的三角洲平原上;

②沖積平原,特別是曲流河兩側的泛濫平原,當河流決口或改道後,原河道旁側的泛濫平原可形成面積廣大而穩定的沼澤化地區;

③有障壁沙壩保護的濱海平原;

④扇前窪地;

⑤淺水湖盆沼澤化區等。

此外,還需要具備有利的、能保證造成成煤植物繁茂生長的古氣候條件和古構造條件。

形成原因

富煤帶的形成是古地理和古構造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兩個方面的作用可通過沉積相組合、含煤岩系厚度和旋迴結構等方面分析加 以揭示。

適當的沉降速度,即當泥炭的堆積速度與基底沉降速度長期保持平衡的條件下,才有利於原煤層的形成。統計分析表明,富煤帶的範圍與盆地中適當的地層厚度範圍相吻合。地層厚度過大(即沉積過快)與地層厚度過薄(即沉降過慢)的地區,均不利於富煤帶的形成。

富煤帶的分布受控於聚煤盆地中的古地理和古構造單元的分布格局。同一聚煤盆地中可以有一個或多個富煤帶,如狹長的地塹式斷陷中富煤帶呈串珠狀或雁列狀分布於扇間洪泛窪地中,而每個富煤帶又與一定的低一級別古構造有關。

形成過程

富煤帶的展布在中、新生代斷陷盆地中表現的最為明顯,因為斷陷盆地聚煤作用的重要特徵是煤層厚度大,橫向變化快,富煤帶的分布受沉積體系分布和古構造活動的雙重控制(李思田等,1988)。如圖1所示為阜新盆地切過富煤帶的橫向剖面,由該剖面可以看出由盆地邊緣向盆地中心煤的富集特徵可明顯的分為三個帶,即向盆地邊緣的煤層急劇分叉帶,向盆地中心的煤層緩慢分叉帶和它們之間的煤層合併帶。在煤層的急劇分叉帶,煤層迅速分叉變薄,並與盆緣的扇三角洲前緣指狀砂體頻繁交替,煤層層數多,但厚度較薄,基底的沉降速率和沉積物的堆積速率較快;在煤層緩慢分叉帶,煤層主要與河道透鏡狀砂體和淺湖細碎屑沉積交替,煤層分叉程度較低,煤體形態和厚度的變化梯度較小,煤層層數和煤層厚度中等,基底的沉降速率和沉積物的堆積速率較煤層急劇分叉帶慢,該帶寬度通常 >1~2km;在煤層合併帶,煤層層數少,單一煤層厚度大,煤層結構簡單,基底的沉降速率較慢,為相對較穩定的古隆起區,基底的沉降與泥炭的堆積保持相對穩定的補償狀態,該帶寬度通常 1~2.5km,構成了明顯的富煤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