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樂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富樂鎮位於雲南省羅平縣最北端,東臨富源縣富村鄉;南連羅平縣老長鄉;西至麒麟區東山鎮;北與富源縣竹園鎮接壤。距縣城97千米,總面積208平方千米,轄桃源、必米、法本、樂峰、天水、富樂、菜園、新沙河、雞場、半坡、阿洪、紅岩、河外12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全鎮有耕地面積35304畝,其中水田577畝,人均耕地0.8畝,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26人。[1]
簡介
人口情況:2006年年末,全鎮總戶數11557戶,總人口48332人,其中農業人口45172人;少數民族7090人占總人口的15%。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彝族4590人,占64.8%;回族1980人,占27.8%。人口自然增長率9.5‰。
糧經作物
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56865畝。總產1764萬千克,比上年的1623.2萬千克增140.8萬千克,增8.6%;糧食平均畝產310千克。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有糧390千克。在糧食總產中,小麥101.6萬千克,玉米1115.3萬千克,稻穀129.5萬千克,薯類(含魔芋)272.1萬千克,其它雜糧145.5萬千克。經濟作物種植面積38700畝,總產740萬千克,其中:烤煙面積15368畝,產量209萬千克;油菜籽面積21900畝,產量324.1萬千克。[2]
經濟收入
2006年全鎮經濟總收入17764萬元,比上年的14377萬元增23.55%;農民人均純收入2389元,比上年增 23%,在經濟總收入中,農業收入7471萬元,林業收入38萬元,畜牧業收入3618萬元,工業收入1610萬元,運輸業收入436萬元,商飲業收入 713萬元,其它收入3878萬元。
畜牧業生產:富樂鎮以生豬、肉牛養殖為龍頭的養殖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帶動了全鎮畜牧業的快速、健康發展。通過示範帶動,全鎮規模化養豬、養雞、養牛不斷增多。年末,全鎮生豬存欄23535頭,大牲畜存欄7410頭(匹);羊存欄5959隻,家禽存欄27639隻。年內肉豬出欄33227頭,肉羊出欄3500隻,肉牛出欄750頭,家禽出欄65084隻,肉類總產350萬千克。畜牧業科技措施推廣力度加大,全年飼料青儲 5600噸,氨化2500噸,工業飼料推廣560噸,天水肉牛養殖場的示範帶動作用日益凸顯,帶動了周邊村子畜牧業的發展壯大,達到了發展一戶帶動一村,發展一村帶動一片的效果。
林業生產:林業資源得到有效管護,亂砍濫伐行為得到打擊,護林防火工作卓有成效,森林覆蓋有所提高。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啟動,加強對麻箐林場和土城林場的管理工作。2006年人工造林15.6萬株,實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設6410畝;封山育林3884畝。[3]
交通、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2006年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明顯加大,口恩公路全面完成了測設規劃和評審工作。阿洪至河外公路,北斗至紅岩公路路面改造等工程在積極籌措中。水利建設成效明顯,2006年共完成管網建設7200米,建設小水窖892口,水池完工23個,修復水渠9100米,阿洪大溝,法本、合家山基本煙(農)田建設全面啟動,工程進展順利,將於2007年3月投入使用,解決了全鎮8500畝的農田用水難問題。
鄉鎮企業:2006年,全鎮企業總數321個,從業人員1400人,企業總產值11184萬元,比上年的9851萬元增11.9%;營業收入總額13370萬元,比上年的11545萬元增加15.8%,年淨利潤總額2050萬元,比上年的1265萬元增62%;實交稅金149萬元,比上年的140萬元增3.5%。
固定資產、財稅金融:2006年,全鎮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50萬元,全年財政總收入341.79萬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 176.12萬元;財政總支出 523.28萬元,金融機構年末存款餘額6125萬元,全年累計發放貸款2432萬元。
科技教育:科技興農意識在群眾中形成,學科技,用科技已深入人心,「兩校進村」共舉辦各種科技活動培訓班16期820人。農函大辦班 4期22人。2006年富樂鎮繼續鞏固「兩基」教育成果,適齡兒童入學率99.5%,初中入學率達100%。基礎設施建設有新改善,切實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力度,進一步鞏固和充實教師隊伍,大力實施「科教興鎮」戰略,加大對學校危房改造力度,投資60餘萬元興建的富樂完小已投入使用,投資40餘萬元改擴建桃源完小,擬投資400餘萬元的河外希望小學,已經完成了主體工程建設,積大地改善了全鎮全鎮的教育教學環境。全鎮有普通中學兩所,在校學生1928人,小學22所,教學點24個,在校學生6100人,全鎮有中學教師117人,小學教師340人,其中代課教師101人。
文化衛生:各項體育活動正常開展,順利承辦了羅平縣第三屆老年人門球運動會。老年人活動場所進一步改善,投資2萬餘元建天水村委會老年人門球場一塊。農村文化中心戶,農村文藝演出隊不斷發展壯大,同時鎮政府調出資金3000餘元購買文化娛樂設施組織的「歡樂大家唱」,群眾反響強烈,豐富了富樂居民的文化生活。全鎮有文化中心一個,衛生院一個,病床27張,醫務人員24人,村衛生所13個,醫務人員35人。
廣播電視電信:全鎮廣播電視電信覆蓋率達97%,2006年在原有1900戶有線電視用戶的基礎上新增200戶達2100戶。
扶貧工作:全年實施安居工程150戶,發放救濟大米39噸,救濟款8000元,發放衣被185件套,救助特困人口1797人,解決大病醫療救助30人,救助資金達19500元,解決民房倒損15戶15間,救助資金達23700元,決溫飽人口300人,鞏固低收入人口800人,落實幫扶資金達80餘萬元。
計劃生育工作:全鎮13個村(居)委會全面推行人口與計劃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全年計劃生育「三術」完成575例,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優免補完成83例,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5‰以內,計劃生育生殖保健檢查率的達95%,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辦證鞏固率達100%。[4]
歷史文化
浙溪書院
據羅平縣誌和地方碑文記載,富樂原本不是聚居村落,明朝中期仍只有散居游商不定期來此生活,有民居生活記載是外地游商到此發現有銀礦(現在的鉛鋅礦)而雲集於此(其代表者劉志遠)形成小鎮,其中以明未清初的鎮遠將軍李定國號稱帶兵10萬人(最少五萬)到此開礦為鼎盛時期,富樂的歷史已超400年,富樂原名卑逝廠,開礦後叫窩銀廠,約民國初年定名為富樂;新中國成立後區劃為羅平北區第五轄區;1952年為羅平第七轄區;1953年為縣第六轄區;1958年改稱富樂公社,<火箭公社>,至1963年更名為富樂區;1970年為富樂公社;1984年後又改名富樂區;1988年定名為富樂鎮至今。富樂鎮雜居着回、彝、白、傣、壯、布依等少數民族,各民族信仰各異,道、佛、伊斯蘭、天主教四教合一。富樂人民多為外來移民,土著居民較少。富樂鎮雖地處羅平邊陲,堪稱旱碼頭,其原有商業文化、手工業文化、飲食文化和民族文化成為羅平12個鄉鎮中較為繁榮和發達的一個文化古鎮。文物古蹟如下:
現倖存文物古蹟
1710年建的財神廟(原稱兩廣會館);1737年建的「中天斗閣」;1685年建的浙溪書院;1888年建的樂峰天主教堂;1897年建的富樂清真寺;乾隆49年(1785年)建塊澤大橋,均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珍貴文物有清代佛道供奉的青銅和合金鑄的青銅佛像21人。竟內有1740年—1790年修建的「五尺古道」30餘公里;有古街、老宅打破自然建築的雄姿;有連綿10多公里的杜鵑花風景自然區——土城林場;有具備傳奇色彩的天生橋和自然的「一里不同水」的供給;還有人們褒稱的自然溫泉——富樂鴛鴦池(熱水塘)。此地非常特殊,從富樂有居住人口起,沐浴洗澡只分先後,不分男女老幼,一直延續至今,最特殊的是富樂洞經音樂,除納西古樂外,在曲靖獨樹一幟。[5]
風景名勝
天生橋
富樂天生橋位於鎮政府所在地正北約3.5公里的塊澤河上游,該地河谷深邃,懸崖陡峭,水流湍急,鷹旋獸跡,一橋橫臥東西,茶馬古道順懸崖山勢尾橋而過。遠觀其景,斧劈懸崖,險峻之中點綴着蒼翠,古道蜿蜒上下走勢平坦,一橋飛架,是橋非橋,趨於自然;身臨其境,山水映人,人居山水,自在而清幽,神秘而坦然,大自然鬼斧神工,給你帶來的是靈犀之中的遐想。
鴛鴦池
鴛鴦池,原來人們叫熱水塘,位於富樂鎮政府所在地正東約7公里,是塊澤河上游自然形成的溫泉,因其借塊澤峽谷之景而蜚聲四圍。在過去的人們心中,那是大自然的恩賜,人人都可享受,是塊澤河兩岸人民童年的記憶、成年的「紅粉」、老來的獨衷。從古至今,塊澤河兩岸人民在鴛鴦池中一直就是「老少同游拉家常,男女共浴不設防」。來此就是享受和諧,享受自然,何計俗禮姓氏,「各人自驅勞作乏,那管他人身上垢」,來了就洗,洗完即走。
塊澤河
塊澤河發源於富源金雞洞(富源城西部支鍋石村大水塘)屬珠江支系,是雲南南盤江下游主要支流黃泥河的一級支流,河流全長174公里,流域面積3265平方公里,河流中段東南橫切富樂鎮8個行政村,有「一河托兩縣,兩縣混一河」之說,河經之處懸崖峭壁,灘急彎險,大有地頭蛇出山之勢,時隱時現,流經富樂鎮境內之處,反佛神龍嶄頭,意欲一展雄風,它給人們帶來種種奇思妙想和許許多多常聽常新的神話。[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