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寂靜的修道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寂靜的修道院》是列維坦創作的一副風景畫。畫家以現實主義的藝術觀去描繪對象,使之具有抒情性,並寄予民族感情。這幅作品描繪了陽光照耀着河對岸的修道院,用筆細膩、色彩豐富,雖然寂靜,卻並不淒涼。一座小橋橫跨河岸,直通往叢林中的修道院,晚霞染紅河水、叢林與修道院,讓人感受到一種深情與思想在風景畫中瀰漫。

修道院其實是基督教早期禁欲主義的產物,那時有些信徒通常會在苦修士或其他聖人居住的房子邊結廬,時刻學習模仿他們的言行舉止。但這種偏極端的方式並不是所有普通人,乃至信徒所理解,為了免去麻煩,這些苦修士逐漸遠離社區居住。

這些遠離社區的苦修士在一起居住、讀書、禱告,時間長了,這些離群的修士就有了自己的社區,這就是修道院的雛形[1]。很多修道院被擴展成建築群,裡面有圖書館、神學院、食堂、宿舍、醫務室,甚至還有對外開放的教堂、穀倉、鐵匠鋪等輔助設施。但無論怎麼變換,只要被叫做修道院,裡面必然有一個(或幾個)單獨的靜修區域,通常不會對外開放,但修道院的修士後來多數可以選擇出去擔任教堂神父[2]或者講學。

作品簡介

畫作名稱:《寂靜的修道院》

作者:列維坦Levitan,IsaakIliich(1860~1900)(俄國)

創作年代:

風格:現實主義

題材:風景

質地:布面油畫

收藏地: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

作者簡介

列維坦(1861—1900年)俄國19世紀下半期最傑出的風景畫家。他1860年8月18日生於立陶宛基巴爾塔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鐵路上的低級職員。列維坦幼年時父母就雙亡,生活無着落。12歲時進入莫斯科繪畫雕刻學校半工半讀,師從薩符拉索夫和波連諾夫。1884年終以優異成績畢業,作品在巡迴展覽畫派展覽會上展出,巴維爾·米哈依洛維奇·特列恰科夫以重金購買了他的畢業創作。從此他以獨具風格的風景畫家登上俄國畫壇。1891年30歲時正式加入巡迴展覽畫派。37歲開始回母校執教,是位優秀的教授畫家。

列維坦的風景畫一般以農村的平凡景色為題材,賦予大自然以特殊的涵意。24歲的年輕畫家與大作家契訶夫成了莫逆之交,在契訶夫的啟發下,列維坦更加接近具有民主思想的人物,使自己的風景藝術更具時代意義。

19世紀90年代,俄國民主運動高漲,積極地影響着畫家的思想。他和契訶夫一樣,在作品中表現出激動和喜悅的情緒和對生活的信心。列維坦創造的作品總是有紀念碑式的構圖和樸實簡練的藝術語言。他對自然景物進行高度的概括,創造出俄羅斯大自然具有深刻思想的綜合形象。契訶夫說「他是一個偉大的獨樹一幟的天才,他的作品是那麼清醒有力,本該引起一場變革,可惜他死得太早了」。他一生歷經坎坷,但在他的畫中卻充滿希望、歡樂,閃爍着「能使疲倦的心靈愉快起來的陽光」。

列維坦1888年以前作品《伏爾加河組畫》、《雨後》、《白樺叢》等,顯示了他用抒情筆調再現大自然的才華。進入90年代,開始探索在風景畫中表現時代的氣息,代表作《弗拉基米爾卡》、《墓地上空》、《傍晚鐘聲》等,均呈現一種悲愴和淒涼的氣氛,表達了當時壓抑的社會情緒。隨着革命運動興起,他又創作了《伏爾加河上的清風》、《三月》及《金色的秋天》等,流露出他喜悅和激動的心情。逝世前創作的《湖》運用明朗、輕快的色彩,對大自然的形象進行了高度概括,是他在藝術上不斷探索的總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