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灞上寄侍御(王與)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宿灞上寄侍御(王與)弟》 |
作品名稱: 《宿灞上寄侍御(王與)弟》 創作年代: 盛唐 文學體裁:詩 作者:王昌齡 |
《宿灞上寄侍御(王與)弟》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1]
王昌齡的詩歌從語象選擇、句式運用到語句組合三方面都體現了詩人對典雅勁健的語言藝術風格的追求。在語象選擇方面,王昌齡多選用大的數詞、有力度的動詞、準確的形容詞來表現有氣勢的大場景或有氣魄的大胸懷,體現出了語言的力量美、氣勢美。在名詞選擇方面,王昌齡選擇的是典雅的、典型的語象。王昌齡在詩中多使用短句、變形句式、緊縮複句。使語言有力量感、經濟簡練。王昌齡詩歌中的語句組合也體現着他簡練清峻的語言風格。總結王昌齡的詩三大特點就是:語言簡練而內涵豐富;文辭平易但句意險峻;意興相兼、沉中見清。
詩詞正文
“ | <獨飲灞上亭,寒山青門外。
長雲驟落日,桑棗寂已晦。 古人驅馳者,宿此凡幾代。 佐邑由東南,豈不知進退。 吾宗秉全璞,楚得璆琳最。 茅山就一征,柏署起三載。 道契非物理,神交無留礙。 知我滄溟心,脫略腐儒輩。 孟冬鑾輿出,陽穀群臣會。 半夜馳道喧,五侯擁軒蓋。 是時燕齊客,獻術蓬瀛內。 甚悅我皇心,得與王母對。 賤臣欲干謁,稽首期殞碎。 哲弟感我情,問易窮否泰。 良馬足尚踠,寶刀光未淬。 昨聞羽書飛,兵氣連朔塞。 諸將多失律,廟堂始追悔。 安能召書生,願得論要害。 戎夷非草木,侵逐使狼狽。 雖有屠城功,亦有降虜輩。 兵糧如山積,恩澤如雨霈。 羸卒不可興,磧地無足愛。 若用匹夫策,坐令軍圍潰。 不費黃金資,寧求白璧賚。 明主憂既遠,邊事亦可大。 荷寵務推誠,離言深慷慨。 霜搖直指草,燭引明光珮。 公論日夕阻,朝廷蹉跎會。 孤城海門月,萬里流光帶。 不應百尺松,空老鐘山靄。 > |
” |
— <《宿灞上寄侍御(王與)弟》>,<詩詞名句網> |
作者簡介
王昌齡 (698— 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2]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3] 《閨怨》等。中宗景龍中(708年)轉考功員外郎,與杜審言、薛稷等同為修文館學士。又以受賄罪貶越州長史。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流放欽州。 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賜死。有《宋之問集》
開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齡北歸,游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癒了,兩人見面後非常高興,孟浩然由於吃了些許海鮮而癰疽復發,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還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郊遊,也都有留詩。[4]
視頻
參考資料
- ↑ 《宿灞上寄侍御(王與)弟》 詩詞名句網
- ↑ 「王昌齡」詩詞全集(210)首) 詩詞名句網
- ↑ 王昌齡《出塞》原文譯文賞析 快資訊,發布時間;2018-04-19 09:26
- ↑ 王昌齡邊塞詩的特點是 快資訊,發布時間;2019-12-01 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