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容我發個呆(劉寧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容我發個呆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容我發個呆》中國當代作家劉寧蒗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容我發個呆

某天,開着車,忽然逸出一個念頭,寫篇關於發呆的感受體驗;於是,有點激動地寫下標題,卻對着它呆怔了半晌——

關於發呆,百度詞條上說:呈現出呆相,發愣。發呆是人的大腦對於外界事務進行調節的一種應激反應。

我上心理課的時候常和大小學員玩一個小遊戲,讓大家圍一圈,每人左手伸一食指朝上(如傘柄),右手掌攤開向下(如傘蓋),與左右依次連接(右手掌輕搭在右側學員的左食指上),然後一聲令下,學員要迅速用右手蓋抓握住旁人的左手指,同時要讓左手指迅速撤離,避免被抓。一輪下來,拉扯成一團:有的左手被人擒住、右手又抓住了別人;也有逃脫自保的,更厲害的是脫身的同時又擒獲別人。

這個遊戲寫得囉嗦,操作其實簡單,玩起來也容易熱場,一輪下來,緊張雀躍,意猶未盡,大家身體一動,情緒就升上來了。

遊戲結束,我們再用這個去理解人在現實情境裡的三種應激本能——戰鬥與逃避和木僵,就很形象直觀了。身體這一套本能的警報系統,是人類存續下來天生的能力,更早識別危險,使我們的身體做好反應。在遠古時期大大提高了我們祖先的存活率。

而戰與逃,雖然方向不同,都是要緊張的調動身體資源。唯獨第三種應付大有區別,又不戰,又不逃,原地「石化」。

你可能擔心,險要時刻,「不動」狀態不是更危險。其實不盡然,在千年的進化里,身體的智慧系統已完成情境分析:打得贏就打了,逃得了就逃了。而這兩種反應都不合適,那就選擇另一種自救吧——假死。

如同很多動物在遇到天敵時裝死,通過僵住不動讓自己看起來沒有那麼顯眼,從而增加自己生存下來的機會。所以,僵住的反應,是有進化的意義。

現代社會,人與環境的交互密度和頻次呈百千倍增加。即使足不出戶,手機微信抖音各類軟件從早到晚,工作的、私人的訊息不斷(一天之中,個體甚至可以數百人完成線上的互動)。在這個過程中,警報系統長時間待機運作,不斷的反應、工作和消耗。

如果頻繁或不當操作,即使電腦也會運算過載,導致「宕機」。而身體的反應同樣類似,對現實環境裡各種潛在、疑似的危險信號不斷,導致我們常處在過於警覺、擔憂和恐懼,在判斷和選擇上也容易因為負面情緒的影響,而偏離理性。

所以,木僵,可以視為一種過載保護。身心失衡的時候,用「躺平」的方式自我保護。

忽然也聯想到「剪刀、石頭、布」的划拳遊戲。剪是戰,布是逃,而石頭則以「鈍化」勝「鋒銳」。

西遊記里,機敏的孫悟空也曾用過很多次,一個定身法,肉身呆立,停在原地;精魂奔逸,尋找解法。

聯想到我最近諮詢工作中的一個來訪者,16歲的男生,體型略胖,坐立行走慢人半拍,打了耳釘和唇釘,乍看有點社會少年的氣息。了解了成長史之後,才知道家庭養育環境的不安定,和成長中依戀的創傷,讓他用一種鈍感的狀態生活,遇事不急,與人不爭,唇釘也許是他與人群劃開距離的方式,在一個減少反應的狀態下「保全自己」。須知頭一縮,龜殼就是護身鎧甲,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保命之大用呀。

還有一個成人來訪,從小就是學霸,備受父母寵愛,上了很好的大學,大一時突然「崩」了,身體和情緒各種不安,靜坐不能,被診斷雙相情感障礙,住院治療隔年又復發,辦了幾次休學。諮詢中,她對自己心症的理解是,從小到大,一直力爭上遊的是A版的自己,讀學創業贏大錢;而另一個B版的自己,一直在陰影里,想的是自在玩耍、休學退學、出家。這次由A版到B版的切換,不知從何緣來,但在A版的活法裡,她體驗到宏大敘事的成功目標下的無意義感如此真切。後來,也回溯了她的生活史,以及與家庭父母的關係互動,即從小被視為掌上明珠,「明珠」也配合着發亮發光,用爭輝回報父母殷切期待。於是乎,通過中考、高考、大學創業做了一道又一道自我證明題,可是,在人外有人的強手環境裡,仿若登上一個懸掛的天梯,永遠到不了頂。

「一寸光明一寸金」,可能是早一代「雞娃」的座右銘。可是,時間只是生命的刻度尺。王爾德說,生命的體驗是流動的,流動的生命才是珍貴的活水。把時間交給書山題海的孩子們,接受着高效教育標準化的訓練,用「知」代替了「識」,隔離了寶貴的生活。時間一寸都沒有留白,如在囫圇中吃完的人參果,體驗不到本來的好滋味。

其實,不僅僅是這些走進心理諮詢室的來訪在發出求救的呼聲。各種競求下的焦慮和目標本身的無意義感已經是當下時代蔓延的情緒共病,普羅大眾,概莫能外,生命和身體都被無形的社會價值洪流所裹挾。疫情三年,極深地觸動了人們對生命本質的體驗。但是,如何去過活,仍然是具體到個人的議題,無法從集體裡找到通用版本。而心理諮詢,也為越來越多的正常人、以及本身就是社會高功能的群體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滋養空間和精神容器,來一探「究竟」。

所以,在諮詢師的角色里,我見證了很多來訪在外在的撕卷拉扯中,重新梳理和調整自己的頻率和節奏。在外界看來,也許他們就處在一種「假死」的狀態——停學、停職、停止社會功能。如果來訪和背後的家庭/重要他人,能真正理解到「假死」背後的積極意義和正面需求,則能化成,向死而生的力量。在此之前,非得被外力強制去做些什麼,很可能變成「送死」,君不見這些年,自傷與自殺的社會危機事件如此之頻繁。

其實,不僅是來訪者,回歸到自己的體驗里,我從事諮詢職業以來,和來訪凝神聚力的工作,心能運作消耗巨大。諮詢結束後,情緒還會後延,需要緩慢代謝。如同一個陶製容器,反覆倒入不同的液體,氣孔里總有殘餘,這些混雜交融也構成了諮詢師特有的「職業氣味」。雖然有個人體驗和督導的方式去處理消解。但人格中的雙向滲透,仍然需要諮詢師對自己的身心做更多的觀照和覺察,如同完成「自我」的靜置,讓混雜液分層澄清。不然,容器上的某些殘餘,會大大影響來訪者與諮詢師本身的健康。

心理圈張維揚老師常說一句偈語:「首先是放鬆,其次是其次」。老曾(對心理大伽曾奇峰親切的叫法)也說,人在極其放鬆的狀態,就像是撒手人寰的狀態。都在鼓勵大家多發呆。(哈哈)

所以,所謂的中年人回家前習慣車內靜坐半小時;又或者在吞雲吐霧中放空,在甩杆池野的垂釣中放鬆,這些都是身體無意識的「木僵」狀態啟動;再到主動選擇的打坐冥想、禪修,都在視發呆為福流,以呆養神。忽然也理解了早些年報道中某港星的消遣方式是「打飛的去倫敦餵鴿子」,遠離熟悉的環境,將所有外界的目光一一消磁,化身路人甲,完成一場精神自我的投餵。

前些天,我感覺自己被工作擠壓成一團,即興想第二天去海邊發個呆。本計劃一大早動身,結果一覺醒來,天色忽變,烏雲壓陣,風大雨急,還伴有颱風預警,只好暫且打消念頭。到了中午,風雨暫停,厚重雲層間,又晴了一條縫,我心裡也泛起了晴光,想着即使天氣不好照樣有人在路上行進,便放下顧慮,驅車前行。好在路途不遠,抵達近海公園時發現附近車流人流比往常少了很多。車很快停好,也隔空飄來了海的味道。遠眺過去,陰天青色的大海,比平常所見的蔚藍色版本,別具幾份新意。

我脫鞋赤足踩着沙子走向海灘,被海風拂抱,觸到浪卷白邊,從腳趾縫裡穿過陣陣海水和沙流。看到有人在遠處衝浪嬉水,游泳泡在水裡,或者埋在沙子裡,三三兩兩,在這個天然的場域,自顧自沉浸。我看到風,從各個方向輕快穿梭,撫弄姑娘們的長髮,撩起小伙們的衣衫,揭開孩子們的帽子,吹醒遊人惺忪的眼睛,還起勁兒地推着一層疊一層的海浪,奏起節奏悠揚的樂曲。

「呆」坐久矣,我起身沿着海邊棧道走了一小段。腳下的棧道,開始的一段是用石木和玻離相嵌、人工巧設的連廊。憑欄而立,更有「觀潮」的味道。底下是巨大的天然石塊,帶着歲月刻畫的裂紋。遠處,有隱隱的船影,積在海天邊的堆雲。海天無言,唯有潮聲不盡。卻正是:閒觀造化余,靜極悅自性。胡蝶忽飛來,吾心已無競。[1]

作者簡介

劉寧蒗,現年 43歲, 湖南湘潭人,現居深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