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來客(陳響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家裡來客》是中國當代作家陳響平的散文。
作品欣賞
家裡來客
故鄉位於鄂東中部。這裡山巒疊翠,小河蜿蜒,孕育了勤勞樸實的百姓,也孕育了他們古道熱腸、淳樸好客的品格,每一戶人家都流淌着深厚的地域文化與待客之道。
記得小時候,家裡來客,從客人踏入門檻那一刻起,母親總是一臉的笑容,給人感覺出一股溫馨的氣息,笑容滿面地招呼客人落座。隨後,泡上一杯香濃的熱茶,遞到客人的手中。這杯茶,既是對客人的尊重,也是對客人的一種問候。
此時的母親,會與客人拉拉家常,說些瑣碎事情,隨後便進入廚房準備招待客人用餐。按鄂東老家風俗,客人來了,無論是早、中、晚餐,都會有二道餐食。
第一道餐食是專為招待客人所做。所用食材都是平時少見的雞蛋、肉食、麵食為主,有時也會配糍粑之類。在以大米為主食的鄂東地區,麵食在當時也是珍貴食材之一。表示對客人到訪的熱情。
第二道餐食與第一道餐食相隔不會超過一小時,是全家人與客人一起享用。相對於平常自家餐食要豐富一些,菜品也多一些,一般是4至8個菜,有魚、有肉和時蔬青菜。所以,小時候,我們最盼家中來客,只有客人來了,我們才能吃到比較好的食物。
客人來了,母親在準備第一道餐食時總是格外用心,生怕做不好。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魚肉雞蛋之類的食品是難得的珍饈,只有在逢年過節時才能少量品嘗。每當家中來客,母親總會拿出平日裡積攢的臘肉臘魚和捨不得吃的雞蛋,作為招待客人的佳肴。她會在廚房裡有條不紊地忙碌着,精心挑選食材,仔細處理每一個細節。先將臘肉用溫水泡發,去除多餘的鹽分和雜質,並切成薄片,以便更好地入味,還可以節約使用。雞蛋則是母親平日聚存、準備用來換取油鹽等小商品,此時正好可以派上用場。當所有的食材都準備好後,母親就開始烹飪。
只見她將臘肉用大火炒出油,讓它們的香味充分釋放出來。再打開雞蛋進行煎制,使其外酥里嫩。再將臘肉和雞蛋一起加入清水煮約十來分鐘,灑上蔥花備用。接着,燒水煮麵條。然後,用一隻大碗先裝入麵條,再將臘肉和雞蛋及煮出的湯淋在麵條之上。這樣,一碗由臘肉、煎雞蛋和麵條組合而成的餐食算是完成了。這三種食材在碗中混合相遇,味道相互融合,那咸香濃郁的臘肉,那酥軟香香的煎雞蛋,還有那筋道入味的麵條,相互襯托,形成了一種令人難以抗拒的美味。
作為客人,面對這第一道的美味,心中總會湧起一股暖流。然而,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那一帶農家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客人面對這第一道餐食,是不能吃完的。特別是不能把最好的食物吃完,像當時比較珍貴的肉和雞蛋,吃的時候至少要留一半,如果是三個雞蛋,只能吃一到兩個;如果有五塊肉,只能吃二至三塊,即使是麵條,也要留一半。有的比較講究的客人,只是喝一口湯就會放下來。如果吃完了,主人家會覺得你這個客人比較饞,不懂得人情世故,甚至認為這個客人有點「苕」,也就是比較傻的意思。
記得那年,一個陽光明媚、楝樹花開的日子,我父親單位的一位同事來我們大隊辦事,順道來我家看看,因他平時極少來我們家,所以就成了家中的「稀客」。母親對於這次來訪格外看重,她拿出了平時都捨不得用的珍貴食材——雞蛋、臘肉和機面,用心地煮了一大碗香氣四溢的麵條,小心翼翼地端到八仙桌的上座,熱情地邀請父親的那位同事品嘗。我站在一旁,眼巴巴地望着那碗色香味俱佳的麵條,心中滿是渴望,口水在嘴角悄悄滑落。父親的那位同事似乎察覺到了我渴望的目光,但他只是輕輕動了幾下筷子,吃了幾口麵條,便禮貌地將那碗美食送回了廚房。
母親見狀,有些不解地問客人道:「你怎麼沒動筷子呀?是不是我做得不合你口味?」說完,母親再次將那碗麵條端到八仙桌上,堅持請父親的那位同事落座用餐。但那位同事卻怎麼也不肯再上桌了,邊說邊往屋外走,母親也追趕到屋外,誠請他上餐桌。此時的我,已經餓得肚子咕咕叫,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饞意。趁機跑到桌子邊,將那碗裡的三個雞蛋、幾塊臘肉,還有剩餘的麵條,一股腦兒地倒進嘴裡,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那香美的滋味讓我仿佛置身於仙境,我滿足地拍了拍肚子,心中滿是歡喜。
母親見到我這一舉動,氣得想要打我。但父親的那位同事卻哈哈大笑,他擺擺手連聲說:「冇得關係,冇得關係,細伢兒貪吃是正常的。這碗麵條做得這麼好吃,我都忍不住想多吃幾口呢!」他的笑聲和寬容的話語,讓緊張的氣氛瞬間緩和下來。
從內心講,那個時候,我有時會埋怨母親,對她總是把家中最好的食材留給客人食用的做法表示很不理解。在我看來,這些臘肉、雞蛋和麵條都是我們平時難得品嘗的美食,而母親卻總是毫不猶豫地將其呈現給客人,讓我心中難免有些失落。然而,隨着年歲的增長,我逐漸明白了母親的用心。她深知家中來客不易,尤其是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能夠用最好的食材招待客人,既是對客人的尊重,也是展示家庭熱情好客的一種方式。母親總是把客人的需求放在首位,用自己的方式詮釋着待客之道。
從那以後,每當我回想起那個春天的午後,心中都充滿了溫暖和感激。父親的那位同事用他的寬容和善良,讓我感受到一種美好和溫暖。也因為那一碗美味的麵條,後來在塆里成了笑談,也成了我心中永遠難忘的記憶。
鄂東人家這樣的待客之道,源於何時,不得而知。但自我記事以來,無論是別人到我家作客,還是我到別的人家作客,只要有客人,那天的餐桌上,總會擺滿豐盛的食物。即使家裡再窮,只要家中有的,無論是家常小炒還是山里珍藏,主人都會毫不吝嗇地呈現出來,讓客人盡情品嘗。席間,主人還會與客人推杯換盞,暢談天下事,分享彼此的故事和經歷。這種親密無間的交流,讓客人感受到了主人家的真誠與熱情。
除了物質上的款待,鄂東人家還注重精神上的交流。他們會關心客人的生活和工作,傾聽客人的心聲,為客人排憂解難。在鄂東人家,客人不僅能享受到美味的佳肴和舒適的住所,更能感受到一種家的溫暖和歸屬感。
隨着我成為一家之主,日益體會到母親的辛苦和不易。母親這樣的待客之道,應是一種傳承千年的文化精髓。它體現了鄂東人民的淳樸、善良和熱情好客的品質,也展示了這片土地上獨特的人文魅力。在鄂東人家的熱情款待下,每一位客人都能感受到一種賓至如歸的溫暖和舒適。
如今,隨着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鄂東人家的待客之道也在不斷地傳承和創新。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份古道熱腸、淳樸好客的品格始終如一,成為鄂東大地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作者簡介
陳響平,筆名陌上牧笛、松間明月、江南。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金融作家協會會員。煮字生暖,攝影書法,發表文學作品50多萬字。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