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家鄉的餡兒餅(顧盛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家鄉的餡兒餅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家鄉的餡兒餅》中國當代作家顧盛杉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家鄉的餡兒餅

二月二,挑薺兒,包餅兒,帶女兒。

三月三,柳葉餡,包餅吃,百病散。

清明前後,枸杞馬蘭頭,包餅有吃頭,不吃不吃二三個。

在我的家鄉蘇中姜堰,包餅兒花樣不少,特別是應時應節的餡兒餅怎麼也忘不了。

花樣不少,主要是因為餡兒不同,比如薺菜為餡包的餅兒就叫薺菜餅兒,秧花兒(即苜蓿,一種重要的牧草和綠肥作物)為餡包成的餅就叫秧花餅,最多的是青菜餅、蘿蔔絲餅、山芋絲餅、韭菜角兒餅、芝麻餅、豆沙餅,等等。中秋時節,將一兩塊月餅碾碎,拌上米粉炒成的焦屑之類,就有了月餅餡兒餅。

還有一種湯餅兒,與包圓子差不多,不過不是用糯米粉而是用秈米粉,包好餡兒兩手一合,上面留着深深的手指印,放到沸騰的水裡餅兒浮上來就熟了。這種餅兒吃起來,具有餅兒的風味、湯圓的爽口,尤其是秈米粉的酥鬆,猶如粉蒸肉一樣。

是麻蘿蔔、胡蘿蔔或山芋做餡兒,就要把它們洗乾淨,在廚房專用工具刨子上擦成細絲,用適量鹽拌勻醃漬。將它們的水份擠干,再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鹽、小香蔥、生薑、香油等拌勻,你如果喜歡還可加入味精或雞精,最後將所有原料攪勻,這樣餡就做好了。為了適合你自己的口味,最好邊加調味料邊試味道!香油要多加一些,這樣吃起來更香且餡兒不會出水。

做芝麻餡用的芝麻要是炒熟的。炒熟的芝麻要碾碎,加上白糖或紅糖就可以了。碾芝麻是很費事的。一般人家是將炒熟的芝麻攤在桌上,用一種圓筒形的量米的器具民間叫升子,兩隻手抓着在芝麻上滾來滾去,當然要用力氣的,不然碾不碎的。有的人家是把炒熟的芝麻盛在紮實的容器里,用銅勺或鏟子柄在裡面搗鼓。還有的人家用碾槽碾炒熟的芝麻。我們可以在藥房裡的櫃檯上看到一種叫碾槽的器具,鐵質的月牙形的,一個圓形的盤兒,一根細細的鐵條穿進其中,轉動圓盤兩邊鐵條,圓盤在器皿里滾來滾去,用它可以輕輕鬆鬆地將芝麻碾壓碎了。

和面要用溫水,別用冷水,餃子才用冷水。溫水和的面十分柔軟,有彈性。在生麵粉中,慢慢加入溫水,攪一攪,然後就用力揉面吧!民間有「一個饅頭,三十六拳頭」的說法,同樣適用於揉面做餅。直到麵團被揉得表面光滑細膩,軟硬適中,這樣就行了。

揪一塊面下來,搓成長條,切成大小適中的一段段,分別滾圓。在桌上按一下小麵團,使其平一些,左手拿麵團,右手拿擀麵杖。如果你是左撇子就反過來;如果沒有擀麵杖,就把鏟柄或銅勺柄卸下來。左手將小麵餅逆時針旋轉,右手一下一下地把它擀大擀薄。一手拿皮,一手盛餡。餡兒少了,吃不到味;多了,皮子易破。把適量的餡放到皮中,一邊慢慢旋轉,一邊一點一點地將皮的邊捏在一起。包好後,最好將它在桌子上用擀麵杖稍微擀平一點,這樣容易煎一點,但千萬別擀爆了。

最後在鍋里放一點點油,把餡兒餅一塊塊貼在鍋上,一次五六塊,用小火慢慢煎至兩面金黃,一定要耐心,別用大火。屆時,外表金黃誘人,咬下去湯汁爆出,外脆里嫩,口齒留香,回味無窮,當晚做夢都是夢到跟餡兒餅睡在一起。想起那種感受,真是中秋月餅難比!

「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圓圓的月亮,圓圓的月餅,提及中秋,人們首先會想到明月與月餅。其實,中秋不是只有明月和月餅,它的活水之源在於那顆不老的文化魂。試想,假如在中秋的歷史背景上,少了嫦娥、后羿的悽美傳說,假如缺了吳剛折桂、玉兔搗藥的美妙故事,假如沒有蘇東坡的《丙辰中秋》、李白的《把酒問月》等闋情橫千古的眾多詩詞歌賦作文化鋪墊,我們的中秋佳節還會圓得如此明澈豐滿、意味綿長嗎?

月餅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文化,具有特定的歷史內涵及其意義。從文化視角看,它們本源自於一個審美喻體,明月之「天圓」與月餅之「心圓」,是殊途同歸的一個民俗希冀、人文情感期許。說白了,月餅只是一個親情、友情和愛情的載體。每逢中秋佳節,親人、朋友、戀人聚集一起,品嘗月餅,暢敘友情,懷舊思鄉,感悟團圓,沉浸在和諧、自然、信任的愜意氛圍中,那是一種情趣上的享受。其實,小小月餅只是一個符號,人們更看重的則是其中的人文關懷涵義,吃月餅吃的就是一種感覺。

在偌大的超市里,在琳琅滿目、造型各異的月餅前遊蕩,千篇一律的精美包裝,同出一轍的製作方式,都是那麼的高糖分高脂肪高膽固醇,如今愛健康、愛美麗的人們如臨健康大敵。

把月餅切成小塊,和親友們分食,既能多品嘗一些不同口味,還能感受與親友歡聚一堂的樂趣和氣氛,同時又避免了攝取過量脂肪、糖分等。如欲大快朵頤,低糖、低脂、低熱量的家鄉的餡兒餅古樸時尚,物超所值。

[1]

作者簡介

顧盛杉:江蘇省作協會員、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會員、泰州市詩歌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