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家鄉年味(李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家鄉年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家鄉年味》中國當代作家李容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家鄉年味

家鄉坐落於新化農村一座不起眼、不知名的小山腳下,這裡住着十幾戶人家。細細論起來,也就是老祖輩的幾家兄弟在這紮根繁衍。

記憶中,家鄉熱鬧、最歡慶、最溫馨的時候,莫過於過年了。

自古以來,春節就是我國一個極為盛大的節日,每逢臨近春節,我便跟在大人身後忙碌起來,看着他們殺年豬、打豆腐。

一粒粒飽滿的黃豆在家鄉人們飽經滄桑的雙手下製成白嫩嫩的豆腐塊,而後切成小三角形,經油炸又成為金黃金黃的炸豆腐,又或者經一番複雜工藝後做成美味的臭豆腐,各式各類的豆腐都融入了家鄉人們辛勤的付出。

殺年豬那天,一聲聲尖銳刺耳的豬叫聲打破清晨的寧靜,賴在溫暖被窩裡的孩子們聞聲後,會翻身一躍,跑着趕去看新奇。只見爺爺們眼疾手快地抓住豬的前腳、後腿和耳朵,立馬抬起並摁倒在長木凳上,迅速將鋒利的殺豬刀捅入豬脖子的血管,鮮血連續不斷足足接了一大盆,伴隨着一陣嘶吼掙扎之後,終於動也不動了。褪毛、解剖開後,豬腸、豬蹄、豬肉等成為人們春節餐桌上豐盛的美食。這時的集市也變得熱鬧非凡,人群熙熙攘攘,馬路邊上擺着琳琅滿目的年貨,糖果瓜子、餅乾點心應有盡有。回家後幫家人貼對聯、掛大紅燈籠,忙得不亦樂乎。隨着人們的忙碌,春節的氛圍越來越濃了。

在這之中,打豆腐那天是我們小孩子最期待的日子,因為可以大飽口福了。

家鄉打豆腐,歷來是奶奶們張羅,大家約定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聚集在一戶人家裡,齊心協力打豆腐。打豆腐可是一門精細活,過程也相當複雜。在打豆腐的前一天,奶奶們選擇將顆粒飽滿的黃豆,浸泡在木桶里,第二天清晨,便開始忙碌起來,村里也隨之熱鬧起來了。東家奶奶負責挑水,一根陳舊的扁擔挑起兩隻盛滿水的古老木桶,一步一步有節奏地晃動着。西家奶奶選擇磨豆子,年長的奶奶準備生火……

磨豆子是用傳統石磨來磨,十分耗體力,所以由年輕一點的奶奶們來操作。這[時候]],我便喜歡跟在她們身後給她們往石磨上放豆子,看着粒粒黃豆慢慢破皮分裂磨碎,最後磨成黃白粘稠的液體……落光了牙齒的大奶奶坐在灶膛前一邊生火一邊詢問着今年誰家的過年豬殺了多少斤,油多不多;關心李家奶奶的子女什麼時候回來過年;討論着去年誰家的幾斤黃豆打了幾桌豆腐……火紅通亮的灶房裡,她們布滿皺紋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等豆漿磨好之後,背微駝的奶奶便把豆漿穩穩地倒入有開水的大鍋里,然後在大鍋正上方掛一個古老竹製的十字架,麻利地在四個角上系一塊豆腐過濾布。待豆漿煮沸後,再用瓢舀出來倒入過濾布里,雙手長滿老繭的她把倒入的豆漿水使勁兒擠出來,黃白高溫的豆漿水把她的裂口浸得泛白。隨之把純淨的豆漿水熟練地倒入刷有石膏粉的大瓷缸內,使其凝結。這時,奶奶們則會大喊在田壠上三五成群玩耍的我們,我們這些孩子總是歡叫着,像脫韁的野馬狂奔而去,並大聲呼喊着「吃豆腐花咯,吃豆腐花咯……」我們拿着大碗,站在瓷缸前焦急地等待,看着她們將一隻筷子緩慢地投入瓷缸中心,如果筷子沉下去,她們又蓋上木蓋,樂呵呵地叫我們等待幾分鐘,我們便嘆氣、反覆追問着時間,直到筷子可以浮出頭來,我們便爭着去盛豆腐花。看着白嫩嫩的豆腐花顫顫巍巍,忽而嗖地一下滑進碗裡,淡淡的豆子清香撲鼻而來,嘗一口,潤滑又細膩,灑上一點白砂糖之後,味道更加美味。隨後,奶奶們又會忙起來,她們把豆腐花舀入用紗布鋪好的豆腐箱框裡,再用紗布團團裹起,蓋上厚木板,壓上大石塊,製作豆腐才算告了一段落。這時候,奶奶們又會把我們這些小孩都叫過來,把過濾出來的豆腐渣滾成一個個圓球,因為豆腐渣也可以成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哦!而她們還在談論着今年豆腐的鮮嫩和收成,滿足之情溢於言表。

隨着新年的到來,外出的遊子們都已回到家鄉的沃土,人來人往,熱鬧極了。家家燈火通明,爆聲連連,一家幾代人其樂融融地坐在久違的飯桌前,吃着豐富而又美味的年夜飯,小孩子坐在爸爸媽媽的腿上看着精彩紛呈的春晚,享受着一家人難得團聚的幸福時光。

大年初一這天,鄰居們相互拜年祝福,在這久別重逢的時刻,叔伯們會聚在一起打點小牌,各自聊一聊這一年來的光景,也時常懷念他們小時候在家鄉發生的有趣的事,他們都說,離家在外,總牽掛家人,懷念家鄉,春節大家聚在一起,心中免不了感慨萬千。白髮蒼蒼的爺爺奶奶們都閒停下來,在路邊拉家常,看着我們這些各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讀小學的,初中的,大學的,甚至已工作的,穿着漂亮的新衣服在馬路上跳皮筋、講笑話……春節里溫暖的陽光,灑在每個人神采奕奕的臉上,小小的村莊裡飄蕩着我們歡快的笑聲,散發着家鄉人們深厚的情誼。

元宵過後,歸來的遊子陸陸續續背上行囊外出開始新的一年的拼搏。儘管與家人難捨難分,但我相信,為了下一個更美好的春節,無論大家踏向何方,這濃濃的家鄉情,會是指引我們前行和歸來的路。[1]

作者簡介

李容,女,95後,湖南新化人,現讀於冷水江市婁底幼兒師範學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