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平「陽溝」(仰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宣平「陽溝」》是中國當代作家仰忠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宣平「陽溝」
日前拜讀李樹茂先生的遺作《浮生掠影》,其中有一篇題為《好官禮讚》的文章, 該文提及原宣平建縣以來的第十三任縣令陳應麟, 籌資籌勞、修堰建渠,引水入城,解決了當地百姓飲水和消防用水等問題,不由讓我對這位功德無量的窮縣令肅然起敬,同時也勾起我對童年時的相關回憶。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葉,我出生在浙江省宣平縣(現為武義縣柳城畲族鎮),我的家住在縣城太平街陶某的出租房,後搬至關陽殿堂(音)附近湯某的出租房居住。
太平街是宣平縣城惟一的古鎮主街,整條街從南至北約六百米長,十米左右寬。街的南首是天妃宮,向東拐彎延伸再朝南便是縣前街及城隍殿,而街的北首拐彎朝東北延伸至縣后街及北門頭止。
太平街中段西側與司前街相銜接,這三叉路口地段便是縣城的商業中心,我父親的刻字店就設在該路口街旁一側。
太平街商鋪多,有南貨店、百貨店、布店、藥店、飲食店、理髮店、照相館、裁縫店、陳公記旅館、郵局、書店等店鋪。
街的兩側,磚木結構的兩層房屋相連,屋頂桁瓦挑檐。炎炎之夏季,相鄰屋主會在二樓搭架鋪上松毛枝,作為遮蔭涼棚,讓行人涼快、店鋪降溫。
每逢集市,山里人進城,喧譁熱鬧、熙熙攘攘,乾柴木炭草鞋山果等農特產品買賣吆喝聲此起彼伏。尤其是每年一度的五月十六廟會,客商雲集、貨攤繁多、喜迎台閣、戲台對唱、測字算命、五花八門,那真是人流如潮、熱鬧非凡。
宣平各條街的路面上,均以一條條長形青石板居中直向砌平相連,石板的兩側鑲嵌着一塊塊鵝卵石。歷經幾百年風霜日曬、人踩雨刷、久而久之,這路上的鋪石便光溜溜了。
各沿街的路邊包括東街等處一側均建有水渠,當地人稱之為「陽溝」,但陽溝不陰不陽,這寬一米左右的水渠上面橫鋪石板,水渠成了陰溝,間隔數米開個口子,築有台階,成了陽溝,它便於人們取水、洗菜、洗衣和消防用水等。
據民國宣平縣誌記載:「1591年(萬曆十九年),宣平縣前坊、縣後坊、太平坊大火、焚燒幾盡,二十四年(1596年)知府特為此立石記事以戒。」
後來,正如本文開始所述,陳縣令帶領民眾引西溪大流堰之水入城。當時如此浩大工程建設,在貧困山區小縣那真是步履維艱,特別是在朝廷無撥銀的情況下,建堰修渠的資金從何而來?
一心為民的陳縣令,拿出自己積蓄的薪俸帶頭捐助,出售部分官有空置土地,發動民間募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歷經艱辛,終於完成好似「萬里長城」般的繞城水渠建設工程。
入城水渠的源頭是從金山尖下游的豬頭潭鑿石開溝引入,經曹門流入司前街、太平坊,流至縣前、縣後,縱橫交錯,水渠長約上萬米。 水渠建築均為磚石混砌,硬石板鋪路,當然從豬頭潭至曹門白窗腳二三公里的水渠上,因其周邊居戶甚少,故此段水渠無石板鋪上,中途還修建水碓一處,落差流急,加上水渠寬達2米之多,形成入城水壓,促成繞城陽溝水流暢通無阻。
水渠不僅方便了民眾生活,而且水源還用於豐產、縣後、縣前三村幾百畝土地灌溉,一舉數得。
宣平城外有東溪、西溪兩條大溪。東溪源頭桃溪樊嶺,溪邊兩岸良田甚多,一遇大雨,田土流失,溪水變黃成濁,匯入溪流似滔滔黃河。而西溪水源來自牛頭山脈,四季泉水、清晰見底,故西渓清水引流陽溝,常年清澈。
雨季,東西兩溪之水,流至2公里之外的祝村附近匯合,溪水黃清兩色相融,然後奔往下游甌江,其景甚為狀觀。
宣平城內的陽溝,長期以來立有不成文的規矩,則嚴禁在陽溝里洗刷尿桶馬桶髒物。早六點鐘之前、晚十點鐘之後,不准在陽溝里洗菜洗衣等。
這樣一來,每天夜晚水流沖濾不斷,早晨水質特別清潔,人們早起紛紛到陽溝里挑水回家,倒滿水缸供一天飲用。此風序良俗無人違反,遠近聞名的「宣平老實」,人人自覺遵守。
有了陽溝,清清山泉、涓涓細流,當地百姓防火意識仍然沒有放鬆。主城三村各有一位鳴鑼「敲更者」,在夏秋冬的乾燥季節,「敲更者」手拿銅鑼巡邏在街巷,邊敲邊走,不時高喊:「天氣啨燥、小心火燭!」 接着敲幾下「哐、哐」的鑼聲,提醒民眾加強防火意識,有點像電影《平原槍聲》中的老大爺敲更喊話「平安無事哦」一樣。
《武義縣誌》記載:「1950年在柳城鎮建立義務消防隊,隊員12人,水龍1部、水桶4隻、水槍3支。」小時候,我曾看見過消防隊員在現場救火,他們三人一組,一人拿水桶反覆從陽溝提水,另兩人一個握住放在水桶里的銅管水槍,另一人握住水槍的上端槍管往下猛壓,這水槍口便噴射出二三十米高的水柱,朝燃火方向猛射。
有一天,我家隔壁一位獨居老人,冬寒之夜用火籠取暖,因熟睡時火籠翻倒,導致棉被着火,老人被活活燒死。所幸鄰居發現及時,消防隊員聞訊趕到,水龍水槍齊射、將火撲滅。如果說沒有陽溝之水,火災後果將不堪設想。
那時,宣平(柳城)沒有自來水廠,陽溝清水是人們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但有一年旱情嚴重,溪水斷流,陽溝無水,深井水缺,唯有北門頭醫院附近的山腳還有一口井穴的「冷水孔」在冒出水來,那挑着水桶的人們排起長隊,許多人空手而歸。
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常在陽溝上面玩遊戲,玩的比較多的還是在陽溝上面跳石板。記得跳步是以石條板橫縫為界,隔一塊石板中間用粉筆劃條線,可雙腳下地,其他無劃線的石板只能單腳跳步,用一串用紐扣穿連的拋物依次丟向石板,小孩單腳或雙腳跳步把拋物撿起,撿不起、或跳不過的便算輸。
兒童們最喜歡玩的就是在陽溝水面上放「燈船」,「燈船」是用貯麻杆做的,則把一段段貯麻杆串成「竹排」,然後插上小蠟燭,點亮之後將「燈船」放入陽溝里漂流。
小夥伴會在陽溝下游的出口處的台階上俯首探望,當看見從黑乎乎的陽溝里有了光亮,就會尖叫起來「來了、來了,'燈船』漂來了!」 這時,天真可愛的小朋友們就紛紛趕過去觀看,玩得蠻開心的。
文革伊始我輟學跟父學藝,坐在面朝司前街的店內,平時也會去陽溝洗手洗物。有一天下午,陽溝里發生了一件奇葩之事,附近一位賣豆腐的農婦正在陽溝里洗布墊,突然叫喊起來:「快!快來看!這裡有許多魚漂下來了。」我和父親走過去一看,只見陽溝里不斷漂來翻着白肚的魚群。父親跑回店裡拿來菜籃,見魚就撈,足有十多斤,有鯽魚、草魚,還有斤把重的鰻魚,真是天上掉下了餡餅。
我把魚拿回家,從水缸里取清水放入水桶,然後把這些半死不活的魚倒進水桶。一會兒,這些魚居然都活了過來。
原來是這天下午一位農民為生產隊挑氨水,他不小心摔倒,那氨水桶側翻後,刺鼻的液體化肥氨水泄入陽溝,導致溝里的魚被氨水熏昏後漂入下游。
往事如煙,漸行漸遠,一晃就五六十年過去了。如今,古老的宣平舊城太平街在城鎮化建設中進行了擴建,兩旁房屋拆舊建新,街道加寬,天妃宮早被拆除,成為主街的延伸段,古鎮面貌全非,引眾說紛紜、總有利有弊。
雖陽溝水渠不復存在,但城鎮自來水管縱橫交錯,路邊也有消防栓,生產生活更為方便,進步終將代替落後。不過前輩們在當時貧瘠的條件下,為了改善生存環境,官民同苦、抱團取暖、修建水渠,那種艱苦奮鬥的無私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學習和發揚光大。[1]
作者簡介
仰忠,浙江五義律師事務所律師,金華市作家協會會員,已出版《往事煙雲》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