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宣仁太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宣仁太后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本名: 宣仁太后

別稱: 高太后

所處時代: 宋朝

高太后(1032-1093)即北宋宣仁太后。亳州蒙城(今安徽)人。英宗皇后,神宗時尊為皇太后。元豐八年 (1085年)哲宗以年幼即位,尊為太皇太后,秉朝政,起用司馬光等為相,廢除王安石新政,放逐變法派,史稱元沘更化。且割地西夏,與之妥協。死後,哲宗才得以親政。 [1]

人物生平

高太后(公元1032-1093年),英宗皇后,神宗生母。實際執掌朝政9年,病死,終年62歲,葬於永裕陵(與神宗同處)。

高太后,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縣)人,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l032年)出生於一官宦世家,其小姨為曹太后(仁宗皇后)。她4歲時被接入宮,公元1065年被英宗冊封為皇后。元豐八年(1085)三月,宋神宗去世後,宰相王珪立即宣讀宋神宗遺詔,由宋哲宗繼皇帝位。宋哲宗八歲即位,尊奉宜仁太后為太皇太后,皇后向氏為皇太后,德妃朱氏為皇太妃,軍國大事由太皇太后暫時處理,一切按照真宗劉皇后聽政的先例辦理。同月,朝野內外大臣上書要求小皇帝宋哲宗聽政,並請求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宣仁太后垂簾聽政後,立即起用王安石變法的反對者,任用司馬光為宰相,文彥博、呂公著等人也相繼上台,掌握了朝政,司馬光等人任用劉摯、王岩叟等人為諫官,竭力詆毀攻擊變法派。當時宋哲宗年齡尚幼,根本不理朝政,因而司馬光等在宣仁太后的大力支持下,全部廢除了王安石的新法,同時堅決打擊變法派人物和奉行新法的各級官僚,如呂惠卿、章惇、蔡確、呂嘉問等人,這些變法派人物有的被貶,有的被判刑,有的被逐出政府機關,不一而足。呂大防、梁濤、劉安世等人還把支持變法的八九十名官僚劃入王安石、呂惠卿、蔡確等人名下,認為他們結成死黨。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元佑更化"。元佑期間的一切措施都是在宣仁太后的操縱下進行的,直到元佑八年(1093),宣仁太后去世,年輕的宋哲宗才親自處理朝政,改元"紹聖"(紹述宋神宗之政)。

高太后執政[1]期間,"以復祖宗法度為先務,盡行仁宗之政",起用保守派大臣司馬光、呂公著文彥博、范純仁等,廢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史稱"元枯更化"又應西夏的要求,將王安石變法期間宋奪回的西夏安疆、葭蘆,浮圖、米脂四寨(今寧夏東部和陝西省北部)還給西夏。

高太后以崇尚節儉,辦事公正特別是注意約束外戚和嚴守封建婦德而著名。她汲取五代時期封建倫理道德的淪喪,權臣武將跋扈橫行甚至弒上篡位的教訓,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特別注重宣揚儒家的封建禮教倫常觀念。社會上也形成了一種"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潮,即程朱理學

親族

高后的弟弟高士林任內殿崇班很長時間,當時英宗想升他的官,高后謝絕說:"士林能在朝做官,已經是過分的恩典了,怎麼好援照前代推恩後族的慣例?"神宗時幾次要為高氏家族修建豪華的宅第,高太后都不答應,最後由朝廷賞賜了一片空地,自己出錢建造了房屋,沒用國庫一文錢。

高太后的兩個侄子公繪,公紀都該升觀察使,但她堅持不允。哲宗一再請求,才升了一級。一次高公繪呈上一篇奏章,請朝廷尊崇哲宗生母朱皇太妃和高太后的家族。高太后見奏召來公繪問道:"你文化水平不高,怎麼能寫出這樣的奏章?"公繪說出了這是邢恕的主意並代為起草的,高太后不但不允所請還把邢恕逐出了朝廷。

歷史評價

由於高太后廉潔自奉,處事公正,所以她垂簾聽政期間,朝政比較清明,她因此也被稱為女中堯舜。

元祐八年(1093年)秋,高太后病重,召大臣呂防、范純仁等入內,對他們說:"我死以後,皇上(哲宗)是不會再重用你們的了。你倆應當有自知之明,早些主動退避,讓皇上另用他人,免得遭禍。"幾天後,高太后病死於汴京。終年62歲,諡號為宣仁聖烈皇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