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實驗美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實驗美學

實驗美學(experimental aesthetics)是19世紀中下葉德國心理學家費希納創立的美學理論。代表人物為費希納、屈爾佩等。該理論在現代自然科學發展的影響下,摒棄了傳統美學研究中對美學基本範疇進行抽象思辨的形而上的研究方向,運用實驗心理學來研究美學,通過從具體到抽象的「自下而上」的實驗科學研究方法,力圖揭示審美經驗與審美對象之間的聯繫。費希納首先把心理實驗法引入美學領域。屈爾佩則在此基礎上詳細探討了印象法、表現法、製作法三大研究方法及其具體運用。它開闢了對具體審美經驗進行研究的新途徑。其許多方法為以後的美學家所採用和改進。

簡介

運用心理學和物理學中定量分析法來測定某些刺激物所引起的人的審美感受的學科。該學科的開創者德國心理學家G.T.費希納(1801~1887)宣稱,他所開創的新的美學研究領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美學」,遵循的方法是「從特殊到一般」,而不是象傳統的形而上學美學那樣「從一般到特殊」或「自上而下」。費希納認為,所謂「自下而上」,並不是指美學應建立在哲學家個人的美感經驗之上,而是說應該採用實驗的方法系統地研究和比較許多不同的人的美感經驗。

實驗美學開始階段

實驗美學開始僅是試圖發現種種令人愉快的簡單形式。如讓被試者從一大堆幾何圖形中選擇出自己所喜愛的圖形(選擇法);讓被試者提筆畫出自己喜歡的圖形(製作法);測量人們常用的或喜歡用的東西的大小比例(常用物測量法)等等。這些簡單的實驗得出的某些結論是:人最不喜歡的圖形是十分長的長方形和整整齊齊的四方形,而最喜歡的圖形是比例接近於黃金分割的長方形。

實驗美學的發展

隨着這門學科的發展,它所使用的方法和測定美感經驗時所用的刺激物也逐漸複雜。例如採用自由描寫法讓被試者把自己觀看一幅畫或一個音樂節目時的感受細緻地描寫出來;用表現法來檢查被試者對於一種美感經驗在物理上和生理上的反應:脈搏和呼吸,模仿動作,初發的運動,等等。

13條心理美學規律

通過一系列實驗和觀察,費希納總結出了13條心理美學規律,其中有一些曾在美學中發生廣泛的影響。例如,「審美聯想」律:一件事物所造成的審美印象可以分解為直接的和聯想的兩種因素,聯想或回憶起的快樂或不快樂的東西,有可能與當前的印象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審美對比」律:當兩種在質的方面或量的方面不同,但又可能加以比較的事物一起或先後進入意識之中的時候,它們所產生的效果並不等於它們分別所產生的效果或總和,因為二者之間的對比會影響或改變這個總和;「用力最小」律:審美快樂來自同所抱的目的相關的精力的最小的消耗,而不是來自精力自身的最大的節省。

實驗方法

在費希納之後,實驗美學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其中較有影響的是O.屈耳佩(1862~1915)。屈耳佩着重探索了實驗美學中所施用的種種有效的方法,他著的《關於實驗美學的現狀》一書把實驗方法歸併為三大類,即:印象法表現法製作法。這些方法被廣泛地運用到心理-美學實踐中。 許多人如魏太莫、J.科恩、M.德蘇瓦爾,英國美學家V.李、M.W.卡爾金斯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過這些方法,並在一些局部問題上取得有效的進展。如卡爾金斯就運用「有限描寫法」(印象法之一)把說明色彩、形式和表情的三種圖畫分別展示在 300個年齡不同的人面前,發現88%的兒童都喜愛高度着色的畫,60%的成年人喜歡較為簡潔樸素形式的美。

實驗美學的局限性

儘管實驗美學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它的局限性顯而易見。實驗美學所涉及的大都是一些較簡單的審美過程和反應,而在實際的審美中,事情卻遠為複雜。在簡單的審美過程和反應與複雜的審美過程和反應之間,存在着不僅是量的、而且是質的差別,只有簡單的、初級的問題,才能夠用這種方法成功地加以解釋,而這樣一些簡單的問題,嚴格說來還不能算作審美。儘管如此,由費希納所開創的實驗美學引起了美學研究的重大變化,自然科學和心理科學中使用的方法日漸成了美學中的合法方法,「自下而上」的方法即對人們所共有的經驗進行分析的方法,部分地或完全地代替了原先占統治地位的先驗的、哲學的演繹方法。自此以後,儘管「哲學美學」的名稱仍然存在,但它已不是原來的意義,許多哲學思辨都已經注意在實驗的或科學的基礎上進行。

1962年,美國教授C.M.瓦倫丁出版了《美的實驗心理學》一書,該書總結和收集了大量有關藝術欣賞的實驗材料,特別着重於個性差異。20世紀實驗美學家們最關心的是如何找出一套計算審美價值的公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G.伯克霍夫於1933年發表的《審美測量》一書。伯克霍夫在書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公式:M=O/C,其中M代表審美感受的程度,C代表審美對象的複雜性,O代表審美對象的品級。按照這個公式,審美感受的程度與審美對象的品級成正比,與審美對象的複雜性成反比。換言之,審美在對象C的複雜結構上花費的精力愈小,在品級感覺O上留下的注意力就愈大,因而美感程度M就愈高。依照公式推理,簡單的多角形會引起高等級水平的美感程度,因為它有高水平的品級和低水準的複雜性。伯克霍夫聲稱,他的這個公式不僅適用於對簡單幾何圖形的知覺,而且適用於對一切藝術品的知覺。但這樣一個簡單公式不是科學的和完整的,例如從中看不出人的個性構造、個別才能、教養和趣味對審美知覺的影響。80年代以來,實驗美學又發展了一個較有希望的領域,即信息論美學。信息論美學試圖運用信息論的概念和原理來解釋審美價值,尤其是音樂的審美價值,把審美價值解釋成是秩序和非秩序、冗餘碼和信息達到最適當的混合之後所具有的效果等等。[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