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實在主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實在主義

 

 

 

實在主義是作為對唯心主義的"反叛"而出現的。依培里的說法,實在主義在哲學舞台上是"作為對傳統的一種反抗而興起的、或者說是"作為一種論戰的姿態而出現"的,這就是所謂"作為一種論戰的實在主義"。

實在主義概念及特徵

【Realist】 (培里:《現代哲學傾向》,1962年商務印書館,第266、265頁)新實在主義者批判了新黑格爾主義和貝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他們認為這兩種形式的唯心主義是一致的。新實在主義者從批判出發,提出了他們自己的哲學主張。按照培里的說法,這就是所謂"具有建設性的實在主義哲學"。(培里:《現代哲學傾向》,1962年商務印書館,第266頁)在這方面,他們之間產生了許多分歧,但在方法論和認識論上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原則,這些原則體現了新實在主義哲學的特徵。根據蒙塔古的概括,美國新實在主義者所確立的共同原則主要有五點:

1.哲學家應當象科學家那樣在工作中進行合作,採取共同的科學研究方法;

2.哲學家應當象科學家那樣,把他們的問題各個孤立起來,一個挨一個地進行研究分析,也就是把認識論問題孤立起來,只須研究認識的主體和被認識的客體之間的認識關係,而不要預先斷定,甚至不要提出關於認識的主體或被認識的客體的最終性質問題;

3.至少某些我們所認識的具體事物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到它們的時候就已存在;

4.至少某些我們所認識的本質或共相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到它們時,就一直存在着;


"科學方法"論

新實在主義的哲學思想就其主要傾向來說,與實證主義、馬赫主義等哲學流派是一脈相承的,那就是拒絕正面回答哲學根本問題,企圖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外的所謂第三條路線,即"中間路線"。它以強調"科學方法"和研究"認識關係"來迴避對哲學根本問題的回答,以所謂"中性物"或"中性實體"來代替以物質或精神當做世界的基礎,以所謂"中立一元論"來取代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新實在主義者自命要根據科學的精神來討論哲學問題,採取科學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邏輯分析方法。他們提出,哲學家要嚴格地使用語言,把含糊而複雜的問題分析成可以處理的十分明確的問題,克服語言和思想的鬆散性等等。這種主張與分析哲學的特點是一致的。新實在主義者注意到了當時數學和數理邏輯的成就,並且力圖用邏輯推論和邏輯分析原則來建立自己的哲學體系。他們在合著的《新實在主義》一書序言中聲稱:"邏輯和數學,作為程序的傳統典範,它們本身已經經過了一種徹底的修正,已經為準確思維的一般原則提供了新的線索……哲學特別要依賴於邏輯,……哲學的對象正是分析的產物。""新實在主義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為邏輯方法和精確科學的方法作論證並加以推廣。"(《新實在主義》,1912年紐約英文版,第21、26頁)他們認為,哲學的任務,就在於把常識和科學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命題,進行邏輯的概念的分析,幫助人們把已有的概念弄得更加清楚,使人們消除理智上的困惑。顯然,新實在主義者是想用邏輯的概念的分析來取代對哲學根本問題的回答。這種主張與分析哲學是一致的,但他們並未制訂一套系統的方法,只是為分析哲學的產生準備了條件。

在解決哲學問題時,強調科學的精神和採取科學的方法,這本來是對的。新實在主義者的錯誤在於他們把數學和邏輯的演繹方法和分析方法當做唯一的科學方法,當做哲學的方法論原則,甚至強使哲學數學-邏輯化,這就片面地誇大了數學和邏輯方法的作用。不僅如此,他們還錯誤地把數學和邏輯學看成是先驗的,是純粹抽象概念的分析和演繹體系,於是哲學也就成了先驗的、純粹概念的分析和推演了。 新實在主義者不僅強調所謂"科學方法",還強調要把認識論問題孤立起來,只須研究認識主體和被認識客體之間的認識關係,而不必去管主體和客體的本性問題。他們曾一再強調:"新實在主義主要是一種關於認識過程和被認識事物之間的關係的學說。"(《新實在主義》,第2頁)這裡的問題不在於強調認識論問題,而在於把認識論問題與哲學基本問題割裂開來,並且把哲學基本問題從認識論中排除出去,新實在主義者強調只須研究認識主體和被認識客體之間的關係,而不必去管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問題,這正表明他們是要迴避思維和存在誰是第一性的問題,也就是要否定思維和存在的關係這個哲學的根本問題。我們知道,認識論與哲學根本問題是不能割裂開來的;相反,認識論問題的解決必須以哲學根本問題的解決為前提或基礎。要解決認識主體和客體間的關係,不可能不回答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不可能不回答認識客體的究極本性問題。實際上,新實在主義者也並沒有能迴避這些問題。

對唯心主義的"批判"

新實在主義者認為,被認識的對象(個別事物,特殊事物)是不依賴於我們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到它們的時候,它們就已存在,皮特金說:"實在主義者認為,被認知的事物並不是認識關係的產物,它們的存在或發生作用的情況也根本不依賴於那種關係。"(《新實在主義》,1912年紐約版,第477頁)蒙塔古說:"實在主義認為,被認識的事物在未被認識時可以照樣繼續存在,或者,事物可以不損害自己的實在住而進入和脫出認識關係;或者,一個事物的存在並不關聯於或依賴於任何人之經驗它、感知它、想象它或以任何方式認識它。" (《新實在主義》,1912年紐約版,第474頁)這是新實在主義者的基本信條之一。他們認為,這一原則是從我們日常經驗中推論出來的,經驗表明,雖然意識或認識是我們意識或認識某一對象中的一個必然因素,但這並不必然證明對象的存在依賴於意識。因此,這種看法就是常識的實在主義或日常經驗的實在主義,它與普通人的自然的自發的信念一致,而與唯心主義相對立。唯心主義的錯誤就在於把認識對象看作並不是獨立的實在。而看作是僅僅存在於意識之中,依賴於意識。他們用了許多術語來"批判"唯心主義的這種錯誤,其中最著名最重要的便是所謂"自我中心的困境"。他們認為,唯心主義的錯誤觀點就是由這種"自我中心的困境"所造成的。

什麼叫"自我中心的困境"呢?根據培里的解釋,就是指一個人不能離開他和事物的認識關係來認識事物,或者說不能和任何不依賴於他的意識的對象發生關係,因為當他意識到對象時.他的意識總是和對象在一起的,或者說對象就已處在他的意識之中了。這裡的困難就在於我(們)不可能用認識以外的對象來比較認識對象,培里說:"為了要想發現(如果可能的話)一個事物恰恰是怎洋為這種認識關系所改變的,我就要發現一些關於在這種關係以外的事物的例子,以便於我可以把它們和在這種關係以內的事物的例子加以比較。但是我不能發現這樣的事例,因為『發現'也是我試欲避免的這種關係的一種。"(培里:《現代哲學傾向》,第127一128頁)這就是說,我們不能把認識關係以內的東西和認識關係以外的東西加以比較,從而直接證明事物可以離開人的認識而獨立存在;或者說我們不能在認識關係中證明不以認識為轉移的對象的獨立存在。蒙塔古則解釋說:我們可以把一隻狗帶到一隻貓的面前面看到它叫,然後把它帶走,同時看到它不叫了;於是我們得出結論說,狗的叫是依賴於它處在貓的面前。"但是我們不能在我們看見一事物之前或之後來看一看這個事物,以便發現我們看見它是否改變了它的樣子。"(蒙塔古:《美國實在主義史》,引自倫斯編《20世紀哲學》,第424頁)這就是說,如果我們沒有感覺到事物,我們就不能發現事物發生了什麼情況;我們不能把自身排除在認識活動之外,在任何認識活動中都有認識的主體參加,沒有認識的主體就談不上認識的對象(客體),我們意識到的對象總是和意識同時一起存在的。這就是"自我中心的困境"。

新實在主義者認為唯心主義者就是利用上述"困境"來證明在主體的經驗之外,在人的意識之外不存在任何東西,或者說事物的存在依賴於對它的認識。培里指出:"一個人不能想到事物離開意識而存在,因為一想到它,事實上就把它置於意識之內了。

貝克萊的最後一着就是訴之於這個論點。"(培里:《現代哲學傾向》,第127頁)培里認為,這種"自我中心的困境"是存在的,但它不能為唯心主義的目的服務,或者說唯心主義者利用這個"困境"來論證自己的命題是完全無效的。為什麼呢?他說,因為這個困境"只是一個方法論上的特殊困難",這個"困境"雖然確實包含有這樣一個命題:"每一論及的事物就是一個觀念",就是說當我們思考或提及一事物,就意味着有這個被思考或被提及的事物的觀念,但這個命題實際上"是一個重複的命題"只是一種"重複贅語",只能引起思想混亂,而並不證明什麼。(參見培里:《現代哲學傾向》,第128-129頁)蒙塔古也贊同培里對唯心主義所作的批駁,他指出,斷言意識和意識的對象一起存在只是一種"同語反覆"(toutology)。他說,從貝克萊到布拉德雷的唯心主義者的首要的和根本的謬誤,就在於斷言認知者和被認知對象的關係是一種"內在關係",也就是主張對象不能離開意識或經驗而獨立存在,但這個主張使唯心主義者陷於困境,因為宇宙太長太大了,不可能依賴於唯心主義者他自己和他的鄰居們的有限經驗;因此唯心主義者又必須提出第二個主張來修補第一個主張,那就是假定有一個無限的和絕對的經驗,它包含宇宙,宇宙依賴於它。蒙塔古說,實在主義者否定了唯心主義者的第一個主張,認為對象的存在不需要依賴於意識;相應地也否定第二個主張,即不需要假定有一個絕對經驗、絕對意識的存在。(引自倫斯編《20世紀哲學》,第428頁)[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