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月大師塔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寶月大師塔銘》是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的作品之一。選自《曾鞏文集》·卷四十四·志銘十一首。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1],世稱「南豐先生」。
原文
君名修廣,字叔微,杭州錢塘人,姓王氏。九歲出家學佛,居州之明慶院,十一歲落髮為僧。景二年詔賜紫衣,五年又賜號寶月大師。治平某年,州選為管內僧正。熙寧元年十月感疾,癸丑,會門人與常所往來學佛之人,告以將終。其夕沐浴易衣,正坐而卒,享年六十有一。
門人曰慈化大師了性,曰崇照大師瞭然,曰賜紫衣了蘊,以明年某月某甲子為塔,葬君於某縣某鄉某原。
君為人樂易慈祥,有智識度量,人不見其喜怒。讀五經,略知大義,頗喜為詩。少羸多病,始學為醫。既成而有疾者多歸之。無貴賤貧富,皆為之盡其術,未嘗有所厚薄。尤貧者,或資之衣食。以其故,自京師至於四方,自公卿至於學士大夫,多知其名,既見皆樂從之游。而鄉邑之人,至於羈旅遊客,其歸之者,無不厭其意。君於接之雖勞,未嘗有懈倦不欲之色。於資之藥物衣食,雖窮無,未嘗有所計惜。其應外者如此。及退而處夫貧富死生之際,又有所不累其心,故至於不能自給,而未嘗動意,至於且死而未嘗改容變色。噫!是非可銘也歟!銘曰:
不以貧故累其心,此學士大夫所難。至於遭死生之變而不驚,又難也。君之學不同,而自得者則然,固不可以無傳。況於名聞於世,行信於人,故為之書,尚使長存。
作者簡介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2]後,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四年,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唐論》是代表作,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著名有《墨池記》、《越州趙公救災記》、《寄歐陽舍人書》和《福州上執政書》。曾鞏也擅長寫詩,有四百餘首傳世。曾鞏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
視頻
寶月大師塔銘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唐宋八大家,國學夢
- ↑ 古時候說的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搜狐,20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