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宗名寺

 

 

 

目錄

宗名寺

《宗名寺》創始人四祖智顗大師,是中國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宗派。 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亦也稱「法華宗」。 它集合南北各家義學和禪觀之說,加以整理和發展而成一家之言,當時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對隋唐以後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響。

基本詳情

元明以後,該宗學者往往兼倡淨土,形「教在天台,行歸淨土」之風。 該宗在漢族地區雖幾經興衰,但仍延續至今不絕。 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正依的經典,因之建立一宗的教義。 此外並以為扶疏,以為觀法,以《大智度論》為指南,更引、等經以坤信,引、《它性》等論以助成,是以此一宗之教觀之所依。《妙法蓮華經》,是釋尊成道以來四十餘年間,以種種方便教化,根機垂漸調熟,於是在將入涅槃三月前於清淨眾中演說,暢談出世之本懷,示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之旨,以明十界皆成之法,令諸弟子盡成一佛乘之人。 《妙法蓮華經》是佛陀說法究竟之暢說,故智者大師宗之,為根本所依。

寺廟簡介

天台宗始創於南北朝的北齊,慧文禪師因誦讀龍樹的《中論》及《大智度論》,而證悟「一心三觀」的心要,後以心觀傳授慧思禪師; 慧思將「禪」與「觀」融和並重,實踐一心三觀,悟入法華三昧。 據天台宗系譜,初祖為印度龍樹,二祖為北齊慧思,三祖為慧文,而實際創始人則是陳隋之際的智者。 因智者常住天台山,故名該宗為天台宗,又因該宗奉《法華經》為主要教義,故也稱法華宗。 由於智者大師以《法華經》為依據,開展一宗之教說,因此稱此宗派為。 「法華宗」;又法華思想透過大師的闡揚而盛行於世,因此依大師徹悟法華圓頓實相的天台山,立名為天台宗,是當時最早成立的宗派,世人尊稱他為天台大師,並以他為天台宗的初祖。 智者大師三十八歲時上天台山,從法華三昧進入止觀雙修的境界。 後移居金陵光宅寺,講《法華經》,弟子灌頂隨聽隨記,錄成《法華文句》。其後西行,至當陽玉泉山創建玉泉寺,於寺講說《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教理、實踐兼備,闡揚《法華經》的奧妙,建立天台教學的體系,世稱此三書為「天台三大部」。 智者大師的門人眾多,其中以師事大師二十多年的灌頂最為傑出。 智者圓寂後,灌頂致力於教團的興隆,被視為天台宗第二祖,世稱章安大師。灌頂之後,先後傳承三祖智威、四祖慧威、五祖玄朗。 玄朗門下的湛然,着有、等二十多部,提倡「無情有性」之說,主張草木瓦石都有佛性。他又糅合的義理,確立天台宗嚴密教理的基礎,被稱為天台宗中興之祖。 湛然之後,為道邃、宗穎、良諝等諸祖。 不久,遭逢唐武宗的會昌法難及唐末五代的戰亂,天台宗逐漸衰微,直到十二祖義寂、十三祖義通相繼弘揚教觀,沒落之勢才得扭轉。 由於對智顗廣本的真偽問題產生「唯心論」與「實相論」的對立看法,義通的門下逐漸分裂為二派,這就是北宋初年長達四十多年的「山家、山外」之論戰。主 張實相論的山家派以四明知禮、慈雲遵式為代表,倡導「妄心觀」之說; 主張唯心論的山外派以慈光志因、孤山智圓為代表,倡導「真心觀」之說。 二派之中,以山家派的法系較為興隆,派下人才濟濟,在後世被視為天台宗的正統。 傳到明代,以蕅益智旭最為著名,他採用了唯識、淨土、律宗、禪宗為旨要,來發揮天台宗的教觀,又主張釋、道、儒三教一致,並力求佛教諸宗的調和,對後世有很大的啟發。 到了清朝,除了喇嘛教一枝獨秀外,是其他宗派的衰頹時期。民國以來,有諦閒大師再度復興天台宗,他創立觀宗研究社,作育天台宗人才,如仁山、常惺、寶靜、靜修、倓虛、禪定、可端等人,都是門下高足。 其中,尤以倓虛大師於一九二五年時,曾受諦閒大師付法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傳法者。

思想

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實相淵源於三祖南嶽慧思。他建立「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的諸法實相說。 性相三千與百界千如是天台宗中重要的法相,其中作為法華正體、天台宗宗旨的十界十如,就是依此而推演的,而最後的歸著點,仍在於一念心中。 一念之心能理具三千諸法,更能事造三千諸法,因此天台宗修觀的下手處,即觀一念之心的三千性相,即假、即空、即中,圓融無礙。 如果不明瞭性相三千,百界千如的意義,即不能入圓頓止觀,也不能正確地分判天台宗法相。 修習佛法的一切具體行為,都可以歸入到天台思想理論之內,可謂「蕩蕩乎,莫知其高厚!」 天台禪修的方法可以用如下幾點結論來概述: 第一,天台宗不但是佛學理論發展到了極致的宗派,在近三千年的佛法史上始終保持着最高的水平,而且還是禪修方法臻至圓熟的實踐智慧學。 其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的事實,這種歷史現象,可以說是佛教其它各宗難以企及的。 第二,在整個天台禪修的方法中,除了以如來禪為脈絡的止觀法門外,天台歷史還告訴我們,可以接納棒喝直指,乃至參公案、看話頭等禪宗的修行方式; 也可以奉行淨土宗的觀想念佛、持名念佛,以及眾人共結蓮社,集體求生西方淨土; 亦可以修習適合於社會大眾的經懺佛事,進行自懺和懺他,普及佛法,利樂有情; 更可以接納密教等秘密大乘的一切行持。可謂「圓人受法,無法不圓」,「舉手低頭,皆成佛道」。 第三,在諸法實相論為依據的融攝下,天台禪修方法也就隨着各個時代的不同機宜之需要,而產生了沿襲和革新並進的弘法方式,這在歷代有大成就的祖師大德那裡尤其表現得特別突出。 凡是不能與時俱進,不會契理契機地弘揚佛法,沒有發展思想理論和修行方法的年代,都是佛教灰暗停滯的時代。 這除了特殊的社會原因外,對於弘揚佛法之人的眼光膽識,乃至對圓教思想的如實把握和運用,都是分不開的。這為今天弘揚天台佛法提供了寶貴的借鑑作用!修學天台宗法門,首先要掌握好教與觀的兩個基本的內容。 因為教是佛陀的一代教育方法,它統攝佛法的一切言語文字及其性相義理。 觀則是佛陀所指示的具體的實踐功夫,它包含佛法的無量行門與實證方法。二者相輔相成,總持了世出世間的事理諸法,而攝歸於成佛之路上的因果與心性,使人藉教悟理,由理而導行。 以因地的觀行,漸趨果地的大覺,圓證心性妙法,成就不思議的力用。由此而知,教觀是天台宗乃至一切佛法的關鍵,是一切佛法的理論與修持的總匯歸,也是學佛者依止進修的準繩。 天台宗,以其博大精深的教理,細縝詳密的觀行,而影響着千百年來中國佛教之發展。

寺廟大師

初祖慧文大師 二祖慧思大師 三祖智者大師 四祖灌頂法師 五祖智威大師 六祖慧威大師 七祖玄朗大師 八祖湛然大師 慧(惠)思、智顗、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天台宗的祖師、大師,都被稱為禪師,而且與修禪、禪觀相聯繫,這是有理由的。自北齊慧文創立「心觀」(一心三觀),天台宗開始萌芽。慧文傳慧(惠)思。慧(惠)思取大小乘中定(禪定)、慧(義學)等法創立學說,意在定慧雙修,因定發慧。慧(惠)思傳智顗。智顗正式創立天台宗。天台宗提倡止觀,止即是定,觀即是慧,定慧雙修,可以見佛性,入涅槃。禪,梵語禪那,意謂坐禪或靜慮。 僧徒一般都能坐禪,天台宗所提倡的止觀,也就是禪的一種。鑒真之父就智滿禪師「受戒,學禪門」,「禪門」一詞,也見於道宣卷十七《習禪篇·隋國師智者天台山國清釋智顗傳》:「(智顗)在瓦官寺,創宏禪法,……一代高流,江表聲望,皆舍其先講,欲啟禪門。」「(智顗)講《智度論》,肅諸來學。次說禪門,用清心海。」對照起來看,鑒真之父就智滿禪師「學禪門」,即學習天台宗;鑒真「循(智滿禪師)獎訓」,亦即接受天台宗之教義。初祖北齊慧文大師編輯本段慧文禪師,世稱「北齊大師」,約生於五、六世紀間。渤海(山東)人,俗姓高,年壽不詳。在東魏孝靜帝天平二

大師簡介

初祖北齊慧文大師 年(西元五三五年),至北齊文宣帝天保八年(西元五五七年),二十二年間十分活躍。根據《佛祖統記》卷六載:「師在齊高之世,聚徒千百,專業大乘,獨步河淮,時無競化。所入法門,非世可知,學者仰之,以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從可查資料綜合而知:慧文禪師,幼年出家,天資獨悟。一日,閱讀《大智度論》至卷二十七所引「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恍然大悟,證得「一心三智」的妙旨。又讀《中論》,至卷四《觀四諦品》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頓悟空有不二的中道義,因而成立了空、假、中三諦一心,也就是「一心三觀」的觀法。二祖慧文傳法給三祖慧思之後,慧思在「一心三觀」的基礎上,以「十如是」為「諸法實相」。四祖智者大師據此,發展為「一念三千」與「三諦圓融」。 二祖南嶽慧思大師 慧思禪師(公元515-577年),南北朝時代的高僧,武津(今河南上蔡)人,俗姓李。少年即歸崇佛法,尤其喜歡《法華經》,曾持經到冢間讀誦,深受佛陀講說此經,方便度化眾生的慈悲感動,而涕泣不已,當天晚上即夢見普賢菩薩為其摩頂而去。自此智慧大開,不認識的字句經文都能懂得。十五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跟隨慧文禪師學習禪法。他白天為眾講說、統理僧事,夜間則坐禪修定。持續十年的時間,每日誦持《法華經》,七年修持「方等懺法」及「常行三昧」,因此奠定深厚的禪定功夫。有一年,坐夏經三七日,獲宿智通,倍加勇猛,遂動八觸,髮根本初禪。就在這緊要關頭,忽然四肢軟弱,不能行步,乃自念作觀:「病從業生,業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見心源,業非可得,身如雲影,相有體空。」如是觀已,顛倒想滅,心生清淨,所苦消除,夏安居圓滿,慨嘆尚無所。 自傷昏沈,空過此生,深懷慚愧,就在放身倚向牆壁的一剎那間,竟豁然開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在這一念頃,明達融通。慧思禪師有感於學道要解行並重,但是當時的佛教界,北方僧眾重視坐禪,不重義理;南方僧眾則重義理,而不喜坐禪。因此,努力提倡「定慧雙修,禪教一致」。在里記載,慧思禪師一生靈異感應的事跡很多。例如:他在光州大蘇山的十四年當中,為大眾講經說法,聲名遠播,不分遠近,前來歸仰的學徒日益增多,因而遭到惡人的妒忌誹謗,並且多次於食物中下毒加害,但是由於禪師的禪定功夫深厚,均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陳代光大二年(公元五六八年)入南嶽衡山,悟三生行道之跡,能知宿命及一生善惡業相,曾在樹林中掘出過去三世出家為僧時,所居住過的堂宇層壁地基和瓦缽器皿。被道士謀害,對薄朝堂,道士受制,得宣帝禮遇。他預知智者大師與陳國有緣,特別囑咐智者大師到陳國弘法,廣為傳燈化物。從上述種種行誼事跡觀知,慧思禪師確是一位證道的高僧。他受到當朝宣帝的禮遇推崇,尊稱為思大禪師、南獄大師。著作有:《法華經安樂行義》一卷,二卷、一卷、一卷、《大乘止觀法門》四卷及《四十二字門》二卷。 三祖天台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公元538-597年),陳隋時代的高僧。俗姓陳,字德安。祖籍穎川(今河南許昌),生於荊州華容(今湖南潛江西南)。宿具善根,臥便合掌,坐必面西,見像便禮,逢僧必敬。雙眼重瞳,頗有古帝王之相。年幼時,好往伽藍親近三寶,且能背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十八歲投相州果願寺法緒法師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不久,跟隨慧曠律師學習律藏,兼通大乘方等經典。後入太賢山,誦《法華》、、等諸經,歷二旬,即能通曉其義。陳天嘉元年(公元五六○年),入光州大蘇山參謁慧思禪師,慧思禪師為其示現普賢道場,講說「四安樂行」,智顗乃於此山修行「法華三昧」。一日,持誦《法華經》、「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豁然大悟,心境明朗。慧思禪師讚嘆說:「這種境界,非你莫證,非我莫識。」 自此以後,常令代講解佛法妙義。光大元年(公元五六七年),三十歲的智者大師受慧思禪師咐囑,辭別大眾,到南朝陳都金陵弘法,居瓦官寺宣講《法華》,標立宗義,判釋經教,演繹禪法,講說修禪次第法門,為天台宗奠定教觀的基礎。八年契理契機的弘法活動,度人無數,上至皇親國戚、達官顯貴,下至一般黎民百姓等,無不欣重頂戴。智者大師與瓦官寺的聲名因此大盛,前來歸仰的學者徒眾也日益增多。其後,智者大師感慨聞法的人雖然很多,但真正悟道的人卻很少。為了免於名聞利養的束縛,與求更上一層的證悟,乃決定隱居天台山繼續用功。太建七年(公元五七五年),智者大師隱居天台山,十年的頭陀苦行,降魔修道,思想大為轉進。天台西南的華頂峰,就是他悟道的地方。因陳後主多次的懇請,智者大師於至德三年(公元五八五年)再入金陵,於太極殿講《大智度論》及,又於光宅寺講《法華經》等。 智者大師一生,曾多次入住天台山及廬山,致力於著書立說,勤於修持禪定。也曾多次進入皇宮大殿,為陳後主說法,為隋煬帝傳授菩薩戒,又至金陵弘法度眾。陳宣帝尊他為國師,隋煬帝尊稱他「智者大師」。其一生建造寺院三十六所,度僧一萬四千人,傳法弟子三十二人,著書一百四十餘卷,大部份由其弟子灌頂記錄整理而成。最重要的有「天台三大部」,即《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智者大師將法華思想與龍樹菩薩的教學,以中國獨特的形式加以體系化,並將佛教經典分為五種,將佛陀教化的方法與思想內容分為四種。此綜合性佛教體系的組織,被視為具有代表性的「判教」。此外,依禪觀而修持止觀,也是智者大師獨創的法門。智者大師禪教一致,行解並重,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是大乘的菩薩行者,被尊為「智者」,當之無愧。同時他也是將佛學中國化的第一人,最具中國佛教思想特色的天台宗,就是由智者大師完成思想體系的。 四祖章安灌頂法師 灌頂大師(公元561-632年),隋朝僧,臨海章安人,俗姓吳。字法雲,名灌頂。世稱章安大師。七歲從攝靜寺慧拯法師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慧拯圓寂後,於南朝陳後主至德元年,至天台山修禪寺謁智者大師,承習天台教觀。他的特色是慧解超強,一聞不忘,而且能日記萬言,曾長時間隨侍記錄結集智者大師講說的經教,如:天台三大部《法華文句》、、等,大小部百餘卷。的作者志磬大師讚嘆,由於有灌頂記錄結集天台宗的教學,智者大師的智慧菁華能夠流傳於今日。可見灌頂在天台宗的發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貢獻。開皇十七年(公元五九七年),智者大師示寂,灌頂承智者大師遺旨,奉留書及諸信物至揚州謁晉王。晉王因之為智者大師設千僧齋,建造國清寺。 智者大師圓寂後,灌頂承繼天台宗法系,接掌國清、玉泉兩大叢林。隋大業十年(公元六一四年),着《涅槃玄義》、《涅槃經疏》,歷經五年才告完成。時值隋末兵亂,群盜競起,灌頂形容當時為「何年不見兵火,何月不見干戈」、「菜食水齋,冰床雪被」。章安大師晚年駐錫會稽稱心精舍,宣講《法華經》。當時知名高僧嘉祥寺吉藏法師,先前曾疏解《法華》,後聞章安之道,乃廢講散眾,投足請業,法席集一時之盛。除了上述著作外,灌頂編輯有天台宗的宗史《國清百錄》及《智者大師別傳》,並鞏固了天台教團的組織。唐貞觀六年八月七日,安詳示寂於國清寺,壽七十二。 吳越王請諡為「總持尊者」。後人將他比喻為阿難尊者,有結集法藏之功。灌頂大師圓寂後,時值隋唐交際,佛教其他宗派陸續成立,又受玄奘大師新譯唯識思想及諸多因素的影響,《俱舍論》和「唯識學」非常興盛,華嚴宗、密宗等學說也相繼興隆。禪宗方面有六祖惠能大師的頓悟禪,淨土宗有善導大師集淨土教學之大成,南山律宗亦由道宣律師所創立。天台宗此時分為國清系和玉泉系兩派。國清系以「止觀」為本,玉泉系則以「戒律」為重。雖然玉泉系的門下比國清系興盛,但《佛祖統記》的作者志磐大師,認為玉泉系不以天台教觀為重,有失法統。國清系從灌頂大師之後,傳給智威、慧威及左溪玄朗,其後是荊溪湛然。在湛然之前的天台宗,大都處於比較保守自修的狀態。 五祖法華智威大師 智威大師(公元?-680年),唐代僧。處州(浙江)縉雲人,俗姓蔣,家世業儒。傳其前身為陳代僕射徐陵,曾聞智者大師講經,發願來世童幼出家為僧。因此,在十八歲娶媳婦回家的路途中,遇到一位梵僧,詰問他為何違背昔日所立誓言。智威當下恍然有悟,立即前往天台山國清寺,投章安灌頂大師受具足戒,諮受止觀心要,定慧俱發,證得法華三昧。高宗上元元年(公元六七四年),至蒼嶺普通山,力修禪觀,以其地狹,難容廣眾,於是又到軒轅煉丹山開荊拓棘,晝講夜禪,手寫藏典,跟隨他習禪者有三百多人,聽講者七百餘人,並分九處安居。從居住的地方到講堂授課,或到禪堂坐禪,需走八十里路,智威大師未曾遲到過,學人徒眾都說他有神足通。智威大師身長九尺,每次登座說法,有紫雲覆頂,恰如雲蓋,非常莊嚴,時人敬稱為「法華尊者」。永隆三年十一月示寂,吳越王追諡「玄達尊者」。嗣法弟子為慧威,與師並稱「二威」;智威稱「大威」,慧威稱「小威」。 六祖天宮慧威大師 慧威大師(公元634至713年),唐代僧。婺州東陽(浙江)人,俗姓劉,幼年出家。受具足戒後,謁智威研習天台教學,頓悟三觀之法,時人以「小威」稱呼。最初居住京師天宮寺,世人稱他為「天宮尊者」。後來隱居東陽,謝絕人事,但登門求道者仍不絕於途。高宗時,與智威同為朝散大夫四大師。朝散大夫是光領薪水不幹活的散官,一般賜給有德行有名望的文官,雖然是個榮譽官職,卻畢竟是五品大員,且天子親賜,開元元年示寂,世壽八十。嗣法弟子為左溪玄朗。後吳越王敕賜「全真尊者」諡號。 七祖左溪玄朗大師 玄朗大師(公元673至754年),唐代僧。婺州烏傷(浙江義烏縣)人,俗姓傅,為傅大士第六代孫。九歲出家,二十歲敕住東陽清泰寺。受具足戒後,於光州岸律師處修學律儀,至會稽妙喜寺隨印宗禪師研習禪要。後詣東陽天宮寺,從慧威禪師學《法華》等經;又依恭禪師修習「止觀」,並以止觀為入道安心之要。玄朗大師的性格,喜好山林,曾隱居婺州浦陽縣左溪岩三十餘年,獨坐一龕,麻衣疏食,修頭陀苦行,隨身僅十八件僧物。天寶十三年九月十九日,呼門人曰:「吾六即道圓,萬行無礙,戒為心本,汝等師之。」即端坐長別,吳越王諡號「明覺尊者」。玄朗大師平日誨人不倦,且勤於講學,天台宗的教法,由他漸漸轉盛。門下有中興天台宗的湛然,與新羅人法融、理應、純英等,名僧輩出。 八祖荊溪湛然大師 湛然大師(公元711至782年),唐代僧,常州荊溪人。俗姓戚,家世業儒,而獨好佛法。十七歲從金華方岩受天台止觀,二十歲入左溪玄朗之門,研習天台教義,盡得其學。三十八歲於宜興淨樂寺出家,又至越州從曇一律師學律。天寶九年(公元七五○年),於吳郡開元寺宣講《摩訶止觀》。玄朗示寂後,湛然繼其法席,以中興天台宗自任,提出「無情有性」之說,主張木石等無情之物亦有佛性,由此發展天台教義。 一生致力於宏揚天台教觀,講說撰寫,著作極多,有、、等多種。時人讚嘆說:「荊溪不生,則圓義將永沒矣!」歷住蘭陵、清涼諸剎,所至之處,四眾景從,德譽廣被。大曆年間,玄宗、肅宗、代宗,優詔連征,皆稱疾不就。晚年歸台嶺,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誨人,耆年不倦。吳越王追諡其為「圓通尊者」,世稱「妙樂大師」。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安詳示寂於佛隴道場,語門人曰:「道無方,性無體,生歟死歟,其旨一貫。歸骨此山,報盡今夕,汝等各自勉之,要與汝等談道而訣。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凡為「三因」,在聖為「三德」。熱炷則初後同相,涉海則淺深異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爾其志之!」言訖而化。入室弟子三十九人,道邃、行滿、普門、玄皓、梁肅等最為傑出。 道邃傳承湛然大師的衣缽,住持國清寺,並與行滿共同傳法與日僧最澄(返日之後創立日本天台宗,大本山為延曆寺,後世稱為「天台始覺門」)。湛然之後,天台宗經過會昌法難和唐末五代的戰亂,典籍章疏大多散佚,天台宗再次衰微。直到宋朝初年,因為江浙一帶的吳越王虔信佛法,派遣使者至高麗請回天台典籍,並經義寂大師的弘傳,才重振宗風。然而卻又因為對智顗廣本真偽的看法不同,導致觀點的歧異。 義寂大師以下形成兩個派別,一派以義寂的再傳弟子知禮為首,稱之為「山家派」;義寂的另一弟子慈光志因,傳門人晤恩、智圓等,形成另外一派,稱之為「山外派」。兩派時常辯論「真心觀還是妄心觀?色法是否具三千?」等問題。「山外派」的主張有些接近華嚴宗的教觀,被「山家派」斥為不純,不久即衰微。

妙法蓮華經

鳩摩羅什通過對龍樹著作的翻譯,將龍樹教學思想移植來我國,樹立中國大乘佛教及天台教學之基礎。 龍大士兩大思想之一的《大智度論》、《中論》是闡明般若空思想,另一途徑《法華經》之翻譯,即顯示一乘中道,冠在一切思想之上為焦點。 智者大師,即依據《大智度論》和《中觀論》的思想,強調三諦三觀之融會貫通理論,以建立空、假、中圓融性具的不二法門。更由鳩摩羅什對於。 等的特殊翻譯而獲得了悟,遂建立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直心、深心、大悲心三種菩提心,法身、般若、解脫三德涅槃等,皆不離眾生,如若一離眾生,即本一併面目無處尋的說法,這正顯明融會萬流攝入於法華一乘的論調。中有曰:「行於非道,通達佛道,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不可復得;即涅槃相,不可復滅,……一切塵勞是如來種。」 29由此可知,智者大師,深獲鳩摩羅什所譯之特殊理論,得以繼承龍樹教學的「般若性空」為其主體論,而且輔正歷來所傳之謬誤,更能將「性空學」導入於《法華》,所謂:聲聞授記作佛的一佛乘之重要性。 更為發展天台教學之基本思想。另外,天台所建立圓教的無作弘誓,以顯發大心處「非行非坐三昧」,或「生死即涅槃;一色一相,無非中道」等句之敘述,都是繼承鳩摩羅什思想而來。 這在其他法師的譯本中是無法尋到的。此有助於智者大師容易解決學界當時的疑問。 並能別開生面而融攝「三論」、「四論」、「成實」等派系,以創立天台宗。眾所周知,天台宗以立宗,而所依的本子,就是鳩摩羅什所譯的。三大部之《妙法蓮華經玄義》、《妙法蓮華經文句》,即是智者大師對什譯《法華經》的判釋。 《法華經》乃是天台宗之立宗之本,離此便無從談起    [1]

參考文獻

  1. 宗名寺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