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鬥茶步驟與規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宋朝鬥茶步驟與規則在宋朝「茶文化」非常盛行,裡面包括的內容也是非常多。鬥茶就是其中之一。在宋代,鬥茶是人們將茶和茶湯的質量相互之間進行斗比高下的一種競賽活動,到了現代鬥茶文化依舊存在。那鬥茶是怎麼斗的,它又是如何判定勝負的呢?[1]
鬥茶活動最初起始於民間,當時的福建茶人每年在新茶做出時,相互之間都要把各自做的茶拿出來點成茶湯進行比較,看誰的茶做得好。後來文人雅士乃至宮廷紛紛仿效,逐漸蔓延全國並成為一種時尚。
那麼,鬥茶到底是怎麼斗呢?在宋代以前,中國的茶道以煎茶道為主,就是將茶釜(鍋)中的水燒開後再將茶末放入鍋中一起煎,然後放入各種調料,煮好後再用茶勺打到碗中喝。到了宋代,中國的茶道發生了變化,點茶法成為時尚。點茶的方法,據宋代蔡襄的《茶錄》記載,其主要特點是,先將餅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細末,用茶羅將茶末篩細,「羅細則茶浮,羅粗則末浮。」「鈔茶一錢匙,先注湯調令極度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神其面色鮮白,着盞無水痕為佳。」也就是說先要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使茶末上浮,形成粥面。而所謂鬥茶,就是通過兩人的點茶技藝進行捉對「撕殺」,三斗二勝為局。勝負的標準一是看茶麵湯花的色澤和均勻程度,湯花面要求色澤鮮白,所謂「淳淳光澤」,民間把這種湯花叫做「冷粥面」,意思就是湯花像白米粥冷後稍有凝結時的形狀。宋代點茶所用茶碗持重建盞,原因即是因宋代白色重白,黑色茶碗最能表現茶色。二是看茶盞內沿與湯花相接處水痕的出現,水痕先出現者為負,耐久者為勝。即湯花保持時間長,能緊貼盞沿而不散退(咬盞)者為好茶,鬥茶用的建盞,盞沿下有折線,所注的水到此線為止,因此湯花一退,水痕馬上就能看得出。鬥茶的最後步驟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是鬥茶的最後勝利。
在鬥茶形式中所使用的方法又逐漸形成了分茶的技藝。「分茶」也是宋代流行的一種茶道,與點茶相比,「分茶」更有一種淡雅的文人氣息。宋人直接描寫分茶的文學作品以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為代表,說是:「煎茶不似分茶巧」、「怪怪奇奇真善幻」。北宋初年陶《清異錄》對此也有記載:「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茶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幻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善於分茶之人,可以利用茶碗中的水脈,創造許多善於變化的書畫來,從這些碗中圖案里,觀賞者和創作者能得到許多美的享受。就連當時的皇帝宋徽宗趙佶也樂以此道,常在宮廷以茶宴請群臣、文人,有時還親自動分茶取樂。
日本茶道的形成就是源自中國宋代的點茶技藝。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由宋傳入。」現代日本茶道文化協會負責人森本司郎在其所著《茶史漫話》中也認為:正是中國的「鬥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代的分茶,不僅可以寄託文人的閒情逸緻,培養藝術的靈感,體現人格的品位,是一種精緻的生活技巧。同時也是宋代商業文化的一個亮點,人們習慣地把從事飲食服務的店鋪直接稱為分茶或分茶酒店。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就有在京城開封宣德樓前御街東有李四分茶,曲院街北有薛家分茶的記載。
了解、學習古人的鬥茶和分茶技藝,也有助於我們今天更好地辨別茶的優劣,把好質量關,同時也對今天的茶藝如何繼承傳統、學習古人高超的茶藝,繼續弘揚中華的茶文化都有着一定的積極意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