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東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宋東甫(song dong fu),山東嶧縣旺莊村(今屬台兒莊區澗頭集鎮)人,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農曆八月二十六日生,初名文范,後名文明,字東甫,祖居旺莊村,世代業農。其曾祖父宋廣遠,生性淳樸,謹言慎行,好善惡惡,是非分明,慷慨好義,常有舍己助人之舉,深受鄉人尊崇。其祖父宋鳳桐,富有家風,尤其重視子女的教育,所以其父宋玉美得以飽讀詩書,為鄉儒之翹楚。宋玉美,字蘊香,耕讀治家,持正不阿,為鄉里之重望,對子女的教育不遺餘力,為籌措學費,雖典賣田地,亦在所不惜。宋東甫的母親趙氏,為西河泉村人,淑嫻溫和,相夫教子。所以宋東甫得受完美的教育,其來有自。

生平經歷

早年經歷

宋東甫9歲入私塾就讀,啟蒙老師為張魯出(字希曾),後為李慶雲。李慶雲,江蘇銅山縣人,嶧、銅相鄰,且李為宋玉美同窗好友。李慶雲教學認真,對宋東甫的課業督導尤嚴,所以宋東甫的國學基礎甚為深厚,雖至晚年,幼讀之經書尤能背誦如流。

宋東甫17歲轉至竹古山唐家學塾就讀,旋入天主堂小學,後考入嶧縣縣立高等學堂,1913年畢業,翌年入縣立單級師範講習所,當年夏赴濟南投考山東省立第一師範。當時,本縣公學畢業同學,同去投考者甚眾,而被錄取者僅宋東甫1人。1919年,宋東甫省立一師畢業,先後在省立一師附小、滕縣魯家寨私立小學和濟南市私立育英中學任職,1922年春回嶧縣任母校縣立高等小學校長,直到1925年春辭職。魯南著名教育家張捷三和曾指揮運河支隊一部在毛樓村力挫日軍、威震敵膽的梁巾俠,都曾是他任嶧縣縣立高等小學校長時的學生。

宋東甫是"愛的教育"的實行家。他心性溫和,面貌慈祥,對學生愛若子弟。學生們犯有錯誤,他從不疾言厲色地責備,總是和顏悅色地勸勉,循循善誘期能改過。在縣立高小,就讀的鄉間學生大多住校,他每晚都到宿舍查號,替學生蓋被子,不整齊的地方代為整理,給學生們偌大的親切感。他聘請來的教師,大都年輕精幹,上課認真負責,下課與學生同活動、同生活,師生關係融洽,使學生終日如沐春風之中。在那時講究"師道尊嚴"的社會裡,更使人有處處清新之感。1927年,宋東甫棄職奔走革命,先到濟南活動,後又到棗莊北山里組織別動隊。這時,革命軍北伐到嶧縣,與別動隊取得聯繫,革命軍自八義集由南而北,別動隊自山里由北而南,夾擊軍閥張宗昌部。張軍大敗,撤退濟南。惜寧漢分裂,革命軍南撤,魯南失據,別動隊退回山里潛跡暫避,宋東甫乃返回家鄉隱形待機。

1928年春,宋東甫偕殷晦軒同赴徐州,尋機投效革命。適逢革命軍北伐抵徐,經孫怡仁聯繫,乃入第4軍11師政治訓練處,任宣傳科員兼宣傳隊長,乃隨部進軍魯南,轉戰兗(州)、滕(縣)、汶(上)一帶,身攖鋒鏑,經歷艱險。當該部迫近濟南時,適逢"五三"慘案發生,遂繞道北伐,過德縣,直指北平,乃完成革命北伐任務。

北伐成功,部隊整編,政訓處裁撤,宋東甫遂往南京考入軍校6期政治科。翌年發生中原大戰,馮玉祥、閆錫山失敗。蔣介石為安撫地方,收買民心,從中央軍校政治科遴選20餘名學員,由教育部高湛冰領隊,前往河南宣傳,宋東甫獲選同往。返校時,軍校研究班已畢業分配完畢,此20餘人免試准予畢業,宋東甫等5人奉命往上海特別市黨部任職。宋東甫素性淳厚,矢志教育,對十里洋場、龍蛇混跡、燈紅酒綠、縱橫捭闔之社會、複雜之生活,殊難適應,適遇濟南師範校長蔡自聲敦請宋東甫前往幫忙,宋東甫因可遂從事教育之夙願,且濟師為母校一師之後身,得返母校服務,更覺欣慰,乃於1931年2月辭職離滬,到濟師就任黨義教師兼訓育員,旋任訓育主任。

是年發生"九一八"事變,日軍侵占我東北,全國掀起抗日請願運動,學生紛紛要求到南京請願,呼籲起兵抗日。率領學生到南京請願,責任重大,各校多為校長親自領隊,時宋東甫代理訓育主任,蔡校長遂請其為濟師領隊。宋東甫肩負重任,領隊晉京,幸以宋東甫之德望,處事之得宜,到京請願活動未生枝節,平安返校。

1932年暑假,一師蔡校長自請辭職,宋東甫亦請離職,就職於兗州鄉村師範;越一年,復往濟南私立育英中學任教;到1936年2月,又回母校濟南一師任訓育主任;是年秋去職,就任山東壽張鄉村師範學校訓育主任。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攻下天津。轟炸濟南,進侵山東,壽張鄉村師範亦遭到日機轟炸。偌大的一個華北,放不下一張平靜的課桌。於是,壽張師範暫時南遷到運河南岸的梁山,不久教育部又命令山東中等以上學校南遷,壽張鄉村師範學生由宋東甫率領先行,校中輜重隨後。為行動方便,宋東甫乃將夫人送往娘家,攜長子治安隨校至許昌。時山東流亡學生集中許昌者,約六七千人之多,許多學生激於義憤和愛國之心,紛紛投考軍校。翌年初,學校又奉命西遷,先至老河口小住20餘日。宋夫人李氏率女治蕙自故鄉趕到,家人得以團聚。後,高初中遷至湖北省鄖陽縣設校,逆漢水而上,灘險水急,遂發生沉船事件,20餘名學生罹難;宋東甫所屬師範學生前往均縣設校,幸而無恙。約半年,武漢告急,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學校乃奉命入川,於是決定學生步行入川,沿途設站,分批前往川北集合設校。校中儀器物品及教職員眷屬、生病學生等,必須以車船運輸。無奈抗戰時期交通不便,運輸工具更加簡陋。入川必先溯漢江,再入棧道,二者俱屬天險之途,且鑑於年初沉船事件,對領隊押運任務,莫不退避。宋東甫乃毅然承擔運送重責,僱船隊溯漢江而上。漢江乃穿山越嶺、亂石驚濤、水急灘險之惡水,真是步步驚心,風波迭起。幸賴宋東甫籌劃領導,妥善處理,千里水程競順利渡過。至南鄭,乃舍船就陸,改雇馬車運輸,首先要越過棧道。棧道天險,李白曾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句,其危崖斷澗,驚心動魄之處可以想見。宋東甫肩負責任,步步小心,領導車隊,照顧眷屬,安然越過天險。途經棧道時,愛女治蕙所坐馬車顛覆崖下,車毀馬亡。幸虧治蕙因不忍拉車之馬上山困累,先行下車步行,方逃過此劫。度過棧道,又經劍閣天險,乃抵川北梓潼設校之地。數千里運輸,費時半載,終於圓滿完成西遷任務。

梓潼屬川北山野之地,學校在川北梓潼正式設校,即國立梓潼師範學校。宋東甫仍任訓育主任。為了便於有工作的青年接受教育,乃設立夜間部。為加強社會教育,宋東甫復於校中籌組話劇團。當時物資匱乏,宋東甫極力籌措,劇團得以發展,並經常利用假日演出,激發愛國熱情,對社會、國家貢獻頗大。

中年經歷

抗戰勝利後,宋東甫應家鄉父老鄉親的懇切相邀,乃返回嶧縣籌設縣中學。他常說:"培養家鄉的青年是我的責任。"抗戰勝利不久,國家元氣大傷,民生凋敝,百廢待舉。宋東甫不顧一切艱難,於1947年草創嶧縣中學,校址設在鮑家故宅(俗稱鮑家大院)。鮑家為嶧縣巨富,時已避難他遷。在物質十分匱乏的情況下,全賴宋東甫一一克服,舉凡校具、儀器、教師聘請、校務籌劃,莫不躬親事務。建校初期,由於缺乏經費,學校學生上課時所需的課桌椅都無法購置。宋東甫親率工友,以土坯砌壘代替課桌,至於坐椅則由學生自備,方可上課。有的學生連報名費也交不起,遂用2斤小麥代替。當時,嶧縣中學共有初中、簡師4個教學班,200人左右。後因局勢危急,學校乃遷往運河南程家莊。學生宋照濤有詩單說程家莊辦學:"運河南,程家莊,承先啟後興學堂。東甫校長有理想,為教育,興安邦,嶧城子弟集一堂,為避戰亂帶領學生走他鄉。小板凳,背肩上,樹蔭底下當課堂。師生們,情意長,衣食住行樣樣照顧都周詳。"

1948年全國解放前夕,宋東甫奉命復率嶧縣中學南遷,輾轉數月,與山東其他聯中8校去台灣。到澎湖後,年齡稍大的學生俱集體參軍,所余幼小男生和女生設澎湖防衛部子弟學校,後遷彰化,設員林實驗中學(現改為崇實高中)。學校在澎湖時,宋東甫即忍痛離開多年從事的教育工作。1955年,應省立台東女子中學之聘,重歸教育工作崗位。1964年退休,以寫作自娛,曾有回憶錄4冊。1974年1月病逝於台北,享年八十有四。

晚年遺願

宋東甫臨終前,曾屢次囑咐治蕙、治華諸子女:"吾嶧青年可愛,為國之瑰寶;吾嶧前途遠大,有待建設。我帶他們(指嶧縣中學去台學生)來,我還要跟他們一齊回去,開發我們的嶧縣,建設我們的棗莊、台兒莊。今天,我們有嶧縣中學,明天我們就要有嶧縣大學、中興煤礦學院,這不是不可能的事……"宋東甫即使到了晚年,仍然關心家鄉的建設。他曾伸着大拇指說:"山東嶧縣呀,是一個不得了的縣,將來中國統一了,這批人都能返鄉啦!不但建設嶧縣有人才,建設山東也沒有問題。"並囑咐:"葬吾於易於接近學生、故舊之地。"其終身熱愛鄉國、學生之情,誠天高地厚。

作品

1991年11月,在宋東甫百秩誕辰之際,在台灣的嶧縣中學的師生齊集台北召開追思會,並出版了《宋東甫先生百歲誕辰紀念集》一冊,以垂久遠。孔德成劉安祺分別題詞紀念:"教澤長存","道範永垂"。他的女弟子王玉芬撰寫五言詩數首以寄託思念感激之情。其一曰:

宋師多才華,翰墨動公卿。

早年立宏志,畢生杏壇耕。

如日中天盛,創校惠嶧城。

風雨排橫逆,砥柱擎天行。

四方集精英,放眼樹規程。

師資群濟濟,學子眾盈盈。

有謀聖之明,無欲風高清。

豐功偉績著,雅生享今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