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禮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禮遜

安禮遜(A.S.MooreAnderson)(1876~1959年),英國貴族,劍橋大學威士明德學院畢業。受英國長老會牧師文高能聘請,來泉州籌辦學校。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安禮遜初在泉州平水廟辦養正兩等小學堂,不久改名培元,後遷往花棚下。民國3年(1914年),分設中小學,安禮遜任中學校長。

安禮遜是獨身主義者,品性純真,待人溫文。他愛好體育運動,常帶學生到箭道(今泉州市體育場)踢足球,與高年級學生對打,不擺校長架子。

安禮遜喜歡引進西方新事物,來泉州一年後便從英國購來許多物理儀器,如抽水機、壓水機、靜電起電機、真空抽水機以及真空二半球、輻射葉片旋轉儀等,排列在樓下通道兩旁,讓學生觀覽,有時表演。並從外國成批購來熱水瓶,照原價賣給學生家長。他收購一架捲筒式留聲機,在學校開會時播唱。他衣袋裡每每藏上一二件益智玩具,閒時拿出來給學生解連環,看萬花筒等。對貧窮學生和高年級學生,他先付錢叫學生買紙筆水彩繪大幅地圖,暑假帶往福州鼓嶺等處,請外國人半捐半買用來助學。

1896年,孫中山在英國倫敦蒙難,幸得教師康得黎安禮遜的父親、倫敦警察總監理查德營救脫臉。民國9年11月,孫中山為此為培元中學題贈「共進大同」四字。

民國5年,安禮遜辭職,舉薦許錫安任培元校長。培元學校的經費,除了經常費一部分及英籍教師薪給由英國教會捐助外,其他建築費設備費大量支出都由海外華僑捐助。安禮遜走遍菲律賓、馬來亞(包括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等地方為培元學校募捐。

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海外華僑又輸送大批子弟來校學習,學校呈現蓬勃氣象。安禮遜再赴南洋等地為學校籌募基金,並曾多次囑咐等他死後壽險保險金要充作培元經費。

1959年,安禮遜在馬六甲去世,享年84歲,安葬在新加坡[1]

參考文獻

  1. 安禮遜. [2019-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