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麝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安徽麝鼩,是哺乳類物種。特徵為:眼小;圓耳;背部皮毛灰棕色偏黑,腹部淡於背部;尾與皮毛顏色相近,尾長僅為頭體長的76%,尾近半裸露,近半具稀疏短剛毛,靠近尾部皮毛逐漸變短,尾尖具突出毛刷狀毛束;四肢半裸,呈粉色,踝關節處着生稀疏短毛。頭蓋骨長而窄,額骨第一對門牙發達,人字脊較明顯。[1]
命名由來
麝鼩為勞亞食蟲目鼩鼱科麝鼩屬動物,該屬分布於亞洲、歐洲和非洲,大多數物種集中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棲息於森林、平原、丘陵和山地,主要以土壤昆蟲為食,也吃一些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麝鼩形似老鼠,體型包含大、中、小3種類型。2020年3月3日,由黃山風景區管委會園林局和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安徽大學三方合作開展的「黃山風景區野生動物觀測合作項目」,項目組通過綜合形態學和系統發育學,分析確認了採集於黃山風景區浮溪猴谷的麝鼩屬物種為兩種哺乳類新物種,分別命名為「安徽麝鼩」(Crociduraanhuiensis)和「黃山小麝鼩」(Crocidurahuangshanensis)。[2]
發現
據論文第一作者、安徽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保衛課題組的張恆介紹,兩種麝鼩屬物種採集於黃山風景區浮溪猴谷。當時,當地人說發現了尖嘴老鼠,科研人員尋找和採集標本後發現,這種動物不是齧齒目的老鼠,而是食蟲目麝鼩。
「雖然和老鼠看起來像,但是麝鼩其實和刺蝟、鼴鼠的親緣關係比較近。」張恆說,麝鼩身上有腺體,會發出難聞氣味。這種小動物活動能力不強,很難越過河流。科研人員推測兩個新物種很久之前就在此地了,但是沒有被發現和命名。
填補景區麝鼩屬研究空白
據張恆介紹,目前發現的黃山景區內的「安徽麝鼩」和「黃山小麝鼩」數量不多,採集的樣本數量不足10隻。其中,安徽麝鼩是中型麝鼩,黃山是小型麝鼩。安徽麝鼩和黃山小麝鼩兩個新物種的發現,豐富了黃山風景區哺乳類動物尤其是獸類動物的生物多樣性,填補了景區麝鼩屬研究的空白。張恆的研究方向為生物多樣性和保護生物學,主要從事安徽省的小型獸類研究,2016年至2019年在安徽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保衛課題組學習。
「最早的樣品是我的兩個師兄採集到的,那是在2015年4月,當時大家在黃山做兩棲類的研究,布設了陷阱桶,用來統計兩棲類的種類和數量。麝鼩自己跳進了我們的陷進桶,我們把它們帶回了實驗室。」張恆介紹說,「後來,我們的實驗室里有了少許樣本,張老師和我們都想知道這是什麼。對比發現,有些樣本和我省已知的品種並不一樣,我們就正式開展工作,進行專業的物種鑑定和分析。」
「『安徽麝鼩』比『黃山小麝鼩』體型略大點。這兩個新物種的發現,進一步豐富了黃山風景區哺乳類動物尤其是獸類動物的生物多樣性,填補了景區麝鼩屬研究的空白。」張恆也把它們寫進了自己的畢業論文《皖西和皖南山區勞亞食蟲目多樣性初步調查及三個新種的描述》中去。
「別看它們個頭小,它們食量超大,每天不停地吃啊吃,要吃進超過自己體型數倍的昆蟲、蚯蚓等,新陳代謝也特別快。 」張恆說,「麝鼩還特別凶 ,額骨第一對門牙發達,所以會咬人 ,不敢用手抓它們。」
不僅「好吃」、「凶」,麝鼩的膽子很小、警惕性也很高。 「 除了一開始自投羅網的那幾隻,後來做研究需要再去找它們,可就不容易了。山裡面積大,麝鼩的覓食範圍也大,我們隨機布設的陷阱桶數量有限,抓捕的概率很低。雖然它們形似老鼠,可是比老鼠聰明,捕鼠那種誘捕的方式對它們也完全不起作用。」[3]
分布範圍
「麝鼩屬」廣泛分布於亞洲、歐洲和非洲,大多數物種集中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棲息環境
棲息於森林、平原、丘陵和山地,主要以土壤昆蟲為食,也吃一些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4]
安徽麝鼩來了!膽小能吃又聰明
參考文獻
- ↑ 安徽黃山發現兩個哺乳類新物種,澎湃,2020-3-6
- ↑ 黃山景區發現兩個新物種 被命名安徽麝鼩、黃山小麝鼩,搜狐,2020-3-6
- ↑ 吃貨!膽子小!很兇!但真的不是「老鼠」!「安徽麝鼩」視頻來了,環球網,2020-3-6
- ↑ 黃山發現兩個哺乳類新物種:形似老鼠 門牙彎曲發達,網易新聞,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