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小砲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安平小砲臺位於臺南市安平區,於民國七十四年(西元 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古蹟。由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姚瑩因應鴉片戰爭[1] 所建設的17座砲臺之一。安平小砲台相對於安平大砲台比起來,這座砲台就顯得嬌小而得名。
沿革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時,命當時擔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的姚瑩加強臺灣的防務。經過評估,姚瑩便在臺灣17處海口設置砲台加強海防,安平小砲臺便是其中之一。安平小砲臺於西元1840年完工後。隔年又修建。
西元1874年時,沈葆楨修築二鯤鯓砲臺時,臺灣府知府周懋琦再次重修。隨著臺江內海逐漸淤積,砲台漸漸遠離海岸線失去海防功能。
進入日治時期之後,砲臺逐漸荒廢。在西元1949年中華民國國軍撤退來臺,曾在此建設碉堡。現在的砲臺,則是西元1994年臺南市政府整修後的樣貌。
建築特色
安平小砲臺是用花崗石建造,是中國舊式砲臺後期的樣式。在砲臺的南北西面共置有八座磚造雉堞,砲口設在雉堞之間。此外雉堞上還挖有槍口,以便砲臺官兵用槍還擊接近的敵人。
參考文獻
- ↑ 從日本時代始政紀念日談起,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1-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