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卒大伯公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卒大伯公廟
圖片來自dny001

惟德馨寺印尼語Vihara Bahtera Bhakti),或稱安卒大伯公廟(或作安恤大伯公廟)、安卒寺廟印尼語Klenteng Ancol),是一座位在雅加達安卒(Ancol)、由華人傳統信仰者和穆斯林共同使用的寺廟。該寺創建於17世紀中葉,是雅加達現存最古老的廟宇之一。[1]

簡介

安卒大伯公廟的主殿奉祀大伯公與其妻伯婆(埋葬於此處之夫婦的化身),以及鄭和的穆斯林廚師三寶舵手(Sampo Soei Soe)與其妻西提瓦蒂女士(Ibu Sitiwati)。[2]三寶舵手據信是一位鄭和的穆斯林舵手,他留在爪哇並協助建立了大伯公廟。同時被供奉的還有San-bao daren與其妻Ibu Mone(西提瓦蒂之妹)。在主建築右側是Kong Toe-Tjoe-Seng的墳墓,後方則是Embah Said Areli Dato Kembang的墳墓。

該廟宇的建築形式同時融合了華人寺廟與穆斯林聖墓。

道教

道教是華夏的本土宗教,道教思想源於黃帝(黃帝學派託言),道教體系最早創始人是五斗米教天師道)的張道陵,崇拜道家老子為道祖,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時期中國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動,至春秋戰國時期吸收神仙方術產生了方仙道,後融合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代中後期形成黃老道,至南北朝經過宗教改革,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概論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多神教,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也積極發展[3]。為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只是哲學理論,道教吸收了其以「道德」為核心概念的理論體系,並將哲學家神化;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張道陵益州(在今四川省)的鶴鳴山修道,創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為傳教區域。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唐代太宗皇帝因老子(太上老君)姓李,與國姓相同,於是尊封老子為唐室先祖。

道教以「」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中原萬物的本原。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與儒學佛教合稱「三教」,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在其中占據着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登聖的方法。

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及行善積德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參考文獻

  1. 自由評論網. 超A評論》時光之旅:走訪印尼雅加達的華人歷史空間與記憶 -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 talk.ltn.com.tw. [2019-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8). 
  2. Da Bo Gong Ancol, Klenteng. Ensiklopedi Jakarta. Dinas Komunikasi, Informatika dan Kehumasan Pemprov DKI Jakarta. 2010 [January 22,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0) (印度尼西亞語). 
  3. 道教文化/Tao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