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寧遠大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寧遠大捷

來自  網易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寧遠大捷

地點: 寧遠城

時間: 1626年

參戰方: 明朝,後金

結果: 明朝獲勝

寧遠大捷是1626年正月(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 )明朝後金在寧遠(今遼東興城)之間進行的一場戰役,明軍取得勝利,後金兵敗,這也是繼鎮江大捷後明軍再一次大勝後金軍。在寧遠之戰中,明軍在主戰場-寧遠城獲勝,而在分戰場-覺華島失利,但總的說來勝利是主要的,所以明朝稱這場勝仗為"寧遠大捷"。[1]

雙方態勢

明朝的準備

袁崇煥修建寧遠城完工不久,後金髮動對寧遠的進攻。袁崇煥頂住遼東經略高第的巨大壓力,守孤城寧遠,進行保衛血戰。

興城鼓樓(北側)高第以兵部尚書經略薊鎮、遼東,駐山海關。高第,字登之,灤州人,萬曆十七年(1589年)中進士,天啟三年(1623年)任兵部侍郎,四年致仕。他宦業不顯,素不知兵,膽怯無能,以諂附閹黨得受封疆重任。高第曾力扼孫承宗守關外以捍關內、先固守以圖恢復的積極防禦方略。他到達山海關之後,借柳河兵敗為由,下檄山海總兵馬世龍,令棄關外城堡,盡撤關外戍兵。經略高第的守關方略是:樞輔撫鎮,"各率重兵駐關,共圖防守之策"。就是棄守關外疆土,退保山海關。高第採取的是不謀進取、只圖守關的消極防禦策略。

先是,孫承宗和袁崇煥等督率軍民,在關外辛勤經營四年,繕城修堡,造炮製械,設營練兵,拓地開屯,勞績顯著,大見成效。據《明史·孫承宗傳》記載:承宗在關四年,前後修復大城九、堡四十五,練兵十一萬,立車營十二、水營五、火營二、前鋒後勁營八,造甲冑、器械、弓矢、炮石、渠答、鹵楯之具合數百萬,拓地四百里,開屯五千頃,歲入十五萬(石)。

戰前形勢

《全遼志》之"廣寧前屯衛境圖"孫承宗雖身為大學士、天啟帝師、遼東經略,且功績顯著,但因為得罪魏忠賢,微有疏失,而遭到閹黨排擠,便借病辭職回鄉。他的遼東經略職務,由高第替代。然而,高第同孫承宗相左,色厲內荏,畏敵如虎,折辱將士,撤防棄地。他命盡撤錦州、右屯、大凌河、寧前諸城守軍,將器械、槍炮、彈藥、糧料移到關內,放棄關外土地400里。錦州、右屯、大凌河三城,為遼東明軍的前鋒要塞,如倉皇撤防,使已興工修築的城堡棄毀,布置戍守的兵卒撤退,安頓墾耕的遼民重遷,收復200里的封疆丟失。

一些官員對高第的盲目撤退不滿,紛紛上書抗爭。管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倧呈照:"錦、右、大凌三城,皆前鋒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復罹(lí)播遷,已得之封疆再淪沒,關內外堪幾次退守耶?"袁崇煥力爭:兵不可撤,城不可棄,民不可移,田不可荒。他引據金啟倧的《呈照》,向遼東經略高第具揭道:

兵法有進無退,錦、右一帶,既安設兵將,藏卸糧料,部署廳官,安有不守而撤之萬萬無是理。脫一動移,示敵以弱,非但東奴,即西虜亦輕中國。前柳河之失,皆緣若輩貪功,自為送死。乃因此而撤城堡、動居民,錦、右搖動,寧、前震驚,關門失障,非本道之所敢任者矣。

袁崇煥在揭言中堅信:錦州、右屯、大凌河"三城屹立,死守不移,且守且前,恢復可必"。就是說堅決防守,邊守邊進,已失土地,必定恢復。

經略高第憑藉御"賜尚方劍、坐蟒、玉帶"的勢焰,又有閹黨作後台,不但執意要撤錦州、右屯、大凌河三城,而且傳檄撤寧(遠)前(屯)路防備。寧前道袁崇煥決心身臥寧遠,保衛孤城,他斬釘截鐵地表示:

寧前道當與寧、前為存亡!如撤寧、前兵,寧前道必不入,獨臥孤城,以當虜耳!

袁崇煥只是一個"寧前道"的小官,朝中沒有後台,居然敢於違抗兵部尚書、薊遼經略高第的旨意,實屬大膽。高第無可奈何,只撤錦州、右屯、大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盡驅屯兵、屯民入關,拋棄糧谷10餘萬石。這次不戰而退,鬧得軍心不振,民怨沸騰,背鄉離井,死亡塞路,哭聲震野。

寧前道袁崇煥既得不到兵部尚書、薊遼經略高第的支持,又失去其座師大學士韓爌和師長大學士孫承宗的奧援,在關外城堡撤防、兵民入關的極為不利情勢下,率領一萬餘名官兵孤守寧遠,以抵禦後金軍的進犯。

敵酋汗努爾哈赤在占領廣寧後的四年間,做了一件大事,就是遷都瀋陽。天啟五年(1625年),努爾哈赤將都城由遼陽遷到瀋陽。後金都城的西移,表明努爾哈赤要進一步鞏固在遼瀋地區的統治,進而對明朝做出更大的舉動。但是,他雖派兵攻奪旅順,並未大舉進攻明朝。這時他忙於鞏固其對遼瀋地區的治理--整頓內部,移民運糧,訓練軍隊,發展生產,施行社會改革,鎮壓漢民反抗。同時,更由於孫承宗、袁崇煥等防務工作井然有序,無懈可擊,沒有太大把握,不敢輕舉妄動。因此,努爾哈赤蟄伏不動,等待時機。善於待機而動的努爾哈赤,曾值熊廷弼下台之機,奪占沈、遼;這次又得到孫承宗罷去、高第撤軍向關內、寧遠孤守的哨報,決定攻打寧遠城。

戰前準備

袁崇煥駐守孤城寧遠,城中士卒不滿2萬人。但城中兵民,"死中求生,必生無死",誓與城共存亡。他面臨緊急態勢,上奏疏,表決心:"本道身在前沖,奮其智力,自料可以當奴。"他採納諸將的議請,做了如下守城準備:

第一,制定兵略,憑城固守。寧遠戰前,彼己態勢,強弱懸殊。袁崇煥前臨強敵,後無援兵,西翼蒙古不力,東翼朝鮮無助,關外遼西,寧遠孤城,只有揚長避短,憑堅城以固守。他嘗言:"守為正著,戰為奇著,款為旁著。以實不以虛,以漸不以驟。"他汲取撫(順)、清(河)、開(原)、鐵(嶺)、沈(陽)、遼(陽)、西(平)、廣(寧)失守的慘痛教訓,不出城外野戰,決意憑城堅守,拚死固守。敵誘不出城,敵激不出戰。袁崇煥守衛寧遠的要略是:孤守、死守、固守。

第二,激勵士氣,畫地分守。袁崇煥偕總兵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明史·何可綱傳》、《明史·莊烈帝紀》、《明史·丘禾嘉傳》、《明史·劉光祚傳》、《明史·馬世龍傳》均作"綱";《明史·袁崇煥傳》作"剛"。,通判金啟倧等,集將士誓死守御寧遠。他"刺血為書,激以忠義,為之下拜,將士咸請效死"。又部署官兵,分城防守,畫定責任:總兵滿桂守東面,副將左輔守西面,參將祖大壽守南面,副總兵朱梅守北面;滿桂提督全城,分將畫守,相互援應。袁崇煥則坐鎮於城中鼓樓,統率全局,督軍固守。

第三,修台護銃(chònɡ),布設大炮。袁崇煥在寧遠城上,實施"以台護銃,以銃護城,以城護民"的部署。他在寧遠城設置紅夷大炮(紅衣大炮)即西洋大炮。紅夷大炮為葡萄牙製造的早期加農炮,具有炮身長、管壁厚、射程遠、威力大的特點,是擊殺密集騎兵的強力火炮。先是從澳門先後購進紅夷大炮4門、又購進26門,共30門,其中留都城18門、炸毀1門、解往山海11門。敵兵逼臨,袁崇煥採用茅元儀、王喇嘛等建議,將西洋大炮11門入城,製作炮車,挽設城上,備足彈藥,訓練炮手。由在京營中受過葡萄牙人訓練的孫元化、彭簪古等官員,培訓炮手,加以使用。這11門西洋大炮架設在寧遠城上,成為袁崇煥憑城用炮退敵的最新式的強大武器。

第四,堅壁清野,嚴防奸細。袁崇煥令盡焚城外房舍、積芻,轉移城廂商民入城,轉運糧料藏覺華島。又以同知程維楧率員稽查奸細,"縱街民搜奸細,片時而盡";派諸生巡守街巷路口。在寧遠城中,沒有"叛夷",也沒有奸細。先是,在遼東的諸城--撫順、清河、開原、鐵嶺、瀋陽、遼陽、廣寧,都是由於"內應外合"才失陷的。而"寧遠獨無奪門之叛民,內應之奸細"。

第五,兵民聯防,送食運彈。袁崇煥令通判金啟倧按城四隅,編派民夫,供給守城將士飲食。又派衛官裴國珍帶領城內商民,運矢石,送彈藥。在寧遠城的防衛過程中,袁崇煥能軍民一體,相互合作,同命運,共生死,整個寧遠軍民同心同力,共同守衛寧遠城、抗禦後金進犯。

第六,整肅軍紀,以靜待動。袁崇煥嚴明軍紀,派官員巡視全城,命對官兵亂自行動和城上兵下城者即殺。官兵上下,一心守城,"以必一之法,則心無不一,此則崇煥勵將士死守之法。其所以完城者,亦在此"。他又從後金細作處,獲取諜報。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偃旗息鼓,以靜待敵。

第七,重金賞勇,鼓勵士氣。他一向重視對官兵的獎賞,特別在戰況緊急之時,命取庫銀11100餘兩,放在城上。袁崇煥宣布:官兵有能中敵與不避艱險者,即時賞銀一錠,獎勵勇敢退敵者。

第八,防止逃兵,預先布置。他下令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關守將楊麒,凡是寧遠有兵將逃向前屯、山海關,抓住斬首,以肅軍紀。當時,山海關由遼東經略高第鎮守,山海關總兵楊麒也是不歸他管。他的職權本來只能管到寧遠和前屯。軍情緊急,他就越權。

戰爭經過

城防大戰

正月二十二日

袁崇煥守城部署剛剛就緒。他與幾個幕僚至鼓樓,同朝鮮使臣翻譯韓瑗等談古論今,鎮靜如常。他先令兵民"偃旗息鼓待之,城中若無人",靜待後金兵近城池。

二十三日

八旗軍穿過寧遠城東五里處的首山與螺峰山(窟窿山)之間隘口,兵薄寧遠城郊。努爾哈赤命離城五里,橫截山海大路,安營布陣,並在城北扎設統帥大營。努爾哈赤在發起攻城之前,釋放被虜漢人回寧遠城,傳汗旨,勸投降;但遭到袁崇煥的嚴辭拒絕。《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

放捉獲漢人,入寧遠往告:"吾以二十萬兵攻此城,破之必矣!爾眾官若降,即封以高爵。"寧遠道袁崇煥答曰:"汗何故遽加兵耶?寧、錦二城,乃汗所棄之地,吾恢復之,義當死守,豈有降理!乃謂來兵二十萬,虛也,吾已知十三萬,豈其以爾為寡乎!"

袁崇煥斷然拒絕努爾哈赤誘降之後,命家人羅立等向城北後金軍大營,施放西洋大炮,"遂一炮殲虜數百"。後金軍不敢留此駐營,將大營移到城西。努爾哈赤見袁崇煥既拒不投降,又發炮轟擊大營,命準備戰具,次日再攻城。

二十四日

後金兵推楯車,運鈎梯,步騎蜂擁進攻,萬矢齊射城上。在城堞上,箭鏃如雨注,懸牌似蝟皮。明軍憑堅城護衛,既不怕城下騎兵猛衝,又能夠躲避箭矢射擊。後金集中兵力,攻打城西南角。左輔領兵堅守,祖大壽率軍應援。明軍用矢石、鐵銃和西洋大炮下擊。後金兵死傷累累,又移攻南城。後金軍在城門角兩台間火力薄弱處鑿城。守城軍"則門角兩台,攢對橫擊"。明軍以城護炮,以炮衛城。都司僉書彭簪古指揮東、北二面大炮,羅立指揮西、南二面大炮,"從城上擊,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爛可數里"。後金兵頂着炮火,用楯車撞城;冒着嚴寒,用大斧鑿城。明軍發矢鏃,擲礌石,飛火球,投藥罐;後金兵前仆後繼,冒死不退,前鋒挖鑿凍土城,鑿開高二丈余的大洞三四處,寧遠城受到嚴重威脅。袁崇煥在嚴重危急關頭,身先士卒,不幸負傷,"自裂戰袍,裹左傷處,戰益力;將卒愧,厲奮爭先,相翼蔽城"。在城危之時,袁崇煥命官兵用蘆花、棉被裝裹火藥,號"萬人敵";又以"縛柴燒油,並攙火藥,用鐵繩系下燒之";並選50名健丁縋下,用棉花火藥等物燒殺挖城牆的後金兵勇士--"火星所及,無不糜爛"。據明方塘報記載:"賊遂鑿城高二丈余者三四處,於是火球(qiú)、火把爭亂髮下,更以鐵索垂火燒之,牌始焚,穴城之人始斃,賊稍卻。而金通判手放大炮,竟以此殞。城下賊屍堆積。"這一天,後金軍攻城,自清晨至深夜,屍積城下,幾乎陷城。

二十五日

後金兵再傾力攻城。城上施放炮火,"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後金兵懼怕利炮,畏葸(xǐ)不前,"其酋長持刀驅兵,僅至城下而返"。後金兵士一面搶走城下屍體,運到城西門外磚窯焚化;一面繼續攻城。但攻不能克,乃下令收兵。後金軍兩日攻城,共折游擊二員、備御二員、兵五百,攻具焚棄,喪失殆盡。努爾哈赤被迫停止攻城,退到西南側離城五里的龍宮寺紮營。

二十六日

後金兵繼續圍城,明兵不斷發射西洋大炮轟擊。努爾哈赤無計可施,便改變進攻策略,命武訥格率軍履冰渡海,進攻明軍儲存糧料基地--覺華島(見後文)。

袁崇煥剛擊退後金軍進攻,派景松和馬有功,將他們從城上系下,疾馳山海關,報告經略高第戰況。高第派人急馳奏報朝廷:"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放聲大哭。分兵一枝,攻覺華島,焚掠糧貨。"

寧遠之役,後金某重要人物為明炮彈擊傷。各書記載略異,現在徵引如下:

明天啟年間購自澳門、葡萄牙製造的紅夷大炮。

明薊遼經略高第奏報:"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

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記載:"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並及黃龍幕,傷一裨王。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

朝鮮李星齡在《春坡堂日月錄》中載述寧遠之役,現抄錄於後:"我國譯官韓瑗,隨使命入朝。適見崇煥,崇煥悅之,請借於使臣,帶入其鎮,瑗目見其戰。軍事節制,雖不可知,而軍中甚靜。崇煥與數三幕僚,相與閒談而已。及賊報至,崇煥轎到敵樓,又與瑗等論古談文,略無憂色。俄頃放一炮,聲動天地,瑗怕不能舉頭。崇煥笑曰:'賊至矣!'乃開窗,俯見賊兵,滿野而進,城中了無人聲。是夜,賊入外城,蓋崇煥預空外城,以為誘入之地矣。賊因併力〔攻〕城,又放大炮,城上一時舉火,明燭天地,矢石俱下。戰方酣,自城中每於堞間,推出木柜子,甚大且長,半在堞內,半出城外,中實伏甲士,立於柜上,俯下矢石。如是層〔屢〕次,自城上投枯草油物及棉花,堞堞無數。須臾,地炮大發,自城外遍內外,土石俱揚,火光中見胡人,俱人馬騰空,亂墮者無數,賊大挫而退。翌朝,見賊擁聚於大野一邊,狀若一葉。崇煥即送一使,備物謝曰:'老將橫行天下久矣,日見敗於小子,豈其數耶!'努爾哈赤先已重傷,及是具禮物及名馬回謝,請借再戰之期,因懣恚(mènhuì)而斃雲。"

寧遠之役,就總體而言,就戰術而論,歷史的結論是:努爾哈赤兵敗寧遠。明朝與後金的寧遠之戰,以明朝的勝利和後金的失敗而結束。明朝由"寧遠被圍,舉國洶洶",到聞報寧遠捷音,京師士庶,空巷相慶。寧遠大捷是明朝從撫順失陷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是自"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的一個大勝仗;也是"遏十餘萬之強虜,振八九年之積頹"的一個大勝仗。明天啟帝旨稱:"此七八年來所絕無,深足為封疆吐氣!"因之,寧遠與寧遠大捷,對於明朝有着特殊的地位與意義:寧遠,為山海之藩籬,關京師之安危,系天下之存亡。與明相反,努爾哈赤原議師略寧遠城,奪取山海關,不料敗在袁崇煥手下。時袁崇煥43歲,初歷戰陣;努爾哈赤已68歲,久戎沙場。努爾哈赤在寧遠遭到用兵44年來最嚴重的慘敗。寧遠之戰明軍獲得大捷,兵部尚書王永光向皇帝盛讚袁崇煥的功績言:

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蓋緣道臣袁崇煥平日之恩威有以懾之維之也!不然,何寧遠獨無奪門之叛民、內應之奸細乎?本官智勇兼全,宜優其職級,一切關外事權,悉以委之。

覺華再戰

寧遠之戰對於敵酋努爾哈赤而言,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指揮失敗。《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努爾哈赤寧遠之敗時說:帝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忿恨而回。

敵酋努爾哈赤雖在寧遠城下失敗,卻將騎兵進攻的打擊點,由寧遠城移向覺華島。覺華島成為寧遠之戰的分戰場。

覺華島具有重要的價值。

第一,位置衝要。覺華島懸於遼西海灣中,距岸18里,離寧遠30里,居東西海陸中逵,扼遼西水陸兩津。覺華島早在唐代,已為開發,港口著名,其北邊海港,稱為靺鞨口,已為島上要港,出入海島咽喉。明朝軍用糧料,儲之海島,覺華島成為明軍的一個囤積糧料的基地。孫承宗既經營寧遠城之築城與戍守,又經營覺華島之囤糧與舟師。

第二,囤積糧料。芝麻灣(止錨灣)、筆架山、覺華島為明軍遼西海上囤積糧料的重要基地。明廣寧失陷後,御守重在寧遠城,糧儲則重在覺華島。覺華島有一主島和三小島--今稱磨盤島、張山島、閻山島,共13?5平方公里,其中主島12.5平方公里。主島"呈兩頭寬,中間狹,不規則的葫蘆狀,孤懸海中"。這座囤糧城,依據踏勘,簡述如下:"覺華島明囤糧城,今存遺址,清晰可見。城呈矩形,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250米,牆高約10米、底寬約6米。北牆設一門,通城外港口,是為糧料、器械運輸之通道;南牆設二門,與'龍脖'相通,便於島上往來;東、西牆無門,利於防守。城中有糧囤、料堆及守城官兵營房遺蹟,還有一條縱貫南北的排水溝。"

第三,設置水師。明朝於覺華島,在廣寧失陷前,"獨金冠之水兵運艘在"。孫承宗出關前,即令龍、武兩營,分哨覺華島的防衛。不久以國寧督發水兵,在覺華島守衛。明覺華島的水師,仍由游擊金冠統領。其作用:一是守衛島上的糧料、器械;二是配合陸師進圖恢復遼東失地;三是策應寧遠之城守--正如文獻記載:"以築八里者築寧遠之要害,更以守八里之四萬當寧遠之沖,與覺華島相犄角。而寇窺城,則島上之兵,旁出三岔,燒其浮橋,而繞其後,以橫擊之。"

由上,覺華島成為明遼軍與後金軍的必據必爭之地。覺華島激戰的爆發,是在敵酋努爾哈赤兵敗寧遠之後,而衍化成的一場殘酷的爭戰。

努爾哈赤一向剛毅自恃,屢戰屢勝,難以忍受寧遠兵折之恥,誓以洗雪寧遠兵敗之辱。他決心以攻泄忿,以焚消恨,以勝掩敗,以戮震威。

正月二十五日夜,後金一面派軍隊徹夜攻城,一面將主力轉移到城西南五里龍宮寺一帶紮營。其目的:一則是龍宮寺距覺華島最近,便於登島;二則是龍宮寺囤儲糧料,佯裝劫糧。此計確實迷惑了明軍,高第塘報可以為證:"今奴賊見在西南上離城五里龍官(宮)寺一帶紮營,約有五萬餘騎。……訖近島海岸,冰俱鑿開,達賊不能過海。"

時值隆冬,海面冰封,從岸邊履冰,可直達島上。姚撫民等守軍,為加強防禦,沿島鑿開一道長達15里的冰濠,以阻擋後金騎兵的突入。然而,天氣嚴寒,冰濠鑿開,穿而複合。姚撫民等率領官兵,"日夜穿冰,兵皆墮指"。

二十六日,後金一面派少部分兵力繼續攻打寧遠城;一面命大部分騎兵突然進攻覺華島。後金軍由武訥格率領蒙古騎兵及滿洲騎兵,約數萬人,由冰上馳攻覺華島。明軍鑿冰15里為濠,列陣以車楯衛之。辰時,武訥格統領的後金騎兵,分列12隊,武納格居中,撲向位於島"龍頭"上的囤糧城。島上明軍,"鑿冰寒苦,既無盔甲、兵械,又系水手,不能耐戰,且以寡不敵眾";不料大雪紛飛,冰濠重新凍合。後金騎兵,履冰馳進,從靺鞨口登岸,攻入囤糧城北門,猛烈廝殺,衝進城中。後金騎兵馳突亂斫(zhuó),島上水兵陣腳遂亂。後金軍火焚城中囤積糧料,濃煙蔽島,火光沖天。旋即轉攻東山,萬騎馳沖;巳時,並攻西山,一路涌殺。後金軍的馳突攻殺,受到明守島官兵的拚死抵抗:"且島中諸將,金冠先死,而姚與賢等皆力戰而死。視前此奔潰逃竄之夫,尚有生氣。金冠之子,會武舉金士麒,以迎父喪出關。聞警赴島,遣其弟奉木主以西,而率義男三百餘人力戰,三百人無生者。其忠孝全矣!"

覺華島爭戰的結局是明軍覆沒而後金軍全勝。此戰,明軍損失慘重。經略高第塘報:覺華島"四營盡潰,都司王錫斧、季士登、吳國勛、姚與賢,艟總王朝臣、張士奇、吳惟進及前、左、後營艟百總俱已陣亡"。總督王之臣查報:"覺華兵將俱死以殉。糧料八萬二千餘及營房、民舍俱被焚。"同知程維楧報:"虜騎既至,逢人立碎,可憐七八千之將卒,七八千之商民,無一不顛越糜爛者。王鰲,新到之將,骨碎身分;金冠,既死之櫬,俱經剖割。囤積糧料,實已盡焚。"《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載:"我軍奪濠口入,擊之,遂敗其兵,盡斬之。又有二營兵,立島中山巔。我軍沖入,敗其兵,亦盡殲之。焚其船二千餘;並所積糧芻,高與屋等者千餘所。"總之,覺華島上明軍7000餘名和商民7000餘丁口都被後金軍殺戮;糧料8萬餘石和船2000餘艘都被後金軍焚燒;主島作為明朝關外的後勤基地也被後金軍摧毀。同時,後金軍也付出代價,明統計其死亡官兵為269名。袁崇煥作了《祭覺華島陣亡兵將文》,文曰:

慨自戰守乖方,屢失疆土。天子赫然震怒,調南北水陸舟師。謂爾乘船如馬,遂調之來,為進取也。據爾等間關遠至,豈不欲滅此朝食,一帆而金、復歸,再帆而黃龍掃哉!奈未盡其用而敵即來。冱(hù)寒之月,冰結舟膠。窘爾之所長,烏得不及於難。說者謂謀之不臧,不臧固不臧矣,然排山倒海之勢,以十八萬而臨數千之水卒,即臧可奈何?而爾等計無復之,憤然以死,略無芥蒂。視當年之棄曳倒奔者加一等也。人之罪,至死而免;人之品,至死而定。今將略爾罪而嘉乃忠。請命於天子,諒為之恤,所以不沒汝等者,良有在也。

吁嗟!巨浪茫茫,空山寂寂,皆汝等忠靈之所灑盪也。望故鄉以何日,即轉劫而無期,苒苒遊魂,何不相結為厲,殲仇泄憤?在生之志,藉死以伸,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爾其勉之!不腆之奠,涕與俱之。尚饗!

小結與評論

寧遠之戰,明朝之所以大捷,後金之所以大敗,其原因諸多方面而又錯綜複雜。

後金方面

掠奪土地人民、爭奪統治權力的不義戰爭,因而遭到遼東漢民的強烈反對。尤其是努爾哈赤對遼瀋地區漢民的錯誤政策,引起後金與明朝兩方面轄區漢民的不滿和恐懼,從而促使寧遠軍民拚死抵禦後金軍的進犯。西洋大炮是袁崇煥獲勝與努爾哈赤失敗的一個基本因素。

在軍事方面,三年之間,後金兵沒有大的野戰,額真怠惰,兵無鬥志,器械不利;忙於整頓內務,未作軍事準備。明朝袁崇煥卻在積極備戰,修築堅城,整械備炮,訓練士馬--組成關寧防線。後金打了一場最為兵家所忌的無準備之仗。

明朝方面

袁崇煥駐守孤城寧遠,城中士卒不滿2萬人。但城中兵民,"死中求生,必生無死",誓與城共存亡。他面臨緊急態勢,上奏疏,表決心:"本道身在前沖,奮其智力,自料可以當奴。"他採納諸將的議請,做了如下守城準備:

第一,制定兵略,憑城固守。寧遠戰前,彼己態勢,強弱懸殊。袁崇煥前臨強敵,後無援兵,西翼蒙古不力,東翼朝鮮無助,關外遼西,寧遠孤城,只有揚長避短,憑堅城以固守。他嘗言:"守為正著,戰為奇著,款為旁著。以實不以虛,以漸不以驟。"他汲取撫(順)、清(河)、開(原)、鐵(嶺)、沈(陽)、遼(陽)、西(平)、廣(寧)失守的慘痛教訓,不出城外野戰,決意憑城堅守,拚死固守。敵誘不出城,敵激不出戰。袁崇煥守衛寧遠的要略是:孤守、死守、固守。

第二,激勵士氣,畫地分守。袁崇煥偕總兵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綱,《明史·何可綱傳》、《明史·莊烈帝紀》、《明史·丘禾嘉傳》、《明史·劉光祚傳》、《明史·馬世龍傳》均作"綱";《明史·袁崇煥傳》作"剛"。,通判金啟倧等,集將士誓死守御寧遠。他"刺血為書,激以忠義,為之下拜,將士咸請效死"。又部署官兵,分城防守,畫定責任:總兵滿桂守東面,副將左輔守西面,參將祖大壽守南面,副總兵朱梅守北面。滿桂提督全城,分將畫守,相互援應。袁崇煥則坐鎮於城中鼓樓,統率全局,督軍固守。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