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領導的,由自治區各文藝家協會、各市、縣(區)文聯以及各行(產)業文聯(文協)組成的文學藝術界人民團體。寧夏文聯作為團體會員 ,加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目錄

協會簡介

內設機構

寧夏文聯有11個文藝家協會(作家協會、戲劇家協會、音樂家協會、舞蹈家協會、美術家協會、攝影家協會、書法家[1]協會、民間文藝家協會、曲藝雜技家協會、電影電視家協會和文藝評論家協會),23個會員團體,會員總人數達6900多人,其中國家級會員924人。文聯下設辦公室、組織聯絡部、行業管理與維權部(文藝志願服務中心)、人事部(機關黨委)、《朔方》編輯部、文學藝術院(文藝理論研究室、文藝網絡信息中心)和11個文藝家協會等21個內設機構。在職人員70人。

發展歷史

1950年5月,寧夏省文聯籌備委員會成立。1952年寧夏省文聯同省文化局合署辦公。1954年8月,甘肅、寧夏兩省合併,寧夏省建制撤銷,寧夏省文聯籌備委員會亦撤銷。

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 12月,自治區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籌備委員會成立。1961年3月,自治區第一次文代會(寧夏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會議)召開,宣告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正式成立。

寧夏文聯初建時期,實行文藝工作者個人會員制,1993年自治區第四次文代會,將個人會員制改為團體會員制,文聯名稱由「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改為「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1961年第一次文代會,選舉產生了41人組成的委員會,設立了文學組、戲劇組、音樂組、美術組,負責開展各文藝門類的工作。文聯下設辦公室、《群眾文藝》編輯部、通訊聯絡部等部門,共有工作人員15人。1980年5月第二次文代會,先後組建了8個文藝家協會(作家協會、戲劇家協會、音樂家協會、舞蹈家協會、美術家協會、攝影家協會、書法家協會、民間文藝家協會)和曲藝雜技家協會籌備組;銀川市、石嘴山市、銀南地區、固原地區建立了文聯和文藝協會。

2018年1月15日至16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第八次代表大會在銀川隆重召開,來自全區的375名代表歡聚一堂,共商全區文學藝術發展大計。與會代表聽取和審議通過了自治區文聯第七屆委員會工作報告,討論修訂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學藝術聯合會章程,選舉產生了自治區文聯第八屆委員會。

團體會員

作家協會、戲劇家協會、音樂家協會、舞蹈家協會、美術家協會、攝影家協會、書法家協會、民間文藝[2]家協會、曲藝雜技家協會、電影電視家協會和文藝評論家協會

銀川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固原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石嘴山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吳忠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中衛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青銅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靈武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涇源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西吉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海原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彭陽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隆德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鹽池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中寧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同心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平羅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原州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紅寺堡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利通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西夏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金鳳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興慶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大武口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惠農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沙坡頭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視頻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相關視頻

寧夏文聯副主席閆宏偉為您解讀文學的起源及發展歷史
寧夏文聯首期藝術高研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