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孟慶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孟慶占
T0191fee09a586e0a8c.jpg
原圖鏈接 來自360網
出生 天津寶坻
國籍 中國
職業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天津美術家協會理事

孟慶占,男,1965年生於天津寶坻,1990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1]

個人簡介

孟慶占,男,1965年生於天津寶坻,1990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天津美術家協會理事,文化部青年聯合會美術委員會副秘書長。現居北京。

作品獲獎

2004年作品《靜影搖波》獲第十屆美展[天津展區]銅獎。

2004年作品《紫葉搖風》入選2004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04年底創作四十米長卷《百雞圖》在中央電視台11頻道春節特別節目[趙寶樂`董藝主持]播出。 2005年作品《秋色清華》入選中國美協太湖情中國畫提名展。 2006年作品《聽雨》入選中國美協殷都之光全國書畫大展並獲三等獎。 2006年作品《荷塘秋景》入選中國美協第三屆菜鄉情全國百名畫家中國畫作品展。 2006年作品《秋色無聲》入選中國美協『黃河壺口贊』中國畫提名展並獲優秀獎。 2006年作品《秋塘暖依》入選第六屆全國工筆畫大展 [中國美術館展出]。 2006年作品《清音》入選中國美協慶祝長征勝利7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 2006年作品《銀塘秋羽》《乳禽傍母習春音》入選中國美協第19次新人新作展。 2006年9月在北京榮寶齋舉辦 張龍新 李偉 馬海方 朱凡 王玉山 孟慶占 「筆墨流源」中國畫六人展。 2007年作品《晨光》入選中國美協全國第三屆中國畫作品展。 2008年作品《盼歸》入選第十四屆全國花鳥作品展。

藝術經歷

學習傳統,研習歷代花鳥畫大師的經典之作,他用心靈體悟中國傳統

繪畫的意境和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走進生活,體察大自然的陰晴雨露、一花一草,他以敏感、鮮活的藝術感覺,從中汲取創作的靈感;行走於鄉村田間,執着於原野風光,他用自己的繪畫語言抒發着內心的情感。他就是青年畫家孟慶占。 作為全國美術界的大檢閱,五年一屆的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擁有至高無上的榮譽。2004年,孟慶占的作品《靜影搖波》成功入選第10屆全國美展;今年,他的作品《凝固的生命》再次入選第11屆全國美展。兩次入選全國美展,孟慶占的作品有何獨特之處?他對繪畫,有何獨到的理解?近日,孟慶占尋訪泰山,記者有幸採訪了他,並在字裡行間中品讀他田原國畫中流淌的內涵。

感悟泰山文化的正氣

祖籍山東的孟慶占,從小對泰山有一種特殊的情感,而1986年第一次登泰山的情形,更讓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當時我正讀天津美術學院,來泰山是寫生、體驗生活。」回憶那段時光,孟慶占仍是一番欣喜,「登上山巔,我第一次知道了什麼叫『一覽眾山小』,在山上遙望,感覺世間萬物都是那麼渺小,自己不過是世間的一個生物,當時感慨,即使自己有多大成績也不要感覺了不起。」第一次登泰山的經歷,讓原本就謙遜為人的孟慶占,不僅感受到了泰山文化的博大,更在為人處事上懂得了要平和虔誠。 孟慶占第二次來泰安,已經是22年後,即在2008年的杜占晨孟慶占書畫邀請展上。經歷了20餘年持之以恆的人文追求和學術理念,孟慶占對繪畫、對泰山文化都有了新的認識,「繪畫不只是用畫筆在紙上表現世間萬物,更主要的是借事物傳達一種人文精神。一幅好的作品,不僅要技法好,還要有深度有內涵。」孟慶占的創作也一直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中,植根於「書法入畫」的理法之中。 如果說1986年的寫生,讓孟慶占對泰山的了解,是從課本上的隻言片語到了對風景名勝雄偉壯麗的感官感受,那麼2008年再來泰山,他已經深刻的領悟到了泰山文化,孟慶占談出了自己的感悟,他認為泰山包容了文化的多元性,道家、儒家、佛家並存而安,並能夠相互交融和借鑑。歷代書刻藝術,不僅是天然的書法展覽,也充實豐富了泰山美的內涵,。雄渾博大、莊嚴偉岸的人文精神,陶冶着民族情操,激勵着民族前進。正是泰山自然景觀與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才使以萬代瞻仰,普天同覽,以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藝術家喜歡泰山,因為泰山有着藝術家和學者取之不盡的藝術創作源泉」,「泰山沒有華山的險峻,沒有黃山的嫵媚,但是泰山比較中正的。」 「歷代帝王身後都有一塊匾:『正大光明』。正才能大,所有大道都是正道,所以繪畫也一定要繪中正的畫,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泰山給與他的啟迪不僅如此,「作畫講究不偏不倚,但作畫先做人,有中正思想的指導,才能在筆端流淌出這種中正之氣,使畫更加平和,更感覺親切,沒有怪氣,沒有邪氣。」多了幾分正氣和大氣。

鍾情那片純樸的自然

賞讀孟慶占新近創作的書畫,一股清馨的泥土芳香撲面而來。那籠罩於晨曦露氣中的麻田,那棲息於葵花秋草間的雞群,那傲立蘆葦盪中的水鳥,那親昵碧蓮翠葉的野鴨,使人悠然想起「幾畝桑麻春社後,數家雞犬夕陽中」的詩境。濃烈的鄉情和農舍風味,已成為其田原國畫的本質特徵。為什麼將自己的創作定位於「田原國畫」呢?孟慶占分析說,他自幼生活在天津寶坻的農村,田原生活是他的生命搖籃,農家景物是他的藝術源泉。加上寶坻古老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使他早已形成牢牢的愛鄉情結。他不願追逐時髦,也不願盲從洋式新潮,而是深深沉醉於中華文化,沉醉于田舍農家,沉醉於園林野塘,沉醉於花鳥魚蟲。他盡情抒寫對田原風情的靈感妙語,將創作恆定於天真自然、真摯樸質的情調之中,使自己的情神意趣成為每幅創作的靈魂與主導。 在泰安觀光休閒,孟慶占也發現了一處令人嚮往的自然純樸的田原聖地——蒿灘市,一個位於岱嶽區下港鄉木營村的小自然村,古稱蒿灘市,不過幾平方公里,幾十戶人家。是一處古風猶存的山間淨土,「走進蒿灘市,村內人家依山而建,處處流水,嘗一嘗噴香農家飯,住一住純樸農家院,游遠古齊長城,登雲嶺大草原,讓人醺然而醉,古樸的民情,如畫的風景,讓人樂不思歸」。使人有一種返樸歸真的自然美感。遠離城市的喧囂,找到這麼一片純樸的地方,孟慶占欣喜不已,「中國畫的最高境界是純樸自然,所以畫家很少去都市寫生,一般都找像蒿灘村這樣的地方。這樣的地方才能給藝術家更多的創作靈感」。

走在學習創新的路上

最近兩年,孟慶占有了更多的時間來泰安考察,尋找創作素材。泰山是五嶽獨尊,又位於長江和黃河的中間,兩河環抱,可謂是二龍戲珠的位置。孟慶占說,從易經角度分析,山東是個大風水,是出聖人的地方。在他看來,易經是一門規律性的科學,易經裡面的風水學,就是位置學。繪畫學裡面的經營位置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畫一隻鳥放在哪個地方最美,哪個地方就是風水。從泰山講到易經,從易經講到繪畫,孟慶占娓娓道來,每一句話都包含着自己多年的感悟,每一句話里都有與眾不同的新思維。 具體講到繪畫創作,孟慶占認為中國畫創作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個性。他說縱觀中國繪畫歷史,產生了眾多的有成就的畫家和不朽的繪畫作品。但每個有成就的大家,他們的作品中都有那個特定年代的文化色彩和自己獨到的藝術新意和個性。藝術新意和個性的形成首先取決於藝術家自身的藝術修養,更離不開藝術家獨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環境、閱歷經驗和藝術追求。正因為如此,藝術在創作過程中,從題材的選擇到主題的提煉,從藝術結構到藝術語言,都要體現出鮮明的創作個性。所以作為一個有創作性的藝術家,必然要在作品上留下個人的氣質、性格、藝術氣味的印記,把自己的藝術才能和心理特點很自然的投射到所創作的藝術品中,,給人以啟迪,給人以震撼,從而達到認識上、精神上的共鳴。」另外,「作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即便看到古人的精品佳構好到無可挑剔的地步,也不能重複它們。而應當在繼承古人的前提下,睜開雙眼,去尋找時代的美,尋找新的藝術觀念和藝術表現形式,創造出自我的藝術語言。」第三「 作為一名現代的藝術家,不僅需要具有能夠接受或掌握現代人的審美傾向的能力,具有超前的思想遠見,還要具有甘於寂寞,不怕冷落、持之以恆的自信精神。要堅信自己的路沒有走錯,無需考慮能否在藝術的展覽中入選或落選。只要是自己內心真實的藝術感受的抒發,就一定能夠成功。 我們期待走在革新路上的孟慶占,創作出既更多具時代氣息又有獨到藝術個性的田原新作。

參考資料

  1. [1],雅昌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