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孟嘗君出行五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孟嘗君出行五國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漢文學家劉向編的《戰國策》。孟嘗君擁有的賢名,與他的高風亮節、清明理智的政治作為是分不開的。凡真理都是古老的,在做人和政治上,體恤民情、勤儉樸素、接受言論的監督是古今政治家們遵循的不二法門。而若魚肉百姓、腐化墮落、鉗制言論,必然會造成政治上的敗筆。

【原文】

孟嘗君出行五國,至楚,楚獻象床。郢之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見孟嘗君門人公孫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值千金,傷此若髮漂,賣妻子不足償之。足下能使仆無行,先人有寶劍,願得獻之。」公孫曰:「諾。」入見孟嘗君曰:「君豈受楚象床哉?」孟嘗君曰:「然。」公孫戍曰:「臣願君勿受。」孟嘗君曰:「何哉?」公孫戍曰:「五國所以皆致相印於君者,聞君於齊能振達貧窮,有存亡繼絕之義。五國英傑之主,皆以國事累君,誠說君之義慕君之廉也。君今到楚而受床,所為至之國,將何以待君?臣戍願君勿受。」孟嘗君曰:「諾。」

公孫戍趨而去。未出,至中閨,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無受象床,甚善。今何舉足之高,志之揚也?」公孫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寶劍一。」孟嘗君曰:「何謂也?」公孫戍曰:「門下百數,莫敢入諫,臣獨入諫,臣一喜;諫而得聽,臣二喜;諫而止君之過,臣三喜。輸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許戍以先人之寶劍。」孟嘗君曰:「善。受之乎?」公孫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書門版曰:「有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私得寶於外者,疾入諫。」

【譯文】

孟嘗君出巡五國,到達楚國時,楚王要送給他一張用象牙製成的床。郢都一個以登徒為姓氏的人正好當班護送象牙床,可是他不願意去,於是找到孟嘗君的門客公孫戌,與他商量此事。那人說:「我是郢人登徒,如今我當班護送象牙床,以獻薛公,可是那床價值千金,稍有損壞,即使賣掉了妻室兒女也賠不起。先生不如設法讓我免掉這個差使,願以先人寶劍為報。」公孫戌不假思索,很痛快的答應了。

於是公孫戌往見孟嘗君,說:「賢公準備接受楚人饋送的象牙床嗎?」孟嘗君點頭言是。公孫戌勸他不要這樣做。孟嘗君向他詢問其中的緣故。公孫戌說:「五國之所以以相印授公,只是因為聽說您在齊地有憐恤孤貧的美德,在諸侯中有存亡繼絕的美名,五國君主這才以國事委公,這實在是仰慕您的仁義廉潔。況且您在楚國就接受了象牙床這樣的重禮,巡行至其他小國,又拿什麼樣的禮物饋贈於您呢?所以臣希望您萬不可受人之禮。」孟嘗君很爽快的答應了。

公孫戌快步退了出去,走到中門,孟嘗君起了疑心,把他叫了回來:「先生叫田文勿受象牙床之禮,這固然是一項很好的建議,但為何先生如此樂不可支呢?」公孫戌見隱瞞不得,便婉言辯道:「臣有三大喜事,外加更得一柄寶劍。」孟嘗君不解:「先生此話怎講?」公孫戌說:「賢公門下食客何止百人,卻只有臣敢於進諫,此喜之一;諫而能聽,此其二;諫而能止君之過,此其三。而為楚送象牙床的登徒,不願意送床。他曾答應事成之後,送臣一柄先人寶劍。」孟嘗君沒有惱怒,反有嘉許之色:「先生接受寶劍了沒有?」公孫戌說:「未得賢公許可,戌不敢接受饋贈。」孟嘗君催促他:「趕快收下!」因為這件事,孟嘗君在門扇上寫道:「誰能傳揚田文名聲,而諫止田文犯過,即使私自在外獲得珍寶,也可迅速來諫!」

【評析】

在高位者必須明白,社會的貧富差距是永遠存在的,而且大多數民眾的生活並不是很好,與權貴們、與自己無法相比。如果自己的生活太過奢華,就會脫離民眾、勞民傷財。所以憐恤孤貧、物質生活上只求過的去,不求奢華的品德是領導者保持自己道德影響力、感召力的基本準則。可貴的是公孫戌將此番道理能巧妙的告知孟嘗君,既讓君子避免了行為的失誤,又使自己能有助於朋友,他敢於伸張大義,以正氣來諫止權勢者的說服方法值得我們學習。[1]

作品出處

本文出自《戰國策》。

《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國別體史書。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2]

編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十六。[3]

參考來源